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棵紮了根的楊樹
-
2 # 手機使用者糖畫糖
《惠安館》沒有看過,不過從編劇來分析,秀貞和妞兒的母女相認,英子在她們中間肯定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管是朝好的方面或者朝是壞的方面。英子秀貞和妞兒她們三人,英子認識秀貞和妞兒,而秀貞和妞兒雖然是母女,可是因為某種原因在某個階段失散了,秀貞和妞兒透過認識秀貞而後母女相認,因此,英子是秀貞和妞兒母女相認的關鍵,謝謝悟空邀請問題。
-
3 # 淡看雲起看紅樓
英子對秀貞和妞子的相認起了媒介的作用。
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中的《惠安館》一章,英子對秀貞和妞子的相認起了媒介的作用。沒有英子,秀貞找不到她的女兒小桂子,也就是妞子;妞子也找不到自己的親生母親。
英子是個好奇心強、熱情、善良的孩子。別人都害怕惠安館的瘋子,她不怕。不僅不怕,她們還成了朋友。
這個好看的“瘋子”叫秀貞。秀貞精神有問題,思路不清晰,說話顛三倒四,但從這些絮絮叨叨的話中,英子還是弄清楚了她的故事。
秀貞愛上了一個叫思康的大學生。秀貞懷孕了,思康卻回鄉了。
秀貞生下了一個女孩。她的父母覺得她未婚生女,丟人。再加上為她以後的人生考慮,就把剛出生的孩子給扔了。
因為女兒的被丟棄,秀貞受到刺激,得了精神病。她雖然精神不正常,但她牢牢得記著孩子的脖子後面有塊青記,是被送到齊化門城根底下了。“青草要黃了,綠葉快掉了,她是生在那不冷不熱的秋天。那個時光,桂花倒是香的”,因此,秀貞給孩子取名小桂子。
秀貞日夜想著小桂子,她拜託英子幫她找小桂子。她看到差不多大的女孩就看看是不是她的女兒。她第一次見英子,就掀起英子的辮子看她脖子有沒有胎記。
英子有一個小夥伴妞子。巧了,妞子是被現在的父母從齊化門撿來的。
從一開始英子就覺得妞子長得像秀貞,只是她年齡小,說不清楚。文中有幾處描寫,都是在描述英子影影綽綽的感覺:
我很清爽地看著她的臉,劉海兒被風吹倒在一邊,她好像一個什麼人,我卻想不出。
那淚坑!我就覺得在什麼地方看見過秀貞這個人,這個臉。
在我的幻想中,跨院門邊,應當站著一個女孩子,紅花的衫褲,一條像狗尾巴似的黃毛辮子,大大的眼睛,一排小簾子似的長睫毛,一閃一閃的,在向我招手呢!
也許我的頭又發暈,不知怎麼,嘴裡說妞兒的媽,心裡可想到秀貞屋裡炕桌上一包小桂子的衣服。
英子看到妞子脖子上的青色胎記,她已經確認了妞子就是小桂子,她帶著妞子去找秀貞,幫她們母女相認。
秀貞和妞子的結局令人傷心惋惜,又隱隱為她們慶幸。秀貞和妞子的結局,文中寫得很含蓄。
秀貞帶著妞子,冒著大雨去趕火車,要去找思康。當時英子正在發燒,迷迷糊糊的,後來暈倒了,對發生的事情感覺很恍惚,竟分不清是真實還是夢境了。
英子醒來後,只聽宋媽說:
“可也真怪事,她怎麼一拐能拐了倆孩子走?咱們要是晚回來一步,英子就追上去了,唉!越想越怕人,乖乖巧巧的妞兒!唉!那火車,兩人一塊兒,唉!我就說妞兒長得俊倒是俊,就是有點薄相……”
從宋媽的話裡,我們知道秀貞和妞子都被火車撞死了。人們誤會“瘋子”秀貞拐帶孩子。
秀貞和妞子好不容易母女相認,卻死於非命,令人非常傷心。但傷心之餘,我內心竟有隱隱的慶幸。這樣的結局對她們母女來說,是不是最好的呢?
精神有問題的秀貞,帶著一個孩子出遠門。第一種可能,她並不知道思康的家在哪裡,如果流落異鄉,在動亂的年代,惡意滿滿的社會,會對她們做出何種傷害?第二種可能,找到思康家。相隔六七年了,思康會是什麼情況?結婚另娶?不幸死去?任何一種情況她們母女都會被拒之門外,最終還是會流離失所。
讀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在心中改寫了一下結局:秀貞認下妞子,趕快帶著她去海甸的惠安義地,躲開妞子的養父母。從此母女相依,雖然貧苦,但卻安穩。
奈何,不從人願!
回覆列表
城南舊事《惠安館》的主要內容是: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居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衚衕裡。英子的一個朋友那時經常痴立在衚衕口尋找女兒,她名叫“瘋”女人秀貞。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來那個大學生回了老家,再也沒有回來。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送走,不知去向。英子再瞭解了她的遭遇後對她非常同情,於是答應幫助秀貞找小桂子。
英子在不經意間發現妞兒的身世與小桂子極其相似,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她去找尋爸爸。但是不幸的是最終在趕火車時母女二人喪命於火車下。英子發了高燒,差點丟了性命。
後來,蘭姨娘來到英子家,英子發現爸爸對蘭姨娘的態度不對,便把蘭姨娘介紹給德先叔,後來他們倆相愛,最後他們一起乘馬車走了。故事轉到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被淹死,女兒也被丈夫送給了一對沒有兒女的騎三輪的夫婦,心裡十分傷心。後來,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了。最後,英子的爸爸也因肺病去世。因為爸爸的離開,英子開始體會到了自己的責任,覺得自己長大了。
擴充套件資料
《城南舊事》描寫了20世紀20年代末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裡一家普通人的生活,透過小姑娘英子童稚的眼睛,來看當時北京形形色色和許許多多的人和事,文章中的人物最後都離小英子而去,表達了告別童年的悲傷和懷念的情感。向世人展現了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有種說不出的天真,卻道盡人世複雜的情感。
透過看似狹小的描寫,卻反映了當時北京的整個歷史面貌,有極強的社會意義。帶領人們重溫了當年那籠罩著愁雲慘霧的生活。小英子作為一個主要人物出現在文章中,當她發現大人們的良好願望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反差時,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靈就愈發顯得孱弱。纏繞在文章中那種無往不復的悲劇輪迴也就更加令人觸目和深省,這也正是該小說顯得豐富厚重的關鍵之筆。
以現時的角度來觀察,《城南舊事》中所描繪的事件大多是時代造成的悲劇,各有各的痛楚。封建倫理道德逼瘋了秀貞,小偷、蘭姨娘、宋媽也有各自的血淚史,然而從整個文字來說,其主旨並非是對舊制度的控訴,而是以一個純真的少女的童心折射出這些底層不幸人物的人性光輝。文章極力淡化善惡標準,以歡樂的童心對待現實的醜陋,在沉重的現實中保留一片自由快樂的天空。
可以說,小英子打開了成人世界所忽視的視角,這個視角是以質樸、單純、善良的心去待人處事。這些視角本來為我們所共有,卻在世俗陳規的劫持下慢慢遺忘、丟失。小說中的小英子似乎就是現實中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這種陌生與熟悉感沖淡了對小偷的仇恨,勾起了純真的年代,令人感嘆良多。整部作品始終貫穿著對成長內涵的詮釋,對童年美好生活的依戀卻敵不過現實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