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漯現歷史
-
2 # 渭河一艄公
無論道家、法家、儒家,都秉承了先天“易經”的哲學。《伏·易經》推演的是天地至理,道家思想所闡述的是以德匡正,即不有、不恃、不宰,循的是自然之理。法家思想所闡述的是以法匡正,法家的理就是強權,以律治民,達到天下大治。儒家思想推崇的是示弱:子向父示弱,臣向君示弱……這就象季節的變換:道家認為季節秉承銜接周復不息屬於易數;法家認為從春到秋是因為炎夏的推動;而儒家則認為是一種示弱。
法家雖然對“道”的理解與老子有共性,即“道非道,非常道”,倡導的是一種自我約束性,不同點就是道家的“德”與法家的“治”是兩條平行線,當代社會的道德與法就是並軀的。
再說說老子與兵家,從兵家━老子━兵家,這是兵家成長的一種“道”,而能剖析這個道的就是老子,準確的說第一個“兵家”不能稱為“家”,只能是兵事、戰事,是道家哲學把戰爭昇華到一種更高的境界━兵家!無論冷兵器時代還是現代軍事,都在成就一種沒有流血的較量,即以德服人,兵不血刃。
-
3 # 大衍八式
老子稟道之象,擬意為:
以哀兵勝。以奇用兵。兵者,不祥之器,國之重器不示於人,等因萬物皆尊道重德,兵亦不例外,所以算是用兵的總綱,兵家算是具體的用兵之法,說兩者的關係嘛,亦師或友,老子先行吧。
-
4 # 兜率閃輝光小兜
春秋時期,百家爭鳴。
老子(李耳)著《道德經》,成為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孫子(孫武)著《孫子兵法》,成為兵家的代表人物。把兵家和老子聯絡到一起,在我看來,是因為《道德經》中涉及軍事思想,兵家研究的問題,老子從道的視角給予“兵″加以審視,並作出相應的判斷。老子《道德經》全八十一章中涉及兵話題雖大約有近十章之多,但也只佔一少部分。《孫子兵法》十三篇則全是圍繞軍事話題展開述說。相比之下,老子所述是從宏觀角度講用兵的實質和對此所應持態度(兵者不祥之器……不得以而用之),用兵的原則(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用兵的關鍵注意事項(兵強則滅),兵的產生(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用兵過程中應遵循的規律(用兵有言……)等等。《孫子兵法》講的更詳細具體。馬敘倫著《老子校詁》中認為《道德經》是一部兵書。由於《道德經》屬哲學類,所述為普遍規律,對其他學科有指導意義,所以對軍事也不例外。題主描述中“兵家-老子-兵家”我理解為先從軍事實踐中總結經驗,老子有總結述及見於其作品,後來孫武也專門從事了這一事業,發展並完善,著成專著《孫子兵法》。 -
5 # Lauzi
老子與兵家的關係為零。道德經就是八十一個花樣謎面組成的謎語,謎底就兩個字:無為。兵家講的是兵法,用兵就是打仗、有為,本質上跟老子的道家哲學無關。去細讀帶兵的那幾章,老子無一不在論述不戰、無為的自然之道。最過份一句,“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這便是哀兵必勝的由來。哀兵必勝?老子吃錯藥了吧。實際上他不是在講戰爭取勝,那是有為。哀兵不戰、不先戰,(聖人)無為。自然之道的“勝利”。相比孔子,你說老子是不是個書呆子?
話說回來,(想必讀過孫子兵法)你有沒有讀出了大軍事家不一定讀出來的孫子的武德?憑直覺再去讀一下軍形篇的開頭幾句,忘掉所有教科書的解讀,你會發現孫子之道跟老子之道完全一致。不要懷疑我,我問過從沒有讀過孫子兵法的小學畢業、高中畢業或大學生,幾乎所有人一聽就懂這五個漢字什麼意思
“先為不可勝。”
你來說說,孫子什麼意思?
(友情提示:此回答不可參照用於學校答試題,你有可能拿零分。)
-
6 # 曹國俊a
其實無論兵家還是春秋諸子百家都是老子思想的繼承者,只不過是它們各自的側重點不同而已,甚至說他們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去解釋老子的思想。中國為什麼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因為春秋戰國時期就是中國上古貴族文化徹底的崩潰時期,也是中國上古貴族文化向平民或庶民轉變的時期,由於中國上古的貴族文化是一個不向平民或庶民傳授的文化,所以隨著春秋戰國打破了或打碎了上古時代儲存下來的制度,那些從原來貴族大都變成了平民,同時也把他們的文化帶到了民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老子把周朝天子儲存的警世恆言、治國之經驗帶到了民間,被後人編寫成了《道德經》。看過《道德經》的人都知道,所謂的老子的《道德經》根本就不可能是一個人寫的一本書,前後根本就沒有什麼邏輯關係,它的這一特點幾乎跟春秋戰國時期所有的諸子百家都不一樣,所以說《道德經》是老子寫的完全是牽強附會,這一點可能跟司馬遷寫的《史記》的誤導有關。
-
7 # 藍先生易學研究
老子,綜三教文化,述九流與大自然的生活鬥爭,政治上,霸行霸道,統一管理,王行王道,引領社會走向文明,君行君道,向上發展。進入繁榮的獨步前進。兵家,以人心意向,利用地理環境,引發人心傾向,奪取成功,用師以宏觀的意識,壯其志,激發士氣,資其利,引發信心,曉其勇。決其心,所向必達的目的!
