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求之
-
2 # 坐古談今
電視劇我沒看過,只談談歷史吧。先說綜合,後再細說。李恪成也李世民,李世民說他最像自己。唐太宗歷史地位比較高,那麼後人便有諸多遐想。敗也李世民,李世民偏心李恪想廢嫡子立庶子受到反對(你母親身份再高貴也是妾),只因此事必死無疑。至於李世民給李恪下達詔書不許他為非作歹、小心謹慎,也只是少年輕狂。我們每個人都少年過,更何況他是皇三子。所以,也沒必要太認真。
不廢話了,我也不講一大堆大部分人都不太清楚的人,那會讓人暈的,我力爭用我自己的話回答問題。例如唐朝宗室成員,我會直接說他是李世民的兒子,那麼說會讓不瞭解唐史的人覺得李恪是別人的兒子一樣。
唐太宗
首先:李治做太子符合規矩,李治是皇后的兒子是嫡子。從西周“嫡子繼承製”就已經確定了。李世民因為殺了嫡子而被定位為篡位,可見作為中華民族民族融合最佳代表的李唐,漢族的“嫡子繼承製”影響也很大。
李世民不可能不考慮這點。再加上還有個幾十年的老朋友、小舅子、開國功臣長孫無忌。雖然,他位列11,表面上看沒啥希望,但他永遠是順位繼承人的第三位。李恪頂多老四。
李治
其次,李恪是唐太宗與隋煬帝之女(屬於姨表兄妹結婚)的兒子,母親比較高貴,但可惜你再高貴你的母親也是妾。古代施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媳婦只有一個。儘管他是皇帝,禮制也要遵守的。所以,皇后只有一個。
因為,李恪雖不是嫡子但畢竟屬於皇家成員且位置靠前(老三),因此,他兩歲的時候就被封為長沙郡王,其爵位越來越高。不斷地變化,看著沒啥用。10歲的時候被封為蜀王兼益州大都督,爵位、實權在手。
雖然年紀小沒有去但足見李世民對他的喜愛。只是16歲那年被封為督管七州軍事的齊州刺史的時候,前往濟南待了一年。到了637年,他19歲的時候(619年生),因為遊獵、破壞莊稼被大臣們彈劾,李世民非常袒護。
李世民立長孫皇后第三子李治為太子,但覺得他懦弱,想改立很像他的李恪為帝,結果長孫無忌大力反對,李世民只好作罷。其後,李世民專門找李恪,大概意思是:君臣名分已定,皇子也要遵守法基。你作為臣子要吸取西漢霍光持詔書殺燕王劉旦的教訓。顯而易見,長孫無忌對於大唐的重要性明顯高於李恪。
此事之後,李恪和長孫無忌之間都很恨對方。因為長孫無忌掌握大權,平時李恪其實也不敢把分歧表面化。李恪臨行前就說“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陷良善,宗社有靈,當族滅不久!”
高宗之後,李恪被牽連到房遺愛事件之中,長孫無忌趁勢陷害他謀反,李恪於653年二月初二上吊自殺。他的四個兒子全部被流放到廣東!四個女兒中的老四被罰給爺爺李淵看墳,其他三個女兒不詳。
長孫無忌被武則天陷害後,李恪在公元659年就被高宗重新承認了皇族身份,被追封為鬱林郡王。705年,中宗推翻了母親的統治後恢復國號時才被正式平反。
-
3 # 美映椒房
李恪的生母楊妃為隋煬帝公主,唐太宗四妃之一,生育有太宗第三子吳王李恪、第六子蜀王李愔,也是很多初唐相關電視劇女主角楊公主的原型。
在歷史上,楊妃的大兒子李恪性格果敢、文武雙全,尤其精通騎馬射箭,頗有其父之風,因此很受唐太宗喜愛和看重,常說這個孩子“英果類我”。
貞觀中期,皇太子李承乾和嫡次子李泰由於奪嫡雙雙得罪被黜,嫡三子李治在其舅父長孫無忌的支援下撿漏登上皇太子之位。但李世民嫌棄幼子性格軟弱柔懦,一度甚至打算用庶出的李恪取而代之,終因阻力太大而作罷。
但太子舅父長孫無忌由此也深深忌恨上了李恪。太宗在時他隱忍頗佳,李世民去世後,成為輔政大臣的長孫無忌大權在握,在一次謀反案中,長孫無忌刻意把無辜的李恪等牽涉羅織進案件,汙衊其謀反。李恪含冤自殺,臨死前詛咒道:如果國家社稷有靈,長孫無忌罪當滅族!由於此事,身為太宗頭號功臣的長孫無忌後來被弄權的武后逼死後,史書卻沒有給與同情,反而認為他的所作所為是該有此報。
楊妃的生卒年、經歷以及葬地在史料上沒有記載,而李恪被逼自殺後,他的兒子們被流放嶺南、女兒們被幽禁守陵。高宗年間長孫無忌垮臺後,李恪初步平反,他被追封為鬱林王,直到唐中宗神龍復辟之後,李恪這時才徹底平反,被追封為司空、吳王,並且重新改葬。李恪的後代在唐宗室中頗有作為,曾出過賢相李峴。
