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魏晉講談社

    1、東晉的門閥政治,是王謝成為顯赫貴族的政治基礎

    永嘉之亂後,北方匈奴攻下長安,建興四年(316年)西晉滅亡。西晉王朝的幾支帝室有琅琊王睿、彭城王雄、西陽王羕、南頓王宗、汝南王祐南渡江南。

    當時童諺: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公元317年,司馬睿在江南建立東晉。

    當時,隨司馬睿渡江的中原氏族有百家之多,其中百餘人被冊封為掾屬稱為“百六掾”。

    而東南原有士族為吳姓,其中,朱、張、陸、顧是望族。這些南北方名門氏族,決定了東晉的政治走向。其中,以王、謝、庾、恆為代表,是東晉著名的四大門閥士族巨頭。

    而其中最為顯赫的就是王謝家族,他們家族的代表人物,就是王導、謝安。以後史家文人,就是以王謝,代指豪門望族。

    唐代劉禹錫有一首著名的《烏衣巷》其中就是以王謝事用典: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東晉政權是典型的門閥政治,政出高門大族,高門輪流執政,這就決定了一定會出現王謝這樣的頂級家族。這是門閥政治所決定的。

    2、王謝家族的政治影響力是成為顯赫貴族的實力基礎

    王匯出身於魏晉名門,山東琅琊王氏。與晉元帝司馬睿有布衣之好。史稱,有勸帝渡江,中興之功。是東晉王朝開闢建立的主要謀劃者。

    其從兄王敦因軍功被封為鎮東大將軍,江東一帶,內依王導、外恃王敦,王氏勢力達到鼎盛,形成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朝野稱王導為“仲父。”

    琅琊王氏家族,勢力強大,從西晉開始興盛,歷東晉南朝,數十代人,三百餘年冠冕未絕,被史家稱為中古第一豪門。

    王導去世後二十年謝安輔政,謝安字安石,出身於陳郡陽夏謝氏,歷來被認為並肩王導,“興滅國,繼絕世”的風流人物。

    但謝家在東晉中期,還不是一等望族。

    謝安早年隱居東山,與當時名士王羲之、名僧支道林等相往來,飲酒屬文,縱情山水。儲才養望,一時社會名望達到了頂峰。當時朝野同呼“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

    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戰,是成就謝安及謝氏家族名望的巔峰之作。苻堅親率百萬大軍伐晉之時,謝安總領軍事,並且舉賢不避親,推薦謝玄領軍出征。在謝玄、謝石、謝琰、恆伊等將領的指揮下,終於以少勝多,大敗苻堅。

    自此謝安為代表的謝氏家族,主導朝政,一舉成為東晉繼王導之後的豪門望族。

    據臺灣學者毛漢光《兩晉南北朝氏族政治之研究》的統計,從東晉到陳亡期間,一至五品的官員數量,王家共一百七十一人,謝家共七十人。人才綿延,影響不絕。

    所以,王謝家族先後在東晉開元、中興的關鍵歷史時期,所發揮的政治影響力,是他們成為顯赫貴族的實力基礎。

    3、崇尚清談,崇拜名流偶像的社會風氣,是成就王謝顯赫貴族的民意基礎

    魏晉時代,崇尚清談,是偶像崇拜盛行的年代。從正始名士何宴、王弼開始,到竹林七賢,再到南渡之後的中朝名士,清談是魏晉士大夫的生活方式。

    而王導就是承先啟後的清談家。《世說新語》中多有記載。其中《世說新語文學》條目中,就詳細記載了一次王導發起和組織的一次清談集會。這種清談集會的影響力,在東晉就是社會時代的風向標。當然,後來更有王氏文化人的代表王羲之記載的另一次清談雅集,蘭亭盛會,名垂千古。

    而謝安隱居東山,漁弋山水,言詠屬文,與名士清談、對弈更是創造了一代佳話。並且餘風所致,迴盪千年。李白、蘇東坡、辛棄疾都是謝安的崇拜者,經常在文中用典,歌詠謝安。李白就有名句流傳天下:“謝公東山三十春,傲然攜妓出風塵”。

    王謝家族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文化世家,整個家族都有較高的文化素養,王謝家族不僅僅是世家大族,還是文化貴族。所以,王謝家族的社會名望和民意基礎,為進階頂級豪族,鋪墊好了輿論基礎。

    綜上所述,東晉的門閥政治,是王謝能夠登上政治舞臺的執政基礎,而王謝家族人才輩出的政治勢力,奠定了他們的實力基礎,再加上崇尚清談,崇拜偶像的社會風氣,構成了王謝家族成久顯赫門庭的輿論準備。

