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AO大神

    古人說:“文似看山不喜平”,不平就是曲折,有波瀾。無論側重寫人的記敘文,還是側重寫事的記敘文,都少不了寫故事。故事情節平淡無奇,敘述直來直去,讀來沒有情趣;故事情節曲折迴旋,波瀾起伏,才會扣人心絃,引人入勝。

    美國一家雜誌懸獎文字簡短、情節曲折的文章,結果題為《獵獅》的文章獲首獎。全文如下:

    伊麗薇娜的弟弟佛來特伴著她的丈夫巴布林去非洲打獵。不久,她在家裡接獲弟弟的電報:“巴布林獵獅身死――佛來特”。伊麗薇娜蜚不自勝,回電給弟弟:“運其屍回家。”三週後從非洲運回一個大包裹,裡面是一具獅屍。她又趕發一個電報:“獅收到。弟誤,請寄巴布林屍。”很快,又收到非洲回電:“無誤。巴布林在獅腹內。”這篇短文以電報為線索,綴連出獵非洲、獵獅身死、運獅回家、屍在獅腹等情節,寫得一波三折,搖曳多姿,而且情節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無窮。

    要寫好情節曲折的記敘文,須在認識、思路,技巧三方面下功夫。

    首先,要有這樣的認識:一切客觀事物本來是互相聯絡並具有內在規律的。因此,我們在寫事時要注意事件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以及此事與他事的聯絡。《獵獅》正是基於對“獵獅身死”後“身死獅腹”的認識,而把情節寫得曲折變化的。

    其次,情節的曲折生動還取決於作者思路的清晰和嚴密。《獵獅》作者思路清晰嚴密,他將“獵獅――身死獅腹――運獅――屍在獅腹”的奇特情節敘寫得明明白白。

    再次,情節曲折同寫作技巧有很大關係。組織材料是使情節曲折的關鍵。《獵獅》一文的故事本來是很尋常的,但作者卻能化平淡為奇特,原因是作者把來回電報內容及誤解、釋誤等情節加以巧妙組合的結果。

    如何使自己的文章“不平”,使所敘故事“一波三折”呢?辦法很多,如“巧合法”、“誤會法”、“懸念法”、“曲直法”、“張馳法”、“虛實法”、“開會法”、“烘托法”等,其中“懸念法”和“誤會法”值得同學們借鑑。

    先說“懸念法”。懸念就是設定懸而未決的矛盾,引起讀者的關注。巧設懸念,能使文章曲折生動,起伏跌宕,引人入勝。《驛駱梨花》採用了懸念法。課文開始寫“我”和老餘到何處投宿?茅屋的主人是誰?從瑤族老人口中得知是梨花姑娘。可梨花姑娘又是誰;她在哪兒?後來又透過梨花妹妹的解釋,才知道茅屋的真正主人是解放軍同志。至此,懸念似乎解開,但似乎仍存在,因為梨花姑娘仍未出面,然而答案盡在不言中。這種先設定縣念,然後逐層推進、釋疑,這種構思法,既可以使文章顯得緊湊,又可以提高閱讀興趣。

    再說“誤會法”。這是透過偶然反映必然性的一種構思方法。《醉人的春夜》寫道,陳靜腳踏車出了毛病,恰遇一個小夥子一掠而過,然後小夥子又回來。陳靜以為他是流氓,要加害自己。由於沒有工具,小夥子告訴她修車地點,陳靜以為他是在玩手段,誘她上當。修好車子,小夥子要“5元錢”,陳靜以為是“敲詐”。其實小夥子並沒有反常動作,也不打算要錢。這一連串的“誤會”,就把簡單的情節敘述得跌宕生姿,一波三折。

    同學們寫記敘文,在敘事過程中普遍存在平鋪直敘的毛病,避免這個毛病,除巧設懸念,巧用“誤會法”之外,還可以抓住敘述物件的心理變化,可使文章的敘事具體、曲折。例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作者寫菲利普夫婦就是抓住他們心理的變化來敘事的。先寫菲利普夫婦非常盼望于勒回來,接著寫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的讚頌,再寫遊船上遇到于勒時由恐懼而至詛咒的心理變化。正是抓住了這種心理變化,才把故事的過程敘述得有聲有色。

    下面請看一名同學的習作:

    寒假中的一件事

    從前,我總認為,“有錢能使鬼推磨”。然而有一件小事卻改變了我的看法。

    農曆十二月二十八這一天,我在集市上閒逛。因為馬上就要過春節了,所以今天買東西的人特別多。我轉來轉去轉到了賣鯉魚的地方。今天賣鯉魚的人買賣可真紅火!買魚的人多,賣魚的人少。許多人都圍著一位老大爺轉。在人群的最外邊,有一個手拿一把零錢的小男孩和一個紳士模樣的中年人。看小男孩的樣子很是著急,卻又苦於擠不進去。而那個中年人卻並不著急,一副悠閒自得的樣子,對那擁擠的人群顯出鄙夷的神色。

    那位老大爺的生意真不錯,才一會兒,他那滿滿的兩筐魚就剩下一條了。此時,也僅剩下兩個人要買魚了:小男孩和那個中年人。兩人幾乎同時遞出錢又同時說了一句:“我買魚!”面對這種情景,我有了興致,想看看究竟誰能買到這條魚。

    “這魚多少錢一斤?”中年人問。

    “3塊錢!”老大爺答道。

    “幾斤呀?”中年人又問。

    “3斤!”大爺答道。

    “我這兒正好有9塊錢,我買了!”一個稚嫩的童音帶著嘶啞。

    “老張,怎麼還在這兒呢?你那寶貝兒子吵著要吃鯉魚呢!”從旁邊走過一個人來對中年人說。

    “給你10塊錢,我買了!”中年人邊說邊拿魚。

    “大爺,俺們劉老師得了種怪病,聽說只有吃鯉魚才能把病治好。這點兒錢是全班同學湊的,求您把魚賣給我吧!”小男孩懇求道。

    中年人不耐煩了,嚷道:“20塊,20塊錢總夠了吧?你們老師有毛病也用不著你們管!”邊說邊扔錢,伸手去拿魚。

    老大爺一把從中年人手中搶過魚,遞給小男孩。小男孩激動地說:“老大爺,謝……謝謝!”邊說邊把手裡的一把零錢遞給老大爺,老大爺用粗大的手把小男孩的手擋了回去。中年人憤憤地說:“老頭兒,你……”老大爺白了他一眼,對小男孩說:“孩子,記住,大爺姓李(理)不姓錢!”

    簡評:這篇記事的文章將“賣鯉魚”這個中心事件寫得一波三折,作者先運用“懸念法”要看看老大爺剩下的最後一條魚究竟誰能買到。然後又抓住小男孩的心理和語言的描寫,由希望“正好有9元錢”到失望――中年人給10元,小男孩說出買鯉魚是為給老師治病,似乎又有希望,可中年人緊接著又拿出20元硬要拿魚,小男孩又一次失望了。就在這時,出人意料的結局出現了老大爺一把從中年人手中搶過魚,遞給小男孩。這不僅使情節一波三折,而且透過最後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結局突現了文章的主旨,文章最後由老大爺那句擲地有聲的話語:“孩子,記住,大爺姓李(理)不姓錢!”將老大爺的高貴人格充分表現出來。

    最後,請同學們記住,作文敘事貴曲折,太平直的作文往往寫不具體;寫不具體,內容就同樣寫不曲折,內容就不生動感人。巧設懸念,就會使文章曲折生動,引人入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語堂十言集》第十二章,講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