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化縱橫
-
2 # 無事說天下
印度這個國家,是透過靜坐抗議等方法取得政權的。因此,他建國後,基本延續了英國殖民期間的一些政策。所以,他才被西方國家親切的稱為發展中國家中,最大的民主國家
在原來政策下,不僅莫迪無法進行土地改革,其他領導人同樣也無法進行徹底的土地改革。一旦改革,必將引起國內大亂,導致現政府下臺。去年,印度準備推行新的農業法案,就遭到農民反對。根據新的農業政策規定,印度農民不能直接在市場上銷售農作物,只能透過有牌照的中間商來進行交易,農民也不能建倉庫囤積農作物。對此,印度農民怕自己失去對糧食的支配權,從去年10開始就出現抗議情況,到現在農民直接開來約5000輛拖拉機對新德里進行圍堵。
印度土地問題影響了經濟發展印度農村現在的特點是:1、土地私有,且大量集中在地主手裡。2、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低,否則養活不了印度龐大的農民群體。印度工業化水平低,大量的人口集中在農村,只有較低的生產方式才能讓農民有事做。
根據這些特點,政府徵用土地很難。再加上,政府在從農民手裡獲取土地的時候,付出的代價又低。因此,很多基礎設施專案無法落到實處。舉個例子,2015年,莫迪剛上任時,準備修建艾哈邁達巴德到孟買的高鐵,全長508公里,總造價147億。但6年過去了,工程仍無動工跡象,主要原因是未徵完土地。
而制約印度經濟發展的瓶頸是,基礎設施極度落後。據印度自己估計,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投入的資金約為1.38萬億美元。而基礎設施建設,都需要涉及土地問題。比如,我們發現印度電力線路需要改造升級,但其實電力線路塔的架設,也佔用農民土地。解決不好,工程就無法施工。
所以,解決土地問題也是印度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條件之一。想象一下,如果印度在使用外資方面達到中國水平,需要建很多企業。而企業無法徵得土地,就無法建廠。如果,獲取土地代價過大,企業也失去建廠興趣。
難道印度沒有意識到土地改革嗎我以為,印度人十分清楚他們的土地制度存在的弊端。因此,很多執政者上任後,都進行了有限度的改革,意圖改變現在這種狀態。印度先後進行過以下土地制度改革:
一是1940年6月,國大黨全國計劃委員會就作出取消中間人地主的決定,此後又多次作出這樣的決定。意思是,由國家付出贖金徵收中間人地主的土地,在原佃農交納地價的條件下可取得所耕土地的所有權。
二是土地持有最高限額制度。國大黨政府在1959年1月通過了實行“土地限額”的決議,要求各邦政府在當年年底前制定出相應法案令。意思是,規定地主持有土地的最高限額,超過部分由國家交給村評議會,並由村評議會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或農業合作社耕種。
三是改革租佃制度。從1953年起各邦政府通過了系列有關“租佃改革”的法案,其主要內容是“公平租金”和“保障租佃關係”。具體措施包括固定租金、保障租佃,並授予部分佃農的永佃權等。
從以上改革中,我們可以看出,目的都是維護農村穩定,儘量讓社會公平。然而,因為印度特殊的國情,這些改革收效都不大。為什麼會這樣?
印度土地改革的侷限性第一,政治體制決定了印度的土改不可能實現。印度實行的是邦聯制,各邦有相當大的自主權。中央政府的決定,能否落實到位,取決於各邦。但是,如果落實了中央政府的決定,導致各邦社會動亂,各邦不會徹底落實。
第二,印度的地主階級在社會的影響根深蒂固,難以動搖。土改的受益者是普通農民,但損失了地主階層的利益,因此在落實土改政策的時候,地主階級肯定會從中阻撓。
印度是民主選舉國家,大量選票在農村。而地主階級經過多年的沉澱,在農村的影響力非常大。一方面,地主階級有條件受到教育,地主階級家中的人從政和經商的比例大,勢力滲透到社會各行各業。另一方面,農村的選舉,地主階級可以透過金錢影響選舉。因此,以目前印度的國情,想動搖地主階級的地位非常難。
第三,印度農發對土地政策非常敏感。所有的政策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只要有一點政策的不公平,就可能引起農民的抗議,導致土改政策難以落到實處。
總之說,印度想改革土地政策,但每次改革都會面臨具大的阻力。而印度的體制又決定了,無法打破一箇舊世界建立一個新世界。結果,土改政策只能成為空中樓閣。最終影響了印度的經濟發展。(完)
感謝閱讀!
圖片來自網上
回覆列表
2020年11月底以來,大量印度農民聚集到首都德里附近,抗議莫迪政府的農業市場化改革,據稱這次改革直接損害了印度底層農民和小種植者的利益。目前,抗議農民在德里周邊安營紮寨,從北、東、南三個方向阻塞德里與外界的交通。這次抗議使莫迪政府面臨巨大壓力,也再次暴露出制約印度走向現代化的最大瓶頸——“國家能力”之殤。
作者指出,印度由於缺乏國家整合的歷史資源,而長期被宗教、種姓、民族、階層等“次國家級”認同所撕扯割裂,無法融合為統一的政治共同體。儘管英國殖民者為印度創制了現代官僚體系,但是印度內在的歷史頑疾並未被清除。為此,印度開國精英選擇了“印度民族主義”,試圖把各分裂社群裝進這個主義的大框架中。但這種制度設計不僅沒有將印度真正整合成鐵板一塊的實體,反而為各分裂社群維護自身既得利益提供了制度保障,以至於在獨立後的數十年裡,中央政府孱弱、地方割據盛行,印度始終無法充分釋放潛力來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莫迪上臺之後,企圖從提高社會整合能力、加強政治治理能力、抬升經濟調控能力等三方面發力,增強印度的國家能力,以實現十億級人口工業騰飛的“印度夢”。但印度“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之間的錯位發育——源於歐美的後工業化時代上層建築與印度本土的前工業時代半封建式經濟的尖銳對立,註定會使這一過程步履維艱。而這次印度農民群情洶洶的抗議,就是其中艱難的直觀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