    所以,王謝家族才可以從江南氏族中,脫穎而出,成為東晉最顯赫的門庭貴族。

  • 2 # 黑水布衣

    確切的說,王、謝等家族不是貴族,因為貴族都是和皇族有血緣的階級,他們屬於士族門閥集團,他們的崛起都是和那幾百年的歷史相關聯的。

    1、西漢的獨尊儒術

    自西漢武帝開始崇儒以後,通經可以入仕,在政治制度上建立了士人政府,因而促使經學特盛。另一方面,由於學術環境之不普遍,遂有所謂家法,有師承與學術授受的限制。當時的儒者對於經學的授受限制甚嚴,不願把自己獨得之秘輕易教人,所以又有傳子的習慣。

    這樣的話,經學成了家族傳承的資源,西漢時權貴如韋、平二族皆再世宰相,又於氏為兩世三公,而到了東漢這種情況更甚。

    2、東漢孝廉的壟斷

    孝廉在西漢就已有之,但還沒有達到壟斷的狀態,到了東漢時期,大家族做官的人較多,孝廉往往移於大族身上,故東漢晚年大族形成一特殊階級。地方的察舉權在太守,無客觀標準,因此易於營私。一面是權門請託,一面是故舊報恩,兩者互為因果,使天下仕途漸入於特殊階級之手,造成門第勢力。此種勢力在社會上有其特殊地位,這就形成了南北朝世族的雛形。

    3、三國時期徹底成型

    其實漢末時期的曹操、劉備、孫權都是反對士族壟斷的。曹操是宦官之後,歷來瞧不起士族;孫權承接父兄基業,是辛苦打下的江山;劉備更是出身底層,原有班底也是出身草根。但自曹丕篡漢之後,一個“九品中正制”讓士族官僚徹底成為國家的統治階級,這種制度演變至後期,終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4、兩晉達到巔峰

    司馬氏系出望族,因此專魏政後,復重門閥,使世族復興,如晉室的佐命功臣賈充、王沈、裴秀等都是貴族世胄。及晉篡魏後,世族乃漸成為政治社會上的特殊階級。他們的勢力並未因中原的喪亂而受到多大挫折。晉元帝江左立國,有賴於世族的擁戴,世族的政治權力與社會地位也照樣在江南維持著。北方的世家大族大批南渡,藉著晉室的名義,各自佔地名田,封山錮澤,成為南方的新主人翁。

    這也是王、謝等家族成為東晉中流砥柱的原因,他們擁有大量的社會資源,是支援司馬氏立足的重要力量,“王與馬,共天下”不是傳說。

    5、逐漸衰落

    自南北朝開始,戰爭不斷,從此手握重兵的武人再次崛起,門閥集團遭到清洗並開始逐漸衰落,但是其勢力還在延續,直到隋唐時期,科舉制度逐漸確立,在經過唐朝的錘鍊後,兩宋及其之後的王朝,科舉成為了主流選拔人才的機制,士族門閥退出了歷史舞臺。

    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正是對昔日門閥集團的追憶以及對歷史滄桑鉅變的感慨。

  • 3 # 妖鬼雜談錄

    東晉時期王謝兩家成為最顯赫的門閥,主要原因是抓住了風口飛上天。琅琊王氏與陳郡謝氏在西晉時期,不過是次等士族。

    琅琊王氏趁著八王之亂,在司馬睿南渡之後,成為東晉頂級士族,陳郡謝氏則是在謝安崛起淝水之戰後,成為與琅琊王氏可相提並論的頂級士族。

    南渡士族主要是司馬越一系,而北方一些真正的豪門巨擘比如清河崔氏等並沒有南渡,或者只是某一支南渡如弘農楊氏,這也給了次等士族機會

    琅琊王氏的崛起

    琅琊王氏在魏晉時期名動天下是因為出了一個天下第一大孝子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被選入《二十四孝》讓琅琊王氏開始崛起。

    西晉時期,琅琊王氏又出了兩個牛人,一個是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一個是王衍西晉玄學領袖,兩人在亂世中居然左右逢源保住了琅琊王氏的實力。

    八王之亂中後期司馬越勢力大增,但是作為一個宗室親王執掌權柄,急需士族力量的支援,所以司馬越就與王衍形成了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琅琊王氏此時大量介入到中央政權,可以說王與馬共天下的情況在洛陽就已經先預演了一番。

    此時八王之亂還沒有結束,司馬越安排另一位合作伙伴司馬睿到江東經營,即補上陳敏之亂後的權力空缺,又給自己鋪墊後路,與之同來的是琅琊王氏的另一位重要人物王導。

    王導與司馬睿剛開始經營江東時期,並不受江東本地士族待見,直到後來王敦到來,王敦久負盛名又手握兵權,兩人共同導了一出好戲才讓司馬睿坐穩了江山。

    琅琊王氏抓住了兩晉相交之際的風口,利用與當權者互助互利的機會,一舉成為東晉最頂級的門閥。

    陳郡謝氏崛起

    陳郡謝氏在東晉之初還沒有資格進入頂級士族的門檻。只是一般士族,那謝氏從什麼時候開始崛起呢?

