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叮噹的娛樂百寶袋
-
2 # 碗約集
第一步,大筆一揮一個「解」字,冒號。
第一問通常很簡單,前括號,小一,後括號。帶入公式或數值,算粗來啦,so easy!兩分到手,開心。
然後第二問,前括號,小二,後括號。Emmmm……套公式誰不會嘛,這樣套對不對呢?哎呀管它呢,先寫上。
Emmmm……很好,紙已經寫了大半了,可我特馬的寫的是什麼?求解似乎也很困難……那就到這裡吧!
不是我不會,不是我不夠聰明,是考試時間它太緊迫了,我不得不去做更要緊的事!嗯!
……
卷子答案發下來了,老師讓改錯。把最後一問抄上吧……Emmmm……弄懂了沒有?大概懂了吧……
反正下次考試答到這裡還不是一樣沒時間……
-
3 # 影零亂
小學到初中我的數學成績都不錯,所以一般試卷上的壓軸題我都寫得出來,就是偶爾粗心沒能全對,我初三時有一次數學考了滿分150分,現在的我好佩服那時的自己。
到高中後,離開了我最喜歡的幽默風趣的數學老師,我適應不了高中枯燥無味的數學課堂,數學課上總是犯困,課堂內容都沒掌握好,考試也就可想而知了。高中的數學壓軸題,除了比較簡單的第一小題,其他我都放棄了。
直到高考,我都一直認真做基礎題,保證基礎題不扣分,對於壓軸題,就聽天由命。恰好那年高考數學比較簡單,我基礎題幾乎都會,壓軸題也成功算出了第一小題,於是我高考數學考了123分,雖然不是很高,但也比我平時月考成績進步了一些。
因此,壓軸題不會做也沒關係,保證簡單的題目不丟分也是一個好的方法。
-
4 # 笛卡爾的叨
看了描述,估計你要問的不只是壓軸題,換言之應該是怎麼把一套試卷輕鬆玩完,併成功將高分收入囊中。
目前我們所謂的壓軸題大致是指最後一道題(包括選擇題最後一題,填空題的最後一題和解答題的最後一題),其實這是不夠準確的。壓軸這個詞來源於戲曲,是指倒數第二個節目,快接近高潮的重要環節。而最後一個叫做大軸子,為了留住觀眾看到最後,必須整個有分量來起承,能壓到最後,這就是所謂的壓住軸。
無論是壓軸題還是大軸子題都是命題者精心設計的局,目的就是要透過這個局篩選出更為優秀的學生。所以這樣的題具有一定的綜合性,靈活性和應用性,涉及更高層次的思想方法,並伴隨相當大的計算量,讓人望而生畏。這樣的題我們不妨稱之為拉分題。
高考數學在將一套試卷命制完成之後,會預估一個難度係數,會預測考試的平均分數,奇蹟般的是這個預估值與考完之後的結果往往相差無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命題者著實是有幾把刷子,可以說早已將結果洞穿。
在有效的時間內完成任務,這需要紮實的基礎,完善的知識體系,縝密的思維模式以及良好的心態。如果大家都是在同等條件下(包括授課老師水平一致,學生努力程度差不多,學習時間不相上下,學習資源大致相同等),那麼這絕對是檢驗智商的。智商高的可以輕鬆加愉快,而智商低的卻痛不欲生。
所幸的是我們並沒有這樣的理想前提,你有沒有發現,現在的升學率越來越趨於國家級重點中學大於省級重點中學,而省級重點中學又大於市級中學,縣及其以下的中學逐漸在沒落。這也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寒門難出貴子”,偶爾有也是曇花一現,小機率事件。
看到這裡你應該明白了,教育資源的分佈不均勻才是導致差距的主要原因,與智商其實關係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事實上如果把教育資源向農村傾斜,他們還會做得更好。我見過一些好學校專門組建一個“宏志班”,這些來自偏遠貧困地區的孩子,大多表現出色,原因在於有教育資源保障的前提下,他們更為刻苦,更為努力,而非智商更高。
另外,高考是標準化考試,重點是考查基礎內容,而不單純考查能力,這與競賽並不相同。高考命題要求源於教材而高於教材,教材的主要內容從恢復高考以後就沒什麼太大變化,而命題已經三十多年,所以你會發現,很多題目都似曾相識。注意似曾相識並不意味著是原題,而是同類題。高考幾乎不會出現原題,這也再次證明了命題的嚴謹。
同類的題方法幾乎差不多,萬變不離其宗。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可以透過刻意訓練來達到目的,這也就是有些學生會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
以全國卷為例,首先大軸子題都是考導數,一般兩個問,偶爾三個問,極少出現一個問,設問方式主要是兩種,並列式和遞進式,並列式考查知識的全面性,遞進式考查知識的延伸性,你看範圍是不是縮小了。其次以兩問為例,第一問主要涉及導數的幾何意義,單調性判斷,極值最值求解等考點;第二問主要涉及不等式的證明,不等式恆成立或有解求引數取值範圍,函式的零點討論等,是不是又更近一步了。再次以不等式證明為例,不等式證明主要有三種,第一種直接做差,構造輔助函式,轉化為輔助函式的最值或確界問題;第二種是利用放縮法,尋求中間環節,一般利用函式的切線進行放縮,這就是所謂的“化曲為直”;第三種是重新組合成兩個函式,證明其中一個函式的最小值大於另一個函式的最大值,你看掌握了這些套路是不是更近一步了。最後針對每種反覆訓練,熟能生巧,觸類旁通,甚至達到條件反射,壓軸也就那樣了。
當然這中間貫穿函式與方程的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分類討論的思想,轉化與劃歸的思想。另外如果在掌握一些特殊方法就會如虎添翼,比如洛必達法則,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凹凸性,對數平均不等式等。如果不放心這些是否得分,可以先快速算出答案,再去湊過程。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強化訓練出來的會忘得特別快,尤其是在沒有壓力的狀態下,這就是為什麼高考結束後,感覺忘了一大半的原因。所以我並不提倡為了考試而去強化訓練,如果你還能學,儘量認真學習,搞懂來龍去脈,而不是成為考試的機器,否則人生多無趣。
以上。
回覆列表
我們那裡的中考很簡單,難的也只有最後一道題的最後一問,平時沒事的時候我就喜歡思考那些大型考試的最後一道大題,通常幾個小時也才能做出一道題,但是我很享受這個過程,一點也不覺得煩,解題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中考的時候數學是145分,其實就是最後一道大題的最後一問錯了···原因是那年突然改革,最後一道題是我們沒有做過的題型,想了半天都沒想到,現在還是個遺憾
到了高中,進了重點學校的尖子班,在年級裡的排名也不高了,在班裡也只能佔中等,由於數學改變太大很不適應,就逐漸落下了,一般卷子上的最後一道題也只能做出第一問,最後一問寫個一半套路就沒了,高考的時候數學考得也不是很理想,只有118分,估分的時候保守估分是125分,結果不知道為什麼少了這麼多分,個人感覺高考的最後一道題的最後一問還是很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