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檔案館
-
2 # 歷史吃瓜客
首先,西涼的兵源含有大量遊牧民族的成分,這樣就和匈奴有所近似了,來無影去無蹤。所以,曹操每當看到馬超增兵高興的不得了,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曹操主力撤回以後,夏侯淵負責殲滅馬超、韓遂殘餘勢力時,雙方完全可以說是游擊戰,也足以說明西涼軍遊牧民族的特點。
-
3 # 沐之所見
東漢末年,“西涼鐵騎”威名傳遍天下。西涼鐵騎,又稱西涼兵團,共有兩支,一支是董卓的部隊,董卓死後由部將李傕率領。另一支是馬騰、韓遂的部隊,後馬超繼任西涼軍首領。
涼州乃是兵家常爭之地,,如此重要的軍事要塞,讓各方勢力都虎視眈眈,奈何有西涼軍把守,大家也只能眼巴巴看著。特別是馬超所率領的“西涼軍”,更是戰鬥力驚人。
西涼鐵軍的優勢,體現在哪些地方?1、擁有優質的馬種。三國時期的涼州東接蒙古草原,西靠青藏牧區,北鄰西域諸國,南連黃土高原,週迴平川二千里,水草豐美,宜農宜牧,是優質的馬匹蓄養場所。優質的馬匹為西涼軍提供了更強的賓士速度和衝擊力。
2、涼州此地民風彪悍,自古以來就有“涼州大馬,橫行天下”的說法。(“涼州大馬”起初是漢武帝引進大宛馬建立的西北精銳部隊,目的是為了能與匈奴戰馬相抗衡。)西涼鐵騎的作戰特點是彪悍兇狠,特別適合打沙漠戈壁的持久戰。
另外,再說一說馬超本人。馬超,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人,自小隨父出征,諸葛亮曾評價馬超:“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曹操更是直言“關西兵精悍,堅壁勿與戰。”
曹操與馬超之間的恩怨,要從“潼關之戰”說起。
211年,曹操與馬超、韓遂等發起了一場戰爭,史稱“潼關之戰”。 當時曹操在南方戰線失利(赤壁之戰大敗),所以決定向西方拓展。馬超、韓遂等接到訊息,起兵抵抗,在關中潼關附近與曹軍發生大戰。
《山陽公載記》中記載:初,曹公軍在蒲阪,欲西渡,超謂韓遂曰:“宜於渭北拒之,不過二十日,河東谷盡,彼必走矣。”遂曰:“可聽令渡,蹙於河中,顧不快耶!”超計不得施。曹公聞之曰:“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
馬超的謀略連曹操都感到震驚,如果一直正面剛馬超的西涼軍,勢必是吃虧的。後面曹操採用賈詡的計策,對馬、韓二人使用離間計,令馬、韓內訌,加上曹操戰術成功,馬超大敗逃亡。但留在鄴城的馬超父親馬騰及家人卻因馬超起兵,在馬超起兵後的第二年,為曹操所殺。
213年,馬超再度起兵反曹,發起長達八個月的冀城之圍,迫使涼州刺史韋康投降,佔據冀城,自稱徵西將軍,自領幷州牧,督涼州軍事,並在冀城外二百里擊敗了曹操派來的夏侯淵的救援軍隊。馬超雖然一度擊退了夏侯淵,卻因楊阜、姜敘等人的叛變,被調離出城,等馬超離開之後,他們把馬超留在城中的妻小全都殺害。後面,馬超突襲歷城,姜敘母及子,燒城,帶著從弟馬岱、部將龐德投奔漢中的張魯。
馬超一心想向曹操報仇,又向張魯要了兵力攻打涼州,但曹軍有夏侯淵、張郃等坐鎮,涼州無法攻下來,再加上張魯手下將領又妒忌馬超的才能欲加害於他,於是馬超便離開張魯投奔劉備。217年,馬超跟隨劉備參與了漢中之戰,與曹軍交戰。