-
8 # 小太極猴劉永明
兵家之王孫子兵法裡最重要的是轉丸。不見文字論述。道德經整篇就是講如何成丸,如何轉丸。所以說老子是兵家的根本,基礎。
-
9 # 美創小說
其實,兵家並不是跟老子一點關係沒有,也不是說什麼老子的思想是兵家的基礎。說白了,兵家的一部分轉化、運動與因勢利導的思想是吸收自老子的。而很多老子的思想是不能被兵家轉化與運用的。老子講“無為”不假,可光看無為會讓很多人認為老子主張的是啥都不幹,扯淡呢那是;如果老子真的主張什麼都不幹,那他說的“治大國若烹小鮮”是什麼玩意兒,韓非子又何必單單寫出一篇《解老》《喻老》兩篇文章呢?他閒的蛋疼嗎?
顯然不是,這裡的“無為”做“不妄為”講,也就是說你別自以為是,想怎麼胡來就怎麼胡來,要順時而動,伺機而為,說白了就是在時機不到的時候有所不為,時機到的時候又不瞎幹蠻幹。
老子所說的“福之禍所伏,禍之福所依”“將欲取之,必先與之”這些思想實際上跟兵家所說的“兵者,詭道也”;而兵家注重的令行禁止、如臂使指的“一”思想,也跟老子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兵貴一”。
另外,兵家講究的靈活機動,因勢利導的思想與老子所提倡的“自然”的思想本質上是一致的。這也是為什麼《陰符經》裡說“人發殺機,天地反覆”、“賢者守時,不肖者守命”會獲得道家、兵家與法家高度的認可了,原因就在於思想上的近似性。
-
10 # 忍之龜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寫這首詞的作者曾經說過一句話:《道德經》是一部兵書。華人和西方人的觀念不一樣。西方人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華人具有分的觀念也有和的觀念。陰陽是統一的。《道德經》其實主要就是一部講道理的書。也可以說是一部哲學著作,也可以說是政治學,也可以說是軍事著作。《道德經》涵蓋方方面面。中國文化是一個統一的文化,各方面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各個領域的道理都可以用一個道理講完。那就叫做道。兵家的謀略也是從道里面發展下來的。用兵也要符合天道,地道,還有人道。《道德經》也是一部講道的書。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道德經》也可以說成是一部兵書。其實在《孫子兵法》上也有很多道家的成分在裡面。中國的道統從黃帝那個時代就已經流傳下來了。中華文化是相通的,各個領域也都是相通的。在春秋時期的諸子百家中,每一家每一派講的都不一樣。但他們都有共同的思維模式,這是5000多年一直流傳下來的。那便是中國的道統在中國歷史發展下形成的華人特有的思維模式。這就是華人特有的智慧。
-
11 # 平凡2850
先說答案
老子,集道家之大成。
兵家,取道之一用。
這就是他們的關係。
或者簡單的說,老子是兵家思想之母一一道家思想一一的集大成者。
正奇之用
《道德經》第五十七章中有這樣一段話: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反映了兵家和正統的道易思維一一也就是伏羲所立直至後世由老子的《道德經》集大成的所謂“道家思想”一一的關係。
兵家思想,也是源自伏羲而來的道易思維。
負陰抱陽為生,負陽抱陰為殺。
兵家的總原理和總思想,就是負陽抱陰。
陽謀在外,給你看到的,都是欺騙你的;
陰謀在內,用隱藏的看不見的主力,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一擊必殺。
這就是以正合,以奇勝的兵家之道。
老子《道德經》與兵家思想按白雲先生所作的《老子之道》中的解釋,
《道德經》的第三十章說明了用兵乃不得已而為之。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則強調了華夏興不得已之兵的原則: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居上勢則以喪禮處之。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簡單的來說,這些原則是:
一、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和平。
二、時刻牢牢把握主動權。
三、戰爭的正義性,戰爭是為了打退侵犯者,而不是為了侵犯別人而興兵。
四、虛靜應物,迂迴制敵,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
五、忘戰必危,好戰必亡。
六、以王道興天下,不以霸道橫天下。
七、先禮後兵,也就是“勿謂言之不預也”的背後思想。
八、不暴露主力,關鍵時候給予致命一擊。
九、仁義之師。
十、消滅敵人有生力量。
十一、紀念陣亡的英雄。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不懂老子的《道德經》,很難真正理解根源於“道”的兵家思想。
回覆列表
老子和兵家的關係,就像廣東和廣西的關係!因為他們同屬於中華文化的範疇!老子的代表道德經,兵家的代表是孫子兵法!均為春秋時期的著作,但是並沒有跡象表明他們有什麼繼承關係,如果有相似的部分,那麼只有一個,他們的價值觀均來自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