    從謝鯤開始,謝鯤精通儒道,能歌善鼓,非常放飛自我,這就是所謂的魏晉風度,所以謝鯤一下子成為一流名士,受到當時一流名士王衍、嵇紹的賞識,後來又與美男子衛階徹夜長談,這相當於給自找了個明星打廣告,一下子成為名士們關注的焦點,謝鯤起來了,陳郡謝氏也就開始崛起了。

    九品中正制下,雖然確保了士族的品階與利益,但是真正有才能的人才會成為一流名士,而得到這種名士的認可的人必定會有非常高的聲譽,而一家出現一兩個這樣的人,可以確保家族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陳郡謝氏非常榮幸的出現了三代人。陳郡謝氏的真正進入頂級豪門要從謝安開始。

    謝安從少年時期就得到了王導等名士的賞識,享有盛名,成年後與王羲之、支道林等交遊。天下蒼生望謝安,可見其聲譽之高。

    謝安未出山時,謝奕謝萬先後任豫州刺史,真正的一方重臣,但是還未到頂級。

    真正讓陳郡謝氏成為頂級門閥的是淝水之戰。淝水之戰前,桓溫已經去世,謝安主導朝政,東晉難得的政通人和,謝安子侄中謝玄等人都是人傑,謝玄在謝安舉薦下組建了精銳部隊北府軍。

    淝水之戰後,在謝安的主導下,東晉又進行了一次北伐,一路打到河北,收復兗、青、司、豫四州。單謝玄就都督徐、兗、青、司、冀、幽、並七州軍事,謝家此時完全超越琅琊王氏,獨領風騷。至此陳郡謝氏從次等士族一舉成為東晉最頂級的門閥之一與琅琊王氏並稱王謝。

    陳郡謝氏從謝鯤開始,又出現謝安三兄弟,謝玄、謝琰等兄弟,抓住前秦攻晉的時機,憑藉戰功一舉提升門第。

    所以,之所以能成為頂級門閥,一方面王謝兩家一方面人才輩出,另一方面抓住了風口時機,讓兩個原本次等士族幸運的成為東晉的頂級門閥。

  • 4 # 種豆的麻瓜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國士族如林,可是,幾乎沒有哪個世家大族堪與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比肩。"王謝"的並稱便是那樣昌盛繁榮。   在中國歷史上,有些家族的譜系可能續的比王家還長,卻沒有王氏家族權位那樣高;有些家族可能曾經在權勢上勝過王家,卻沒有王氏蟬聯的那麼久。三百多年來,王、謝兩家族能人輩出,仕宦顯達,他們或引領一代之風尚,或執一朝之牛耳,從漢魏入兩晉歷南朝,一直繁盛、榮耀。   雖然家族內部族系龐大,各個分支升降不一,時而此支顯貴,時而彼支榮達,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卻能互相幫助,保證家族始終能夠站在時代前沿,那王家和謝家又是如何發家的呢?這必須從歷史說起。   中國在隋朝之前並沒有科舉取仕之說,朝廷選拔官員全憑出身門第的貴賤來取仕,比如你祖上是做官的話,那麼你的出身就高貴了,天生就是做官命,你祖上做的官越大,你的身份就越高貴,因此華人注重族譜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尤其是祖上有人做過官的更是被後人格外珍惜並大書特書,以作為入仕的憑證。   那你一定問,若祖上沒人做官是不是永遠做平民百姓啊?當然不是,平民想入仕必須是功臣,如果你錯過了開國元勳的機會,還可以在沙場上建功立業,然後獲得入仕的資格,這就是為什麼兩漢的將士如此拼命殺敵的原因之一,為了自己更為子孫,如果你不是功臣,是不是就沒機會入仕呢?也不是。   朝廷還有一個取仕渠道,就是以德孝取仕,假如你的道德高尚,或者是你十分孝順父母長輩,以至於名揚四海,朝廷也會招你入仕,二十四孝裡面不是有個叫臥冰求鯉的故事嗎?主角就是王祥,他就是王家興盛的起點,其實王家在他之前也有人做過官,到他的時候就衰落了,王祥再次入仕,此時還是漢朝。   謝家比王家入仕遲些,是靠德入仕,一個叫謝纘的人,是魏初大儒,被應招入仕。   此後王謝兩大家族正式登上中國歷史舞臺,並興盛了幾百年,代代高官厚祿,到東晉的時候步入巔峰期,到南北朝的時候照樣興盛不衰,那他們兩家又是怎麼衰落的呢?有人說是因為仕族社會的人養尊處優,肢體不勤,造成體質虛弱所致,又有人說因為上流社會的家族不願跟地位低的人通婚,造成近親繁殖,所以衰落,這些都不對。   這兩家人主要是被屠殺導致衰落,一個叫侯景的胡人從北方投降到南方,他知道王謝家族的名望,想攀親,要求娶王謝的女子為妻,王謝什麼家族啊?怎麼可能跟一個胡人攀親呢?當時的胡人可不像今天的外華人那樣被中國奉為上賓,當時的胡人比最卑賤的漢人地位還卑微,所以當時的漢家女子也不以嫁胡人為榮,因此被王謝家拒絕是正常的。   但侯景卻記恨在心,後來起兵造反,在金陵屠城,王謝家族更是首當其衝,慘遭滅門,所有精英幾乎一個不剩,倖存下來的都是因為在外地做官而僥倖躲過一劫的,但衰落已經無法逆轉,仕族社會也因此走向尾聲,到隋朝開創科舉之後中國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 5 # 海外奇談