縱觀馬超的一生,雖說是三國的一代猛將,但是全家二百餘口人,為曹操所殺,事業上也是大起大落。其臨終之言令人唏噓不已:“臣門宗二百餘口,為孟德所誅略盡,惟有從弟岱,當為微宗血食之繼,深託陛下,餘無復言。”
倘若馬超不逞一時之勇,也不會落得個“全家幾乎團滅”的結局了。
回覆列表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馬超又被稱作是“西涼錦馬超”。這裡的西涼是地名,就是現如今的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至於錦,則是漂亮的意思。歷史上的馬超總是白衣白甲,長相出眾,武藝高強,所以才會得此稱號。他所統領的西涼鐵騎在整個三國時期,可謂是赫赫威名。
西涼鐵騎出身於涼州,此地位於漢、羌邊界地區,民風彪悍,是古代兵家極為重視的地方,素有“通一線於廣漠,控五郡之咽喉”的說法。自古隴右精騎便橫行天下,史稱“涼州大馬,橫行天下”。秦始皇得之,便掃平六國,唐太宗得之,便虎視天下。馬超憑藉西涼鐵騎的威猛,與曹操六戰渭水,殺得曹操是丟盔棄甲,足可見其戰鬥力之強。
那麼究竟是何原因才會造就如此一支戰鬥力超強的軍隊呢?不要著急,我們慢慢看來。
他的軍隊戰法與其他中原軍隊完全不同,甚至和同為西涼軍系的董卓也都大不一樣。董卓重騎兵,而馬超則多步兵,可戰鬥力卻遠在董卓之上,這又和他獨特的作戰方式有很大的關係。說起這獨特的作戰方式,那就不得不提另外一支軍隊,他們便是身處同一時代稱霸歐洲戰場的羅馬軍隊。
話說當年斯巴達克斯大起義失敗之後,這支沒有祖國的軍隊便流落到了東方,一度輾轉成為了匈奴的僱傭軍,大約有6000人左右。在漢代徵匈奴的過程中,匈奴戰敗,這支善於“魚鱗陣”的軍隊也被切斷,向漢朝的西域都護請求保護。當時馬超的先祖是大名鼎鼎的漢朝伏波將軍馬援,世代都是西涼的豪強。於是乎,便全盤接納了這支羅馬部隊,再後來,自家原有的部隊,無論是建制還是戰法上,都統統開始完全的羅馬化,這便是西涼鐵騎的前身。
西涼鐵騎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羅馬軍團建制的技術性部隊。他們不善弓弩,而是擅長使用投標,並且是以脫手長標為特色,這種脫手飛標實際上脫胎於古羅馬的投槍,它的殺傷力強,對於當時甲冑簡陋的輕裝軍隊而言,其攻擊力遠勝弓弩。
除此之外,軍陣也完全不同。前軍是密集的盾牌兵,盾牌的強度和重量都遠超一般的軍隊,實際上就是斯巴達希臘式盾牌的翻版,這種盾牌高度達到1.7米,寬度80公分,除了前進的時候,兵士基本上都是把盾牌立在地上作戰。騎兵全是輕騎,配置與步兵分開,不作為主力,而是作為奇襲隊使用。這樣的軍陣,正是古羅馬前期使用極為廣泛的希臘密集軍陣。
至於他們的編制,也是典型的軍團化。比如韓遂部下為八級,一部約5000名士兵,這正是和羅馬軍團的編制相符。按照這樣來計算的話,渭南之戰中馬韓聯軍的總人數應該在7-8萬之間,這也與歷史比較相符。
最後,河西走廊本身就產馬,並且接近以產良駒而聞名的大宛和蒙古。在戰場中,騎兵的速度和裝備是決定戰爭勝敗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當地半牧半農的羌族人因為善於騎射而成為強悍的軍事力量,也正是在西涼這樣的尚武之鄉,方才誕生出如此善戰的西涼鐵騎。
可惜的是身為如此威名的西涼鐵騎首領,馬超在投靠了劉備之後卻一再被打壓,最後鬱鬱而終,實在是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