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8338121969113
-
2 # 使用者2065772134638
“越劇”起源於“落地唱書”,後又有稱“女子科班”、“紹興女子文戲”、“紹興文戲”、“紹劇”等,第一次稱“越劇”,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遊樂場演出的“的篤班”,首次在《申報》廣告上稱為“越劇”。
“越劇”起源於“落地唱書”,後又有稱“女子科班”、“紹興女子文戲”、“紹興文戲”、“紹劇”等,第一次稱“越劇”,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遊樂場演出的“的篤班”,首次在《申報》廣告上稱為“越劇”。
在越劇發展史上,1942年10月開始的越劇改革,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它開闢了越劇史上一個新的階段,並對後來越劇的形態、風格確立有深遠影響。在改革中崛起的"新越劇",無論是劇目、音樂、舞臺形象還是劇團結構、執行機制,都與原來的女子越劇有明顯的區別。"新越劇"時期,劇種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袁雪芬、尹桂芳、範瑞娟、傅全香、徐玉蘭、竺水招、張桂鳳、徐天紅、吳小樓等一批年輕演員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明星、劇種的代表人物。
為什麼在1942年會開始越劇改革?這有深刻的歷史背景和社會原因。
袁雪芬在回憶這段歷史時,曾說過?quot;常有同志問我:當初怎麼會搞起越劇改革的?如果用一句簡略的話來說,那是因為對當時越劇現狀的不滿,也可以說是被可詛咒的舊社會逼出來的。"(《甘苦得失存心知--越劇改革四十年的回顧和認識》,載《人民日報》1983年5月23日)"被逼出來"說得形象生動。確實,當年的改革,沒有明確的理論指導,沒有完整的藍圖,沒有什麼人指示、下令,帶有自發的性質。但有幾點是清楚的:
一是不滿社會的黑暗和舊戲班的烏煙瘴氣。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上海包括租界已經全部淪陷。中國土地遭受著日寇鐵蹄的蹂躪,華人受著日本佔領軍的欺凌。袁雪芬等越劇演員都忘不了過外白渡橋時被日本兵檢查、被迫低頭的情景。每個稍有些愛國心的華人心中都充滿痛苦、悲憤。改革從本質上說,是民族精神感召的結果。當時的戲班,處在社會的最底層,演員社會地位低下,簡直沒有人格的尊嚴,老闆為了賺錢,逼使演員演出烏七八糟的東西。袁雪芬對這些有親身感受,有切膚之痛。1942年2月,曾與她合作的著名越劇小生演員、有"閃電紅星"之稱的馬樟花因受惡勢力迫害,年僅22歲便含恨而死,這使袁雪芬深受刺激,她退出舞臺,覺得這條路不能再走下去了。因此,當老闆請她出來演出時,她明確表示:"要我演,必須改!"
二是不滿越劇自身。在前面已經談到,女子改良越劇儘管有貢獻、有進步,但是演出的內容,絕大多數與社會無關,難以表達人民的心聲,有不少劇目,甚至低階庸俗、無聊荒誕。演出形式也比較簡陋;作為主腔的〔四工腔〕曲調、板式簡單,表現力有侷限,尤其難以表達人們悲憤的感情。改良走向衰落,另闢新路,是劇種發展自身的要求。改革正是順應了這一要求。
三是受到進步文藝尤其是進步話劇的影響。"孤島"時期,進步話劇工作者堅守陣地,創作了不少寓有愛國主義精神的劇目。袁雪芬曾觀看過《文天祥》、《黨人魂》、《葛嫩娘》等話劇,有的還看過兩遍。像《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使她心潮澎湃。她從進步話劇中體會到真正的藝術的價值,看到嚴肅認真的表演和完整的形式,劇場觀眾良好的秩序使她覺得這才是真正的欣賞藝術的氛圍。這一切,都與她每天接觸的越劇形成鮮明對比,都符合她的藝術理想。進步話劇給了她啟發,給她點燃了一盞明燈,她進行改革之初地以話劇為榜樣,向話劇學習,就是由於這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