    《晉書》卷二十八〈五行中志·言不從·詩妖〉

    太安中,童謠曰:「五馬遊渡江,一馬化為龍。」後中原大亂,宗藩多絕,唯琅邪、汝南、西陽、南頓、彭城同至江東,而元帝嗣統矣。

    晉元帝司馬睿之前是琅琊王,琅琊王氏進入極盛時期。司馬睿從東渡到登基,主要依賴了北方大族王導、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援。在此期間,王導位高權重,聯合南北士族,運籌帷幄,縱橫捭闔,政令己出。王敦則總掌兵權,專任征伐,後來又坐鎮荊州,控制建康。

    而謝家為後起之秀,在著名的“淝水之戰”中,以謝安為首的謝氏家族為東晉大勝立下至偉的貢獻,奠定了陳郡謝氏為東晉以及南朝的當軸士族。

    但是相比於琅琊王氏在政治上的制肘地位,陳郡謝氏雖有“淝水之戰”的赫赫戰績,其家族政治上的盛世並未如琅琊王氏那般顯赫與持久,而其在文學特別是詩歌方面的成就,則是其他世家大族所難以企及的。例如與陶淵明齊名的謝靈運、被稱為唐詩鼻祖的謝朓,即使是有“詩仙”之稱的李白也“一生低首謝宜城”,還有六朝第一才女謝道韞。

  • 6 # 柚子愛歷史

    縱觀東晉王朝的百年政治史,其實就是一部皇權與門閥士族的共治史。東晉的司馬氏與王、謝、庾、桓等門閥士族是秤不離砣、砣不離稱的關係。而王、謝等家族之所以會崛起併成為東晉王朝的顯赫貴族,其根源正是來自東晉的門閥政治制度。

    那麼,何為門閥政治?東晉的門閥士族又有哪些?他們又是如何一步步成為東晉王朝顯赫一時的貴族的呢?彆著急,下面咱們一一進行解答。

    所謂門閥政治,引用北大田餘慶先生的一句話就是:“門閥政治……是一種在特定條件下出現的皇權政治的變態,它的存在是暫時的。”(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簡單地說,門閥政治就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皇權和門閥士族在政治和權力中尋求的一種平衡。而這種平衡並不穩定,門閥政治也只有在東晉這個特定時期才能存在。

    那麼,東晉又有哪些門閥士族呢?這裡以最高層的門閥士族為例,也就是能夠在東晉執掌大權的門閥, 按照其執政的先後,主要有琅琊王氏、潁川庾氏、譙郡桓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五族。這五家門閥與東晉王朝的司馬皇室共同執政,共治天下,形成了“與馬共天下”的局面。也構成了東晉百年的門閥士族政治。這五家門閥大族又以琅琊王氏家族和陳郡謝氏家族存續時間最長,一直延續到門閥政治結束。

    咱們這裡就以琅琊王氏家族為例,揭示一下東晉的王、謝等門閥士族是如何崛起併成為東晉王朝之顯赫貴族的。

    (圖為晉朝宗室南遷)

    琅琊王氏可以說是東晉政權建立以後,第一個取得執政地位的門閥大族,也由此開創了士族與皇權“共治”的局面。王氏所居的琅琊國正是司馬睿的封國,兩家三代交好,有幾十年的交情。西晉末年,天下迭經“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司馬氏宗室被迫渡江南遷,也就是從此時開始,琅琊王氏開始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當時南遷的司馬皇室共有五位王爺(琅琊王司馬睿、西陽王司馬羕、南頓王司馬宗、汝南王司馬佑、彭城王司馬紘),但最終只有司馬睿脫穎而出,成為東晉王朝的開創者,這就是民間所說的“五馬渡江去,一馬變為龍”。那麼,司馬睿為什麼能夠脫穎而出,最終登基稱帝呢?因為他有琅琊王家的代表王導的扶持。

    (圖為司馬睿畫像)

    話說這個琅琊王司馬睿, 在所有晉朝皇室中既無威望,也無突出的能力,更沒有建立什麼功勞,要是按正常程式走,想當皇帝他是八竿子都打不著,即便遷到江左,他也不具備運轉皇權的條件。

    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司馬氏的專制皇權想要在江左繼續運作,發揮效力,顯示其威嚴,便亟待一種政治力量加以扶植,而這一時期的門閥士族正適用了這一需求。於是北來的王氏一族便順應時勢充當了這一角色。