風華正茂、俊美高材的王子無罪無辜,卻由於黑暗的人心,在陰險的算計和冷酷的政治中失去了美好的生命,宛如流星閃耀過天際,只留下瞬間的光華。而李治之後卻被妻子武氏所制,導致後權坐大,最後江山易姓李唐三世而斬。
這種宿命即使千載之後也讓人感慨唏噓不已,領袖甚至犀利吐槽“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聽長孫無忌之言,可謂聰明一世,懵懂一時”。所以,帶有濃厚悲劇美學色彩的李恪向來也是影視劇熱門人物。
回覆列表
李恪,生於武德二年(619年),薨於永徽四年(653年3月6日),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和魏王李泰是李世民諸多兒子中最賢能的,李世民曾打算立李恪為太子,但遭到長孫無忌的強烈反對而作罷。高宗李治即位後,李恪被長孫無忌以謀反的罪名陷害至死。
李恪出身貴胄,父、母雙親皆出自隋[1]、唐皇族帝裔,其曾祖母與外曾祖母都是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大司馬衛國公三朝國丈獨孤信之女,其曾曾祖父亦是西魏開國功勳、八大柱國之一的唐國公李虎,其外曾祖父是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其外祖父是隋煬帝楊廣,其祖父是唐朝的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其父是一代聖主唐太宗皇帝李世民,故李恪與其胞弟乃融楊隋、李唐和獨孤氏三豪門之血脈,身兼兩個大一統皇朝的帝族,在中華歷史中可謂難得一見。
毛主席曾經評價李恪為“英物”,為李世民不立李恪為太子而感到惋惜。李恪之母楊妃是隋煬帝之女,有同母弟蜀王李愔。
唐太宗有十四個兒子,其中三子李恪是最出色的。他不僅精於騎射,頗通文史,而且“名望素高,為物情所向”,說白了,就是文武雙全,聲望很高,很有個人魅力。貞觀二年,李恪被任命為益州大都督,太宗以年齡太小為藉口,不讓李恪到任,留在身邊。貞觀十年,李恪被任命為安州都督,那時他已經成年,太宗再沒有理由把兒子留在身邊。太宗對大臣說,恪兒要離開我,我怎麼會不想常常見到他呢?只是他的名分已定,作為藩王,就該去為朝廷守衛邊疆,這樣我百年之後他們兄弟也都可以相安無事(大意)。臨行時,他還給兒子寫了封信,說:你離開我,我很不捨,本想多多的給你金銀珠寶,又怕慣壞了你,所以只好送你幾句話,你我雖然是父子,但還有君臣的名分,你一定要謹記,不要驕傲,要嚴格要求自己,為天下人做出表率。
李恪的身世太過高貴,甚至比長孫皇后生的三個兒子長子承乾、四子泰和九子治還要高貴。就是這種顯赫的身世,為李恪一生埋下了悲劇的伏筆。首先,李家的江山就是從楊家奪過來的,這讓李世民在選擇繼承人時很難把李恪考慮進去,太宗自己的感情就接受不了,李恪除了是自己的兒子,還是自己親手推翻的皇朝的血脈至親。第三,由於李恪身世和他豪爽的為人,原來一大班隋朝的舊臣、舊將都樂於依附在李恪門下,這不能不說是為他的父親和大臣們所忌憚的。第四,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是太宗最為倚重的心腹,又是皇后三個兒子的親舅舅,他豈能坐視不管?而且,越到後期,長孫無忌的勢力越大,黨羽眾多,連太宗也不得不讓他三分。第五,根據法律,皇后的兒子具有優先的繼承權。正是由於這些微妙複雜的原因,太宗雖然看好李恪,但始終沒有把他納入到繼承人的選擇範圍。
高宗即位的第三年,發生了駙馬房遺愛等人的謀反事件。房遺愛知道長孫最恨的是李恪,為求免一死,他竟然汙衊說遠在地方任都督的李恪也是共犯。心知肚明的長孫將計就計,乘機把李恪屈打成招,一併處死,還把李恪的四個兒子全部流放嶺南,把李恪的同母弟弟李喑也貶為庶人。李恪之死,震動了朝野,史書上說:“海內冤之”,天下人都為李恪抱冤。李恪臨死時,大罵長孫:“長孫無忌竊弄威權,陷害良善,宗社有靈,當不久族滅。”客觀地看,李恪的一生是充滿悲情色彩的,他才華出眾,深得太宗喜愛,卻因為出身過於高貴而不能繼承皇位,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我們從史料上看,李恪並不象電視劇《貞觀長歌》所描寫的那樣野心勃勃不擇手段,歷史上的李恪牢記父親的教誨,為人十分謹慎,可是就是這樣,他也沒能逃脫陷害和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