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西安晚報

      “攪團的攪,就是那個攪和在一起的攪。這個形聲字特別有意思,一個手,一個覺,要生活怎麼能沒有手呢?覺,就是覺悟,對生活的領悟。幾千年來,中國普通的老百姓就是把自己的一切攪在一塊,雖然他們也未必知道,用力攪就能活下來。”看著遠在新疆的西地老師的留言,我笑了,覺得人的思維差異竟然如此之大。我忙著在朋友圈曬老媽做的攪團,只是因為覺得老媽做的攪團實在是太好吃,不想千里之外的一雙眼睛透過圖片,竟能產生這麼多的聯想和思考,而且表述得如此深刻,有趣。

      正樂滋滋地給母親讀西地老師說的話,揚州的一位美女留言:“請問,什麼是攪團?” 我一愣,然後回了一句:“陝西的一種特色小吃。”回答完,自己都不滿意。心裡嘀咕著:“我這說了和沒說一樣,人家當然知道這是一種地方小吃。”可讓我在微信裡一下子說清楚什麼是攪團,還真的挺難。

      更無法讓她明白,一個打小吃各種攪團長大的人內心深處對於攪團的厭惡或者偏愛。兒時的我,天天吃攪團,吃到曾經發誓,這輩子再也不吃這種鬼東西。那時,吃食極度短缺,天天上頓下頓都是玉米麵做的飯,不是玉米熬的稠糝糝,就是玉米麵蒸的粑粑饃,要不就是玉米麵打的攪團。於是,玉米糝糝、玉米麵粑粑、玉米麵攪團,被我列為“世界三大難吃食物”。這三大食物,伴隨著我整個童年的歲月。

      冬夜裡,七八歲的我跟著哥哥和村子裡的小夥伴,跑上十多里路去周圍的村子,只為看一場不知看了多少遍的露天電影。夜裡回來,餓得肚子咕咕直叫,鑽進廚房,案板上晾著一大片母親打好的玉米麵攪團,切上一方塊,再切成小方丁,盛在碗裡,一股鹽、一勺醋、一筷子用水和的紅辣椒麵,便是全部的佐料。

      我和二哥各端一碗,吃在嘴裡,沒有經過熱油潑的辣椒麵,辛辣無比,辣得直流淚。一咬,攪團裡的冰碴兒咯吱咯吱響,凍得牙齒直打架;嚥下去到了肚子裡,覺得肚子都成了一塊冰疙瘩。在酸、辣、冰,各種滋味的刺激下,一碗涼拌的冰攪團下肚,這才去睡覺。

      思緒飄得正遠,在西安生活的一位美女問:“你圖片中的那個方塊狀的是什麼呀?”

      “攪團呀!”很是奇怪,她怎麼會問這樣的問題。

      “你家的攪團好漂亮!我從沒見過這樣方方正正的攪團。”忽然明白了美女的意思。同樣食材、同樣做法的攪團,如果吃法不一樣,攪團的形狀也會跟著改變,從而產生出各種各樣的攪團。看來,美女只吃過一種攪團。

      “吃法不一樣!你吃的是從鍋裡舀出來,直接放到碗裡調好的汁湯裡,這種叫‘水圍城’,只是攪團眾多吃法中的一種。我們家吃的這種攪團,是將做好的攪團從鍋裡舀出來後,晾在案板上,抹平,晾成薄薄的一層。晾涼後,切成片,一片一片放在一起,吃的時候,再切成小方塊,然後將用肉丁、香菇、木耳、豆腐、韭菜等做的臊子放進去,用水煎著吃。”

      “哦,原來攪團的吃法還有這麼多的講究。”

      “吃法多著吶!還有一種吃法,是把打好的攪團漏成魚魚,然後涼調或者用菜燴著吃。”

      “漏成魚魚?攪團怎麼會成了魚?”一時無語,很是“鄙夷”。心想,和這些不懂陝西美食的所謂“吃貨”談攪團,簡直是在對牛彈琴。

      “攪團,就是一種用面攪成的糨糊。”百度對於攪團的解釋中,最後一句話是這麼寫的。這一句解釋,一下子壞了我的興致。那麼好看、那麼好吃的攪團,在百度的解釋裡竟然就是一團糨糊?

      不服氣,再檢視“攪”字,想看看如何註釋。攪,亂也。再看組詞,打攪、攪擾、攪亂、攪渾、攪局、攪和……看得我的嘴都噘起來了,就是找不到一個與“攪”有關的褒義詞。

      那時,的確是被攪團吃怕了。天天上頓下頓吃玉米麵打的攪團,沒有油星,沒有青菜,沒有大肉,沒有香菇木耳炒的臊子,除了一把鹽,就是一點自家醃的白蘿蔔葉子切碎了放在攪團湯裡。這樣的攪團,除了澀,就是鹹,特別難吃。

      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殺了豬,有豬油攢下來,再吃攪團時母親才會在湯裡放上一小勺凝結成白蠟燭一般的豬油。家裡來了客人,母親才會奢侈一下,用菜籽油燒熱了,潑上一碟油潑辣子。於是,有了豬油和油潑辣子的攪團,便成了兒時不可多得的美味。

      攪團,攪團,用力攪才能成團,否則,就真的成了一鍋麵糊糊,根本品嚐不到攪團的爽滑和筋道。

      做攪團時,因為要不停地攪動,太費力氣,母親一個人根本不行,所以基本都是等到週末我在家時,才會打攪團。可這一次,母親大概是特別想吃,等不到週末,自己便打了一鍋攪團。

      晚上回家,案板上晾著一層母親打好的攪團,白亮光滑。一旁是一個非常完整的、呈鍋底形狀的打完攪團從鍋底揭下來的一張鍋巴,我們老家叫做“鍋底”。灶具旁,放著切成小方丁的半碗攪團,還有一小盆用肉丁、木耳、香菇、胡蘿蔔丁等炒好的臊子。

      見我回來,母親很快為我煎了一碗攪團,裡邊放了很多臊子,湯上飄著蔥絲和剁碎的菠菜,還有細小的芝麻,再滴上幾滴香油,紅紅綠綠的,很是好看。吃在嘴裡,爽滑糯軟,不用牙咬,直接嚥下去。一碗熱乎乎的攪團下肚,唇齒依然留香,心裡和身體一樣溫暖。母親坐在一旁,看我吃得狼吞虎嚥,笑眯眯地對我說:“你不在,把我攪得累的,等把攪團晾到案板上,我都快沒氣了。”

      母親平日打攪團,是把玉米麵、小麥粉、粉面好幾種攪在一起。最近,家裡沒有玉米麵,母親只好全都用小麥粉和粉面打攪團,這樣攪起來就格外費力。不要說母親,就是我在鍋裡連著攪上那麼七八圈,也會累得氣喘。

      母親打了一輩子攪團,打攪團的技術已經爐火純青。母親說,打攪團就是把和好的面芡倒入燒開的水中,不停地攪動,慢火燒開,然後在溫火下,慢慢地加入乾麵粉,不停地攪動,最終攪成筋道無比軟硬合適的一團。

      我在想,生活常常也被我們自己攪成一團,整日裡渾渾噩噩,忙忙碌碌,卻不明白自己到底在奔忙些什麼。

      其實,生活就是一鍋攪團,做好了,是一道美食,有滋有味;做不好,就是一團糨糊,越吃越黏。 □杜 宇 2020年03月05日《西安日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成為更專業的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