    (圖為王導畫像)

    因為此時的琅琊王氏,在西晉末年的頻繁戰爭和皇權政治衰落的雙重打擊下,也失去了他們顯赫的政治地位和賴以生存的莊園,成了亡官失守之士。這種經濟和政治地位的不相稱及為維護家族利益的強烈訴求,也迫使他們必須向皇權靠攏。而司馬睿與王導兩人本來就“素相親善”,再加上各自利益上的彼此需要,當然是一拍即合。如此,皇權和門閥士族基於各自目的和利益需求牢牢地結合在一起,在江左便出現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

    門閥政治本身是作為皇權與士族權力之間追求的某種平衡,是東晉王朝這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在這種政治制度下,門閥士族得以與皇帝“共天下”,成為政治舞臺的中心,王、謝等執政門閥自然也成了最顯赫的貴族。

  • 7 # 飄風知

    永嘉南渡後,琅玡王家和陳郡謝家都來到浙江,成為浙東最大的土地與財富的所有者。

    琅玡王家,我們最熟悉就是“書聖”王羲之了,他的堂伯父王導是東晉的開國元勳。西晉滅亡的第二年,也就是318年,王導等人擁戴司馬睿為帝,重建晉政權於建康,史稱東晉。司馬睿為晉元帝。晉政權之所以能立足江東,並得以延續,全賴王導的輔佐,所以晉元帝拜王導為丞相,號稱元帝仲父。

    “風流宰相”謝安是陳郡謝家的人,與琅玡王家相比,謝家屬於“新出門戶”,謝安出山的時候,王導已經去世20多年了。永嘉南渡後,名士在會稽搞起了很多“田墅”——一種有山有水、自給自足的莊園形態。謝安選擇上虞的東山作為他的田墅,有將近20年的時間沒有出仕,時稱“謝東山”。在謝安41歲那年,其弟謝萬出陣未戰而潰,有損國威,被廢為平民。謝安為振門閥,才轉思仕進。他結束東山高臥的生活,住進烏衣巷,成了東晉也是中國歷史上一流的政治家,“東山再起”的典故就出自這裡。

    謝安隱居東山時,引來了王羲之等眾多名士,“出則漁弋山水,入則言詠屬文”,東山一時群賢畢至,“東山雅聚”也為歷史文人所稱道。“永和九年”,王羲之在紹興蘭亭發起了那場著名的文壇雅集,謝安也在場。“蘭亭雅集”兩年後,王羲之帶著家人和他最喜歡的白鵝歸隱浙江嵊州的金庭,寄情山水,安度晚年。“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些飛入百姓家的燕子,過去卻是棲息在王謝權門高大廳堂的簷檁之上的舊燕。這是感嘆王謝舊居早已蕩然無存的名篇。

  • 8 # 袁衛宇

    東晉雖然由琅琊王氏、潁川庾氏、龍亢桓氏和陳郡謝氏這4家士族先後執政。但是論顯貴,當然數王氏和謝氏,王、謝在東晉雄踞士族之冠,也成為後世顯貴家族的代名詞。

    這其中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

    得益於東晉計程車族門閥政治

    東晉是中國歷史上,極少的由士族專權的時代。皇權在東晉不過是門閥政治的點綴,士族掌握著東晉的朝政大權。

    士族門閥政治是東晉最顯著的標籤,在士族主宰權力的時代,自然會是士族最風光。琅琊王氏執政時,社會上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

    其實到後來,潁川庾氏、龍亢桓氏和陳郡謝氏執政時,東晉的政治格局依然如此,只是變成了“庾與馬、共天下”、“桓與馬、共天下”、“謝與馬、共天下”。

    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一個是士族門閥的開始,一個是士族門閥的終結。王謝的興盛,和東晉政權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琅琊王氏的興起,預示著東晉氣象初開,而陳郡謝氏的沒落,也預示著東晉國祚將盡。

    以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為代表計程車族門閥,他們能成為顯赫的貴族,顯然是和東晉獨特計程車族門閥政治格局是分不開的。到東晉末期,門閥政治無法繼續時,士族當然是顯貴不起來的。

    東晉末期,皇權復興時,士族遭到了極大的壓制和衝擊。也正應了這一點。

    得益於士族門閥政治,王謝才能成為顯貴的家族;而離開了士族門閥政治,王謝是難以顯貴的。

    人才是維持家族顯貴的核心

    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之所以能顯貴,核心當然是靠家族的人才。如果某個家族出現精英人才匱乏的情況,那麼這個家族會很快沒落。

