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拉啦啦啦
-
2 # 眾樂眾開心
孩子的進步之處是多方面的,只要父母善於觀察,善於發現,就會知道孩子一直都在進步著,如從長的矮到長的高,是進步;體質弱到體質強,是進步;學習不好到學習好,是進步;平常待人禮貌不好到非常有禮貌,是進步等等這一切,都是孩子進步的表現。
但是現在的家長把孩子的進步都定位在很小的範圍內,好像只有學習好了才是進步,學習好就會得到表揚,而其他地方表現再突出也是視而不見。其實父母這樣做是不對的,父母在重視學習的時候,也要兼顧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只有德智體全面發展,孩子的未來才是光明的。
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在成長中的變化,不管是學習還是其他方面,落後的地方要給予鞭策激勵,優秀的地方要表揚保持。切不可只注重學習,而忽視其他方面的教育。更不能讓孩子成為高智低能兒。
-
3 # 半支粉筆
孩子的進步之處,在於每天一點一滴的成長,在於不斷超越自己。
進步主要是和自己相比,和昨天相比,而不是與別人相比,用可望不可即的目標相衡量。
生活上,比以前懂事了,勤奮了,會做家務了,懂得體貼人了,對人有禮貌了,明是非知榮辱了等等,都是進步了的表現。
學習上,會預習了,明白學習的重要性了,積極主動了,會思考了,能夠按時完成作業了,課堂上開始積極回答問題了,成績上提高了等等,都是孩子進步的表現。
在評判孩子進步了沒有的時候,切忌好高騖遠,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制定學習目標,要恰如其分,讓孩子跳一跳能夠得著,孩子就會每天進步一點點,最後的進步才會讓你大吃一驚的。
涵同學從去年開始就嚷嚷著要學游泳。前段時間給她報了個班,對玩水什麼的很喜歡,就是害怕嘴巴鼻子接觸到水。
第一節課的時候,完全不敢跳水。
我心裡難免會多想,要是她一直不敢跳可咋辦?我用個什麼方法能夠很好地引導她?
正在我焦慮多想的時候,課程顧問在我旁邊說,涵涵已經算很好的了,這個班裡的誰誰誰第一節課的時候就在游泳池外面一圈一圈地跑,就是不下水;還有誰誰誰是坐在池子邊上,只是把腳放裡面。
我瞬間就釋然了,立刻切換到了佛系媽媽模式。
第一節課完了之後,涵涵沖澡的時候,強烈要求回家再洗頭。因為游泳班是淋浴洗頭,涵涵在家都是躺著洗頭,這樣面部不會進水。
在上完游泳課回家的路上,我跟我老公說了那幾個搞笑的小孩的事兒,並且肯定了涵涵的表現,給了她鼓勵,並提出瞭如果下次能夠跳水的話,那麼肯定會玩水玩的更開心的期望。
第二次正式上課的時候,涵涵在猶猶豫豫之下,總算能跳一跳水了。在她跳下來的時候,爸爸抱住她往下一蹲,鼻子和嘴巴完美接觸到水面,以此來練習憋氣。
但是拿杯子往頭上澆水的環節,涵同學又開始偷奸耍滑了,不是假裝舀水一下,用空杯子做個澆水的動作,就是隻舀一點點水,就澆下去。
對於這個行為,我和她爸爸都是看破不說破。繼續佛系模式走起。但也並非完全不作為,涵涵不肯自己往頭上澆水時,爸爸會用手撩水往涵涵臉上灑。
然而洗澡的時候,我就看到了涵涵的進步,因為她說回去洗頭後,我堅持了一下,她竟然就同意用淋浴洗了。
再到第三節課的時候,跳水時還是會猶豫幾下,但比前兩次好多了。
第四次上課的時候,無論是跳水,還是往頭上澆水都比較自如了。至於踢腿什麼的,動作也都很標準。
具體的事兒說完了,咱就結合理論,案例分析一下,類似的教養問題。
我今天想說的是鼓勵的力量,以及關注孩子進步的好處。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曾說過:“一個行為不良的孩子,是個氣餒的孩子。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發展,孩子就沒有歸屬感。鼓勵孩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重點在於給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當我們在廚房做飯時,孩子跑過來說要打雞蛋,我們也許會說:“不要隨便亂動雞蛋,你會打爛的,等你長大點再做。”
當孩子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把鞋子穿好了,跑去給我們看時,你會不會說:“你看,你把左腳右腳都穿反了,哈哈哈。”
當寶寶第一次學吃飯時,弄的滿臉滿地都是,家裡會不會有人說:“哎,這麼大點兒娃哪裡會自己吃飯,你看弄得到處都是,多髒啊!”
