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自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短短半年的時間,日本在東南亞取得了島國幾千年來沒有過的輝煌。他們一方面東進,尋找機會殲滅美國太平洋艦隊主力;另一方面南下,佔領新幾內亞和澳洲,稱霸太平洋的野心昭然若揭。

    然而,一年過去了,美軍在中途島、瓜島大獲全勝,並在南太平洋逐個島嶼上屢戰屢勝。此時,狂妄的日本人清醒地意識到,美國是個難以對付的國家,戰略進攻必須修改為全面防守。一路高歌猛進的美軍也在考慮下一步的行動方向。

    “死不認輸”的日本人決定戰略防守,建立“絕對國防圈”。

    1943年下半年,美軍在太平洋上的反擊速度和規模,遠遠超過了日本人的預想。曾經不可一世的日軍,不要說東進和南下了,就連自保都成了大問題。不過,過去互為仇敵的陸、海軍兩軍種終於決心精誠團結、患難與共了。

    雙方共同制定了“絕對國防圈”, 即從千島群島、庫頁島、阿留申群島,直劃到緬甸、馬來亞、新幾內亞,直至關島、塞班島,並以馬里亞納群島為核心,在整個長達6400公里的防線上,增加決戰力量,尤其是防空力量。

    這麼做的目的,無非是粉碎盟軍的進攻勢頭,試圖以拖延時間,待對手疲憊不堪時,爭取議和。但是,以島國的綜合實力,要防守這麼長的防線,以及無數個的島嶼,顯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無奈之下,只能保重點,忽略其他。

    於是,在南邊,以新不列顛島拉包爾基地為中心,擺下10萬重兵,並“輻射”加強新幾內亞的防守,阻止西南太平洋方向的美軍;在中路,以馬里亞納群島為核心,阻止中太平洋艦隊的進攻,在北方以阿留申群島為主。

    所有重點防守的島嶼,都建有機場,並以戰機的飛行半徑,將整個“絕對國防圈”的空中防務連在一起。然而,看似無懈可擊的防衛圈,實則漏洞百出。麥克阿瑟等人實施的“蛙跳戰術”,一改過去“逐島爭奪”的模式,很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題。

    在北太平洋,美軍利用“越島戰術”,避開日軍重兵把守的基斯卡島,進攻薄弱的阿圖島,並以此徹底斷了基斯卡島的補給線,更讓日本人絕望的是,美軍圍而不攻,不給對方決戰的機會。最終,飢寒交迫的日軍悄悄撤離,美軍奪取了阿留申群島。

    就在美軍一路向好的時候,其內部出現了重大分歧。

    隨著美國在太平洋上的全面反攻,日本的“絕對國防圈”,根本沒有多少招架之力。原先的三路進攻,由於奪取了阿留申群島,參謀長聯席會議決定,以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兩個方向作為突破口,但由誰承擔主攻,成為爭論的焦點。

    西南太平洋司令麥克阿瑟,提出佔領或封鎖拉包爾之後,沿新幾內亞一路北上,直取菲律賓。理由是,這條進攻路線可以充分發揮岸基航空隊的優勢,確保“蛙跳戰術”的成功實施。說白了,陸軍當先鋒,海軍僅僅只是配合作戰。

    當然,他也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太平洋戰爭爆發初期,麥克阿瑟從菲律賓逃亡澳洲,在巴布新幾內亞,又被日軍南海支隊一路追趕至莫爾茲比港48公里處,可謂是顏面掃地、整日如坐針氈。好在,日軍因補給不力停了下來,並開始撤離。

    這,讓他找到了挽回面子的機會。於是,在莫爾茲比港建立前線指揮所親自督戰,命令美、澳聯軍開始反攻,贏得了巴布亞半島戰役的勝利。找回自信的麥克阿瑟,自然想親自打回菲律賓,作為狂妄自大慣的人,這個“面子”說什麼也要找回。

    尼米茲等人十分清楚其中的利害關係,太平洋艦隊從中途島開始,一路浴血奮戰,眼看勝利在望,豈能讓到手的榮譽和功勞轉讓他人。因此,否定麥克阿瑟的方案,提出從中太平洋方向發動攻勢,可以切斷日本與東南亞的海上交通線,加快戰爭程序。

    從表面上看,是進攻路線之爭,但實際上,反映了美國陸、海軍之間矛盾的不可調和。當然,爭執的背後與陸軍參謀長馬歇爾、海軍司令金上將的支援分不開。善於“和稀泥”的羅斯福,最終決定以尼米茲為主,麥克阿瑟為輔的“雙管齊下”戰略。

    當然,以太平洋艦隊為主,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隨著美國軍工生產的突飛猛進,尼米茲已擁有包括19艘航母在內的近300艘各類艦隻,儼然就是一支具有極高機動力和極強突擊力的艦隊,可以保證在日後的作戰中,牢牢地掌握制空權和制海權。

    這樣的結果,尼米茲倍感欣慰,但隨之而來的,卻是慘痛代價。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馬紹爾群島是擺在中太平洋戰區的第一道封鎖線,但該島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就一直是日本的託管地。也就是說,日軍在這裡經營多年,防禦力量雄厚。“越島戰術”屢試不爽的尼米茲,將目光放在了吉爾伯特群島。

    尼米茲認為,該群島原屬英國管轄,自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被日軍佔領,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同時,由於距美軍基地較近,一直是轟炸機的打擊目標之一,對該地區的情況比較瞭解。最終決定,先進攻塔拉瓦島、馬金島和阿貝馬馬島。

    1943年11月,對薄弱的馬金島開始進攻。考慮到守軍只有700人,擔任登陸作戰的陸軍第27師,在人數上具有9:1的絕對優勢,決定速戰速決,爭取一天結束戰鬥。但結果卻是打了3天,毫無成就感可言。

    隨後,由海軍陸戰二師承擔了塔瓦拉島的進攻。為了保證戰役順利,進行了整整2天的炮火準備,小島幾乎每平方米都承受一頓的炮彈,這樣的覆蓋炮擊,不可能再有生命存在。但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此時的日軍都躲在地下,毫髮無損。

    早8:30分,陸戰二師官兵們一登島,即遭到地下火力點的射擊,被壓制在灘頭,呼叫炮火也毫無作用,第一天的進攻就傷亡1500人,最遠只推進了450米。不過,經過瓜島戰役的陸戰二師,也很快找到了破敵的方法。

    他們用炸藥包、火焰噴射器,逐個解決一個個日軍火力點,儘管進展依然很慢,但效果明顯。最後他們甚至用上了推土機,直接將出口封死,讓日軍自生自滅。然而,這場戰役,美軍損失是慘重的,5天的戰鬥傷亡3000多人。

    尼米茲的“越島戰術”第一次遇到了這麼大的代價。看來,再好的戰術也不能“包治百病”,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可行的戰術原則。但從事後看,美軍不瞭解該島的水文資料,對珊瑚島嶼沒有相關經驗,這都說明了看似是天災,其實是人禍。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膠磨和高拋的珠子能盤出玻璃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