    琅琊王氏的代表人物王敦和王導、陳郡謝氏的代表人物謝安和謝玄,在東晉絕對是一流人物。特別是王導和謝安,安邦定國、底定乾坤,是士族最傑出的人才。

    人才的多寡,也是和門閥政治相輔相成的。士族人才輩出時,門閥政治得以維繫,士族也能持續顯貴;士族人才凋零時,門閥政治無法維繫,士族難以再保持顯貴。

    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能成為頂級士族,極為顯貴的家族,顯然是因為靠著家族的精英人才維持。王導死後,琅琊王氏沒再出現和王導比肩的人才,琅琊王氏也由此沒落;謝安死後,陳郡謝氏沒再出現和王導比肩的人才,陳郡謝氏也由此沒落。

    王導在世時,就對子侄輩非常失望,他曾寫信給王羲之,感嘆王氏子弟過於平庸,不足以讓琅琊王氏維持顯赫。

    王右軍在南,丞相與書,每嘆子侄不令,雲:“虎豚、虎犢,還其所如。-《世說新語》

    事實也確實如此。王導之後,琅琊王氏表現很平庸,在政治上幾乎沒有什麼建樹。很快被潁川庾氏取代。

    由此可見,傑出的人才,是維繫士族顯貴的核心。

    建功立業,有大功於社稷

    士族的顯貴,當然需要靠功勞支撐。如果對江山社稷沒有什麼太大的功勞,顯然無法支撐起一個顯貴的家族。

    琅琊王氏是東晉建元的首功之臣,可以說,沒有琅琊王氏,就沒有東晉政權。王敦主軍,替司馬睿掃平敵對勢力,開疆拓土。司馬睿初到江東時,地盤極小,只有揚州一地,到東晉建立時,東晉已經擁有整個江東地區。這當然是王敦的功勞。

    王導主政,對穩定東晉初期的政局,起到了關鍵作用。特別是調和南北方士族矛盾這方面,王導功不可沒。而王導促成南北方士族合作,也是東晉得以建立的重要基礎。王導執掌中樞,處理內政,表現相當出色,被司馬睿譽為“江左夷吾”。

    陳郡謝氏則是打贏了淝水之戰,使得當時岌岌可危的東晉政權,轉危為安,挽救了華夏。

    前秦南征東晉時,前秦國力遠在東晉之上,兵力也比東晉多得多。前秦總兵力有80多萬,而東晉能拿出來抵禦秦軍的,只有不過10餘萬。

    東晉的這10餘萬兵力,核心是謝玄掌握的8萬北府兵。

    淝水之戰中,謝安坐鎮建康,擔負總排程之職;謝玄將兵淝水,擔任總指揮之職;這叔侄倆成為淝水之戰的關鍵人物。陳郡謝氏聯絡其他士族團結一致,再加上北府兵戰鬥力爆表,終於擊潰了前秦這個前敵。

    淝水之戰的勝利,使得陳郡謝氏的威望達到頂峰,也成全了謝安和謝玄的美名。

    琅琊王氏是助力東晉建元的關鍵,陳郡謝氏是東晉取得淝水之戰勝利的關鍵。他們都對江山社稷有著巨大功勞。這也是他們能成顯Quest族的重要原因。

  • 9 # 亭安讀書

    東晉王、謝等家族能夠顯貴,原有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幾個:一是建功於江左,二是門閥政治促其發展,三是能夠靠家族底蘊不衰敗。

    一、在東晉成為顯赫貴族計程車族門閥,皆是有功於江左政權,這是門閥崛起的基礎

    觀東晉士族門閥的鼎盛顯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便是在江左政權之中建功,得以讓家族在東晉受到主流階層的接納,最終才能得以發展。因此,建功於江左,是王、謝等家族能夠成為顯赫貴族的基礎。

    之所以把建功於江左作為第一個原因,並非影響東晉國祚深遠的門閥政治不重要,而是在基於門閥政治的影響,讓門閥士族得以顯貴之前,渡江南下的僑姓士族如果無功於江左政權,也難以達到鼎盛。王、謝等在東晉掌控過權柄的鼎盛門閥,皆有這個特點。琅琊王氏作為東晉王朝建立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因素,王導和王敦幫助司馬睿安撫江東士族,最終得以讓東晉王朝建立,其門閥的功績對於江左甚大;而陳郡謝氏的鼎盛,當歸於以謝安、謝玄等為首的陳郡謝氏子弟領導並答應了前秦對東晉的存亡之戰,淝水之功意義重大。陳郡謝氏也是在淝水之戰勝利後,才成為東晉鼎盛門閥。

    不光如此,除了建功立業後才讓家族在東晉鼎盛之外,士族門閥如果想要在東晉顯貴,靠權謀獲取方鎮或中樞權柄之後,也會透過北伐等方式建功立業,以加強其門閥在東晉朝中威望。桓溫在獲得中樞執掌權柄資格之後,面臨自身聲望不夠的境況,因此選擇北伐來作為自己提升威望的途徑;庾亮在因蘇峻之亂後自請出鎮方鎮後,也上表想要透過北伐來建立功勳,以達到重新執掌中樞的目的,但最終沒能成行;庾翼在庾亮死後,雖然因為輔佐康帝繼位有功得以執掌中樞,但卻也是選擇透過北伐來改變庾亮死後,潁川庾氏所面臨的門閥式微的境況。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從中都可以看出,門閥要想顯貴得以鼎盛,都需要建功於江左,這樣才能提升在江東威望,進而真正有資格執掌權柄。並且,如桓溫所出的譙國桓氏,原本並非豪門,但因為桓彝渡江之後,在平定蘇峻之亂中身死。這對於東晉王朝來說,桓彝身死報國的意義,讓譙國桓氏得以被東晉上層所接納,也就成為了之後桓溫被何充重用的起點。由此可見,建功於江左,是東晉的門閥士族得以發展最終成為顯赫貴族的基礎。

