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行天下看古今
-
2 # 小嚴說歷史
先說結論,“理國政聽訟大臣”清入關前職官。設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共五人,均為努爾哈赤之親信大臣和統兵將領,又稱“五大臣”。同時還設有扎木固齊十人,亦稱理事十大臣,與五大臣佐理國政,釐治政刑。凡有聽斷之事,先經十大臣審問,然後言於五大臣再審,最後由努爾哈赤親審。五大臣參加議政,故又稱“議政五大臣”。
努爾哈赤能夠建立後金,不光因為能征善戰,而且極其注重內部機構管理。作為馬背上的男人,除了征戰殺伐,又以獨特的政治能力區別了匹夫之勇。
萬曆四十二年(1614),努爾哈赤正式設定了自己的“團隊”,“立理國政聽訟大臣五員”,由此成了清初最早的政治權力執行機構。
然而這個機構執行之後並不順暢,最大的原因就是與早期汗位繼承人的褚英有著嚴重的權力衝突,並最終以褚英的被圈禁致死告終,“結怨於所擢用之身同父汗之五大臣,使之彼此不睦”,“如此虐待四兄弟及五大臣”,最終導致努爾哈赤震怒並下達最終處理結果“安容爾執政耶”。
在褚英失勢後,五大臣權力架構全面推進開來,這五大臣均是除了努爾哈赤的幾個兒子外最倚重的親信。能夠成為“五大臣”的基本條件在努爾哈赤來講要滿足三點:
一是投奔時間要早,二是戰功要卓著,三是要絕對忠誠可靠。這也解釋了為何作為汗位儲君的褚英被努爾哈赤整肅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如果儲君與他最重要的權力架構不和,最終會釀成巨大的悲劇,某種程度來講,努爾哈赤處理親生兒子,也是迫於某種無奈。拋棄一個但獲得更多支援,這是成熟政治家的一個表現。
最早投奔努爾哈赤的是費英東“從太祖徵烏拉”。“尋命與何和哩(禮)、額亦都、扈爾漢、安費揚為五大臣,佐理國事。”額亦都,姓鈕鈷祿氏,比努爾哈赤小三歲,在19歲時“從太祖行”。安費揚古,覺爾察氏,“亦少事太祖”,額亦都和安費揚古都是在努爾哈赤起兵以前為其諸申或古楚。在最初起兵時,跟隨努爾哈赤的才三十人,而額亦都、安費揚古都是這三十人中的一位。費英東、扈爾漢、何和禮則是於萬曆十六年隨父率部或親率所部投奔努爾哈赤,在壯大其勢力上起到了極大作用,均可稱為努爾哈赤的開國五功臣。
這些人要麼是攻城佔地,要麼在關鍵時刻救過努爾哈赤,除了額亦都和安費揚古重大功勞外,後來的費英東、扈爾漢、何和禮都是“率本部軍民歸”,在他們的帶動下,使得努爾哈赤短短几年內增加了兩三倍的人丁,出征將士到了一兩千人之多,這是他起家的最大家底。三人此後均大顯身手,他們往往“身先士卒,戰必勝,攻必克,衝鋒陷陣,當者輒披靡”,努爾哈赤稱讚他們“萬人敵”。其中的何和禮更是身經百戰,滅烏拉,大戰薩爾滸,下瀋陽,取遼陽,屢立奇功。
除了五大臣光輝的軍功外,這些人都表現了出色的政治能力。五大臣的官名是“理國政聽訟大員”,其政治地位僅次幾位貝勒。在後金政治結構形成之初,裁斷訴訟是的事情非常多。努爾哈赤規定:“凡事,扎爾固齊先審理,次達五大臣,五大臣詢問,再達諸王”,最後“由汗審斷。”軍國大事,五大臣也有權參與討論,奏述看法。在五大臣中,尤其以費英東最為敢發表看法,史稱其“國事有闕失,輒強諫,毅然不稍撓,佐太祖成帝業,功最高。”《清史稿》
