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貳一橙

    彭城之戰後,項羽圍困劉邦殘軍於滎陽城,背水一戰,以自己作為誘餌,下令韓信、彭越、英布等軍隊進攻項羽大軍背後,攻略楚地,可韓信偏偏在這時候要求劉邦封自己為“假齊王”(代理齊王),以便更好地控制新攻下來的齊國境地。

    劉邦原本不想將這麼一塊肥肉給韓信的,畢竟齊國地靠海濱,有漁鹽之利,為六國之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加上韓信手握三十萬大軍,背後又有趙、燕等諸侯的支援,韓信要求假齊王的名號,很明顯就是為了日後劉邦分封諸侯的時侯,先在齊王這個諸侯王號上形成既定事實,把位置佔好再說。

    韓信這點小伎倆自然騙不過人精般的劉邦了,所以他才會說韓信是要“自立為王”,就如春秋戰國故事一般,諸侯明面上奉周天子為共主,實際上自幹自活,與中央之間彼此互不干涉,最多就是節目裡派人去朝賀一下而已,嚴重一些的連周天子都不放在眼裡,甚至直接派兵攻打的都有。只是人在屋簷下,劉邦只能順著話說,把齊王位封給了韓信,以換取他對劉邦的忠心。

    韓信要求“假齊王”這招,和秦朝王翦要求土地賞賜的辦法可不能相比,當時在秦將李信率二十萬大軍伐楚失利後,秦始皇讓老將王翦率全國軍隊六十萬出征楚地,臨行前王翦上書要求賜“美園宅田”,到潼關之前還連續五次要求賜田,連部下都擔心會不會因此而惹怒秦始皇。

    可王翦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秦王多疑,如今將全國軍隊交於我,閒暇之時自然會有憂慮,如今多次要求土地田宅給子孫後代,才能打消秦王的疑慮”。雖然同樣是要東西,而且王翦要的還是實質的土地,韓信要的只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齊王”名號,但其中的內容卻完全不一樣。

    一、王翦要的是安全,而韓信要的是權力

    對功臣來說,金銀財寶、土地美女賞多少都不為過,但一但功勞高到了世間尋常之物都無法滿足的程度的話,那就免不了一場血腥清洗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誅殺功臣”。正所謂“賞無可賞,唯有賜死”,古代帝王對功臣的賞賜,在物質上會顯得十分大方,但在官位爵位這些無形的東西上卻是十分吝嗇,王翦滅趙、楚,攻燕、代,南征百越,功勞蓋世,也不過就是一個武成侯爵位而已。

    可韓信開口就是“假齊王”這個職位,那擺明了就是要對劉邦先斬後奏,把劉邦置於“給也得給,不給也得給”的尷尬處境,相當於是脅迫劉邦賞賜,而不是像王翦那樣,他的上書更多隻是要讓秦始皇看到自己“以後安心頤養天年,為子孫留點家產”的斤斤計較的老人樣子。至於給不給?給多少?這些都是秦始皇自己決定的,王翦可沒把土地的數目寫上去的,這就給了秦始皇選擇的空間,而不是像韓信對劉邦那樣,不給就是死路一條的威逼。

    二、王翦有人監督,韓信沒有

    在秦始皇將六十萬大軍交給王翦的時候,同時為他安排了一個副將:秦國名將蒙驁之子蒙武,也就是蒙恬、蒙毅,這三代人侍奉四代秦王,深受其重用,蒙驁在昭襄王時期甚至位達上卿,相當於宰相之職。

    而秦始皇一開始派李信去征討楚國,其副將就是蒙武之子蒙恬,秦始皇有意提拔蒙家來制衡王家,所以在王翦手握大軍出發時,身邊早已有秦始皇安排好的監管者,在互相幫忙之時也在互相監視,秦始皇作為幕後掌握者,根本就不怕王翦會造反。

    可是韓信沒有,他當時已經屬於實際上的齊地管理者,在修武軍營,劉邦強奪其兵權之後,韓信也加強了對自己派系部隊的管控,並逐步清理掉劉邦安排給他的監管者。

    如張耳,由劉邦安排作為韓信部將出徵趙國,平定之後韓信就把他留在趙地,還上書給劉邦封張耳為趙王,看似忠心耿耿,實際上就是把張耳踢出自己的陣營。韓信脫離了劉邦的控制,已成為了一方諸侯,他要求的“假王”地位,也只是在既定事實上加上一頂合法的冠冕而已。

    所以韓信要求“假齊王”一事,和王翦要求“土地美園”是有著本質上的不同的,韓信自己也沒必要去學王翦,一個暮氣沉沉的老人的保命招數,哪裡值得一個如日中天、事業正值上升期的大將去學習呢?

    何況韓信為人貪心,食髓知味,在劉邦圍韓信於垓下前夕,準備全殲項羽的緊要關頭,韓信遲遲不出兵幫忙,還做了個壞榜樣,把彭越也帶上了,這也導致了劉邦在合攏垓下包圍圈之前被項羽迎頭痛擊了一下。劉邦無奈,只好再加註碼,封彭越為梁王,再把韓信和彭越的地盤擴大,才算是換取了他們的出兵支援,最後合圍垓下,四面楚歌搞定了霸王項羽。

    韓信貪心不足,還老是在劉邦最危急的時候來提出要求,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無法忍受的,也難怪司馬光把最後劉邦誅殺韓信,是“雖有負”,但韓信也有“取之也”,也就是說他是咎由自取了。

    韓信和項羽差不多,是軍事上的天才,卻是政治上的白痴,他所要的不過是一個諸侯的位子,沒想過奪取天下,去反叛劉邦,其忠心是可嘉的,可他卻無法認識到已運行了八百年的分封制早已不適合當時的社會環境了,加上他在錯誤的時機要求著錯誤的東西,一代名將最後卻死於婦人,這其中更多的是韓信自身的性格所致的。

  • 2 # 棲鴻看紅樓

    要說韓信,政治情商實在是太低了。

    討封齊王,可能韓信真正的目的就像他說的,是為了安定齊地的人心。這個咱們也能理解:齊地廣闊,又是剛剛降服的地區,人心動盪是情理之中。如果有一個“王”來治理,就好像“政策三十年不變”一樣,是安定人心的有力措施。

    所以,韓信提議劉邦,在齊地分封一個王,是沒有問題的。

    讓誰來做齊王呢?地盤是韓信打下來的,他在這裡有“生殺予奪”的威信。如果換了任何人來做這個齊王,都需要一個取信於民的過程,效果都不如韓信做齊王好。所以請封韓信為齊王,這也是沒有問題的。

    韓信在信中,要求封自己為“假王”,表示自己並不是真的想裂土分王,只是權宜之計,這也是沒有問題的。

    問題是請封的時間節點。

    如果在韓信打下齊地之前,就向劉邦建議:“等到戰爭結束,你可以安排一個齊王來治理齊地”,這就是一項長久的策略。但是韓信沒有,他偏偏在劉邦向他求救的時候,才提出這個建議,給了誰,都不免聯想到“要挾”“坐地起價”之類的詞語。

    是不是想學王剪,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知道,劉邦可以忍受,可以接受——直到“秋後算賬”的時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影視作品裡的雙長刀、雙長劍的實際戰鬥價值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