    二、保證門閥政治格局不被破壞,是門閥士族長期發展的保障

    東晉門閥政治其實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情,東晉皇權與門閥士族之間“共天下”,並且形成門閥主導朝政的特殊政權形態。在這樣的特殊政權形態下,王、謝等門閥需要依仗門閥政治所提供的的環境,不斷地在東晉崛起發展到鼎盛。可以說,東晉門閥政治是門閥士族得以長期發展的良好保障。因此,保證門閥政治格局不被破壞,是門閥士族發展成顯赫貴族的重要原則。

    首先,門閥政治格局面對皇權重振的挑戰。司馬睿曾經因為當初在江左根基尚淺,才不得不依賴門閥建立政權,在東晉建立、局勢逐漸穩定後,便想要打破門閥政治格局。因此司馬睿任用劉隗、刁協、戴淵等人,試圖打破由琅琊王氏等門閥建立起來的門閥格局。不過琅琊王氏的王敦起兵反抗,最終雖然王敦起兵失敗,但也讓皇權試圖破壞門閥政治格局的企圖破滅。從王敦起兵時,一路順暢地便攻破建康城,便能夠看出當時門閥士族,對王敦起兵的默許態度。王敦之亂後,門閥政治格局正式確立。

    其次,門閥政治格局要求皇權的存在,排斥某個門閥取代皇權。門閥政治格局是眾多門閥參與的特殊政治形式,這要求可以有某幾個鼎盛門閥相繼掌控東晉權柄,如琅琊王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等門閥都相繼執掌中樞朝政。但是門閥政治格局又不允許某個鼎盛門閥取代皇權,這會打破原有基於皇權的門閥之間的平衡關係。因此,在東晉歷史當中,幾次權臣謀逆的過程中,都會面臨門閥士族的反對,最終導致謀逆失敗。王敦第二次起兵時,有心想要取代皇權,便導致士族力量的反抗最終才失敗;桓溫專政時,有心篡權,最終被謝安、王坦之等人對抗,最終導致篡權失敗。

    維持門閥格局的存在,是門閥士族依靠門閥政治不斷髮展的重要保障。無論是皇權想要突破門閥士族的壓制,還是某個鼎盛門閥想要取代皇權,都勢必會遭到各門閥士族力量的抵制。由此可見,保持門閥政治格局不被破壞,是王、謝等家族能夠成為顯赫貴族的重要保障。

    三、能夠依靠門閥底蘊等不衰敗,才能成為東晉乃至後世的高門士族

    光靠有功於江左和依靠門閥政治格局而發展,並不能保證某個門閥士族得以存續長久。因此,依靠門閥底蘊等條件,保證門閥士族不至於衰敗,才能讓家族成為東晉乃至後世長盛不衰的高門士族。

    門閥士族得以長久發展,互相之間的聯姻關係非常重要。琅琊王氏、高平郗氏、陳郡謝氏等鼎盛門閥之間,互結姻親,能夠保證門閥士族在不同門閥掌權時,都能夠繼續發展。並且,透過與鼎盛掌權家族之間的聯姻,能夠保障門閥更好適應局勢。琅琊王氏經歷王敦之亂後,家中子弟損失巨大,門閥聲望也受到影響,因此琅琊王氏選擇與當時佔據京口軍事的高平郗氏聯姻,以圖利用兩個門閥之間的力量,對抗上游荊州、豫州等威脅;而等到高平郗氏逐漸衰落,陳郡謝氏開始崛起鼎盛時,琅琊王氏又選擇與陳郡謝氏加強聯姻,最終依靠陳郡謝氏的鼎盛發展自身。

    門閥士族還透過提升自身聲望來保證自身的特殊地位,這應當歸因於南遷士族區別於北方胡族而彰顯身份的目的,但不得不說的是,琅琊王氏等家族的聲望在東晉不斷髮展,即便到了南朝時,依舊是士族高門。

    又請娶於王、謝,帝曰:“王、謝門高非偶,可於朱、張以下訪之。”

    南梁時侯景歸順梁武帝,請求與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聯姻,但遭到了梁武帝的拒絕,說王、謝是高門,並非你能夠求娶的。由此可見,門閥士族透過門閥底蘊提升自身的聲望,來實現自身家族的特殊地位,以達到長期發展不被迫害的目的。