清史稿對五大臣統兵征戰,治國理政和後金國的建立和擴充套件,立下了巨大功勳,為開國元勳一類人物。“國初置五大臣以理政聽訟,有徵伐則帥師以出,蓋實兼將帥之重嚴焉”《清史稿》
努爾哈赤對五大臣不遺餘力予以重用,對他們極為優待厚賞,額亦都、安費揚古原系貧寒諸申,費英東、扈爾漢好一些,是三幾白戶的部長之子,何和禮時一部之杖,所轄亦不過三幾百人,但是經過數十年南北征戰,努爾哈赤封賜他們為尊貴的一等大臣,並與他們聯姻婚娶。五大臣中有三位與汗、貝勒相互通婚,結為親家。額亦都娶努爾哈赤族妹,後“上和碩公主”,其次子達啟、第八子圖爾格皆娶努爾哈赤之女和碩公主,這種親上加親的方式讓五大臣都成了努爾哈赤近距離的權力圈。
五大臣的設立,證明了努爾哈赤從一介首領上升到了正規化的政治建設水平,然而這種狀況隨著努爾哈赤的兒子們均可獨當一面後,五大臣開始走進歷史。“太祖建號後,諸子皆長且才,故五大臣沒而四大貝勒執政。” 《清史稿》
原來在當初設立“五大臣”時,雖然努爾哈赤已經有14個兒子,但是隻有褚英等九個兒子是成年人,其中,八子皇太極剛剛年滿20,皇三子阿拜等五位阿哥是庶妃所剩,在處死大兒子褚英後,努爾哈赤在當時只有代善、莽古爾泰和皇太極三個兒子可以倚重,這對於創業關鍵之際顯然力量不夠,為了全力得到支援,努爾哈赤創立了“五大臣”,最終讓他們為自己奮力賣命,並受到了極大效果。此後兒子、侄子逐漸長大,才幹越加明顯,“五大臣”就失去了“存在價值”,《清史稿》形容這是努爾哈赤作為政治家的高超權術設計,“太祖建號後,諸子皆長且才,故五大臣沒而四大貝勒執政。”
由此也加快了後金對明朝的整體進攻速度,在那段歷史上產生深刻影響。
-
3 # 記錄歷史人生
官名。又作“理國政聽訟大臣”。清入關前職官。設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共五人,均為努爾哈赤之親信大臣和統兵將領,又稱“五大臣”。同時還設有扎木固齊十人,亦稱理事十大臣,與五大臣佐理國政,釐治政刑。凡有聽斷之事,先經十大臣審問,然後言於五大臣再審,最後由努爾哈赤親審。五大臣參加議政,故又稱“議政五大臣”。
順康時期,由內閣處理政務,而雍正時又設立軍機處,作為贊襄皇帝決策的機構,使權力日益集中於皇帝。議政王大臣會道議雖然繼續存在,但所議之政,已只限於軍務、皇帝出巡、旗務、少數民族事務及重大刑審案件等具體事內務,無關乎軍國大事。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乾隆帝取消了議政王大臣職名,自此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也隨之消失。容
回覆列表
後金原來各種軍政事務都由旗主裁定的方式已不能適應新的形勢。為了對臣民進行有效的統治,努爾哈赤於神宗萬曆四十三年(1615)置理政聽訟大臣五人,佐理國事。努爾哈赤挑選理政大臣的標準是
1、公正處理國事,
2、不貪酒,
3、不索金銀,
4、公平地審斷事之是非。
努爾哈赤規定了審斷程式:
凡有聽斷之事,先經札爾固齊(斷事官)十人審問,然後言於理政大臣,理政大臣再加審問,然後言之於諸貝勒;眾議既定,奏明三複審情況;最後,令訟者跪於大汗之前,更詳問之,明核是非。在聽斷過程中,五理政大臣處於複審一級。理政大臣和八旗貝勒(八旗首領)平時每五日視朝一次,協議國政。軍國大事,均於此決定,成為後金政權最高決策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