你有沒有對孩子經常說:“來來來,看你弄的那麼慢。”,然後快速的幫孩子弄好?
我們這些無心的講話語氣,行為動作,都有可能讓孩子感覺到“我不行”、“我不如媽媽”、“我什麼都做不好”。
要不怎麼說,媽媽懂得示弱,孩子會更強呢。
小孩子並不具備理性思維,他們的思維模式有時很奇特。
比如涵涵上週二,在小主持人班上課,老師問:結課彙報演出時,誰想當主持人,她就不想當,理由是怕記不住臺詞。
我問她,你一向記憶力很好,為啥有這種擔心呢?
她說:“今天在幼兒園,我們老師教了一首詩,可是在車上我回想了一下,我只記住了兩句,沒能全記住,我記憶力一點兒都不好”
你看,這就是小朋友的思維和推理模式。所以上面說的,我們無心的行為和語氣會給孩子造成“我不行”的心理暗示,一點兒都沒浮誇。
而且一個人的語言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並且是經常會那樣說話的,並非只對孩子說一次那樣的話。
魯道夫·德雷克還說過:“鼓勵孩子,一半指的是避免羞辱或過度保護的行為,從而不會令他們氣餒。另外一半指的是學會鼓勵孩子。”
比如媽媽可能只是覺得孩子穿反鞋萌萌噠很可愛,但孩子卻會以為你是在嘲笑他沒能做好這件事。
還有,經常怕孩子弄髒、弄亂、怕孩子還小做不好著做不好那,這也是不懂得鼓勵的一種表現。這種過度保護,肯定不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很多人總是說,為什麼孩子會故意做一些不好的事情,跟大人對著幹。
其實有可能是孩子得不到鼓勵,而產生了氣餒,他心裡的氣餒會讓他的行為轉向對他人無益、讓他人惱怒。
因為他在心裡堅信自己不夠好,沒能力做出貢獻,得不到積極的關注。那我就做些不好的事兒,來引起關注吧。捱打總比忽視強,做個“壞孩子”,也蠻與眾不同的。
這就是為什麼二胎來了的家庭裡,大寶總是“幹壞事”的心理真實訴求。他們就是希望得到大人的關注,哪怕是壞的關注。
所以,此時的打罵、說教,都不如給孩子一些關注,多發現他的亮點積極鼓勵,來的更有效。
總是有媽媽跟我說,孩子沒有自信,幹什麼之前還沒嘗試,先說自己不會。
我總是覺得這些孩子不是被盲目誇獎,搞得怕讓大人失望,就是因為沒有得到過積極的鼓勵。
比如一個孩子說自己不會玩拼插積木。我就對那位媽媽說,你試著用請教的方式,讓他幫你拼個東西,在孩子遇見困難的時候,假裝提個意見,“咦,我想到一個好主意,是不是這樣呢?”,然後幫孩子做下去,最後無論是否是孩子獨立拼搭好的,都給予積極的鼓勵。
慢慢地孩子的成就感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變成一種叫做自信的品質。
總是對孩子的錯誤耿耿於懷,只會削弱他繼續前行的勇氣。沒有人能在脆弱中成長,成長需要力量和堅強。
當你對孩子某一方面的行為感到焦慮時,請想一想,你是想要看到孩子的進步,還是完美?
跟你分享一下我自己育兒的一些經驗心得,現在的科技發達,我就嘗試用數字產品幫助自己教育孩子,之後也試用果很多款名為“早期閱讀”或“學字”的應用軟體,都不是十分滿意,要麼是到後期課程需要交費,要麼就是說是免費,但內建廣告頻繁,影響學習效果。直到朋友向我推薦了 ,【貓小帥識字】應用。讓我知道孩子如果先接觸漢字,感受漢字,感受漢字閱讀帶來的樂趣,可培養孩子的初步語感,給孩子帶來更多學習興趣。後來我就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使用了一段時間,發現課程一次收費就能終生享受,可以讓孩子持續學下去,並且每一個關卡還都有複習環節,可重複學習,鞏固先前所學內容。我們家長也可在設定中設定學習休息時間,培養孩子的用眼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