    而與王、謝相反的幾個曾經執掌東晉權柄的門閥,便因為無法保證門閥存續長久,最終導致在東晉門閥政治中曇花一現。潁川庾氏子弟,被桓溫屠殺殆盡;譙國桓氏在桓玄作亂後,歸於寂末;太原王氏在王恭等人死後也衰落。只有琅琊王氏、陳郡謝氏等少數幾個門閥,能夠依靠門閥底蘊、聯姻、政治投靠等方式,使得門閥家族得以存續長久,最終成為顯赫貴族。

    總結

    東晉特殊的門閥政治格局,當然是王、謝等家族逐漸顯赫的重要原因。但東晉士族門閥建功於江左,使得其身份被東晉上層社會接受,是士族門閥得以在東晉崛起的重要基礎。而靠著維持門閥士族格局的穩定不被破壞,是門閥士族得以繼續強盛的保障。單靠這些還不行,如果門閥士族中途衰落,也難以保證自身成為高門士族。因此,依靠門閥底蘊、聯姻關係和政治投靠等方式,讓門閥發展不中斷,才能得以讓自身家族成為顯赫貴族。

  • 10 # 清水空流

    劉禹錫有詩云: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意思是沒有永恆的家族,沒有永恆的富貴。東晉從司馬睿在317年開國到420年被劉裕篡位一直就是先天不足。東晉立國103年經十一帝。在此期間始終是世家門閥統治,皇帝並無實權,從王導,謝安,桓溫,庾亮這些門閥始終控制的東晉。東晉興於門閥也亡於門閥。中國歷史上的世族政治或稱貴族政治,萌芽於東漢時代,形成於西晉,亡覆於唐末。而東晉則是門閥制度的頂峰。著名的五姓七望起源於東漢。王謝之所以成為門閥鼻祖就是因為擁立司馬睿登基。

    八王之亂尾聲的時候,西晉懷帝下旨讓宗室琅琊王司馬睿坐鎮建業(南京),這時名不見經傳的王導已經在司馬睿帳下任參軍(幕僚)。在公元318年4月,晉愍帝被殺,在江東以王家為首計程車族,豪強,以及逃到江東的西晉舊臣的擁戴下,41歲的司馬睿登基。成為東晉的開國皇帝。江東王家當時就是江東豪族,如王澄為荊州都督,王敦為揚州刺史。當時已經江東的地方實力派。王氏家族的核心就是一直陪伴在司馬睿身邊的王導。

    東晉建立很偶然,和後世的南宋差不多,都是光桿宗室出逃撿便宜,東晉國家危如累卵,但國家內部的極度穩定政治,原因就世家門閥的穩固。王導,王敦可謂東晉第一門閥世家,有王馬共天下之說。司馬睿其本身勢力十分弱小,仰仗王謝世家也是無奈之舉。即便後世東晉亡國。梁武帝在位的時候,侯景向梁武帝蕭衍提出與王謝兩族聯姻,梁武帝居然說:“王謝門高非偶,可於朱張以下訪之。”梁武帝覺得自己帝王之家不如王謝。門閥的影響可見一斑。

    王謝兩大門閥為主最大世家控制和主導了九品中正制,(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二品以上者都是門閥世族,門閥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到西晉時終於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但有一個前提是世家必須與皇權共治天下,平衡和秩序才能得以維持。世家幾乎沒有造反篡位的,即便有(王導恆溫)也沒有成功的。史學大家田餘慶對王謝兩家評價很高:”東晉百年的門閥政治中,曾經居於權力中心計程車族只有幾家。只有琅邪王氏和陳郡謝氏最久遠,所以王、謝家族人物就成為替新朝奉璽緩的工具而受到特別的重視,家族發展得以延綿久長,至於南朝之末。後代所稱五朝門第,遂以王、謝為其代表,魏晉以來的門閥士族中,本來就以王、謝的門第最高。

    如果說王家是開國之功的話,那謝家就是救國之功,淝水之戰謝安擊敗苻堅得以保住東晉半壁江山(偶然性很大)。淝水之戰奠定了南北朝,南朝為華夏文明的核心基礎。這就必須感謝謝安。陳郡謝氏才從一個普通士族變成了與琅琊王氏並列的最高名門望族。但也必須承認的是,當時的世家是有真有錢,真有才。真飯桶,真混蛋。謝家的謝靈運自誇道:“魏晉以來,天下的文學之才如為一石、其中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其他的人共分一斗。既有才還傲氣。兩晉南北朝那個時期是中國門閥最興盛的時期,可是沒有哪個世家大族堪與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比肩。

    但隨著歷史的不斷前行,門閥世家成為皇權打壓的必然物件,隋唐兩代帝王的打壓,後期武則天的屠殺,安史之亂,藩鎮割據都對世家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待到科舉制度的完善,門閥徹底從歷史的長河中消失。這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那個說美國空氣是甜的楊舒平怎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