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面人解讀歷史人物

    關靜蘭老師,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張君秋先生弟子、京劇名家、有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花獎得主、青衣演員、張派青衣丶張君秋早期弟子。

    關靜蘭老師,記得大約在零幾年時的再20年前,曾經看過一出張派藝術大師張君秋先生的代表劇目《狀元媒》,當中的柴郡主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郡主卸下了華麗的行頭和服裝出現在人們的面前時,當時零幾年跟20幾年前相比,覺得有兩個沒有變,一個是她依然是那麼光彩照人,風采沒有變;第二個就是她給人的這種感覺,就是戲臺上和戲臺底下都是非常有精神,這個當時一直也沒變化。不知道歷經了幾十年的歲月,她是如何保持這種精神狀態,是不是跟學戲有關係,她自言可能是有一定的關係。如果沒記錯的話她是北京戲曲學校畢業的,對。這說來就話長了,關靜蘭她是1959年考入北京戲曲學校,當時,他們學校的教育方針呢是因材施教,也就是說,根據每個學生的自身條件來確定培養方向,她初進學校的時候呢給她定的行當還不是青衣,是花旦,由趙綺霞老師給她開的蒙,她學了好幾出花旦戲呢,一個學期以後呢,老師就根據她的條件讓她改學青衣了,她向華世香老師、賈世珍張蝶芬老師學了都是梅派戲,他們學校培養方針呢,就是讓學生在唱、念、做、表、舞各方面都打下紮實的基礎,全面發展。比方她來說吧,雖然是以青衣為本工的,她還向李喜鴻,趙德勳老師學了刀馬和武旦戲,比如像《打焦贊》、《盜仙草》、《扈家莊》、她都一招一式的學過。

    現在廣大的觀眾朋友都知道關靜蘭老師是有名的張派藝術的傳人了,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到張派藝術的,1963年的時候,馬連良先生出任他們學校的校長,不僅是名譽性的,他還自己給學生上課,教的是《審頭刺湯》、《趙氏孤兒》。這兩齣戲是馬校長跟張君秋先生的合作劇目,他們當時在北京京劇團那是珠聯璧合的搭檔了,所以他(她)們青衣組就這麼自然的學習張派了,所以她呢就得以有幸進入張門,向張老師學習了《趙氏孤兒》、《審頭刺湯》,也算是她踏入張派藝術殿堂的起點吧。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但還沒有正式的拜師,她能回憶得起張先生當初初次見到她的時候,對她說了些什麼,當時呢有老師帶著他們去張老師家上課,當時她是懷著一種崇敬的心情,也不免心裡在想張老師會不會很嚴厲啊,但是見了張老師啊,完全沒有這個必要,張老師非常的和藹可親,就招呼他們都落座,而且呢,一一地問了他們的名字,都跟哪些老師上課,都學過什麼戲,她現在還記得特別清楚,當問到她的時候呢,張老師就端詳著她說,這孩子長得像楊秋玲,就這麼著,關靜蘭她呢就跟張老師學演了《審頭刺湯》、《趙氏孤兒》,接下來呢,又學了張派名劇《望江亭》,都是得到了張老師的親傳親授,那個時候她這個腦子裡就是充滿了張腔張韻,即便是在洗臉房,有時候也常常是不知不覺地就曲不離口了,跟同學們一塊上課,好像她總比別人學的快,其實也不是她比別人有多聰明,她想這正是張派藝術的魅力所在,深深地吸引了她。那就是跟張派藝術有緣,接觸到張派藝術馬上就喜歡上了,而且是天天曲不離口,她很自謙地說自己不是說多聰明,其實她很聰明也很用功,有一個例子可以證明,聽說在一次是幾年級的期末考試啊,她是“掛帥”,就是梅派的“掛帥”,得了是10分是100分啊。1965年,她向張蝶芬老師學演了梅蘭芳大師的經典劇目全部《穆桂英掛帥》,這個戲在當時也是學校的重點教學劇目,她以這個戲作為期末考試的劇目,被老師們破格的評為100分,當時還受到彭真市長的關注和表揚,緊接著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傳統戲就被割斷了,在這十年當中,她跟舞臺的戲緣沒有斷,她演得更多的是《沙家浜》的阿慶嫂、《龍江頌》的江水英、《審椅子》等等,演現代戲,也同樣為她藝術上的成長逐步走向成熟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應該說十年浩劫期間很多的藝術家的藝術生命都被暫停了,但是幸運的是,她傳統戲雖然沒演,但是也在舞臺上經常有實踐的機會,這樣也保持了自己的藝術生命力,是這樣。那說來說去,到底在什麼時候開始正式拜張君秋先生為師的,那是在1981年初春,正是撥亂反正全面恢復傳統戲,文藝舞臺又迎來了第二次春天的時候,由北京京劇院的領匯出面搭橋,在陶然亭公園組織了一次集體拜師會,當時這個場面非常的簡樸,也就是一杯清茶略備茶點,但是這個拜師儀式很莊重也很熱烈,當時的前輩藝術家像趙燕俠老師、吳素秋老師、李慧芳老師李萬春先生、袁世海先生還有張君秋老師同時收徒,她也就是在這次拜師儀式上向張君秋先生行鞠躬禮,正式的成為了張門的入室弟子,在拜師儀式之後,這麼一件師生之間讓她難忘的一件往事,雖然是拜師儀式結束了,她也一分錢沒花,可是自己心裡總覺得不太合適,於是呢她就買了禮物去看張老師,張老師見她拿著禮物來了,就說什麼也不肯收,而且語重心長地跟她說,你們工資不高說不用給我買禮物,拿這錢去買錄音機錄音帶,好好聽我的唱兒,你們在臺上唱好了演好了,我比什麼都高興。當時關靜蘭她就是心裡非常的感動,覺得就一下拉近了師生之間的關係,張老師這種藝術家情懷、為人師表的藝德人品以及對他們傳人的殷切期望,使她永遠的記在心裡,永遠的感激。

    她拜了張君秋先生以後,覺得她和其他的很多拜師的學生不太一樣的在於她是授藝學藝在先,拜師儀式在後。她是得其親授學戲在先,正式拜師儀式成為入室弟子在後,這是有些不同尋常的。在1981年正式拜師之前呢,她和張老師之間還有一段使她難忘的經歷,她當時是北京京劇院青年團的主演,排練張派名劇《狀元媒》,張君秋先生和他的琴師何順信老師多次親臨排練場,從唱腔地位表演真是傾囊相授。記得張老師當時說,這出《狀元媒》,就算是教給你們了,這就是定本了,以後再有其他外省市的院團來學這齣戲,就按照這個模子學了,而且他老人家還到劇場去看她的演出,演出結束之後,還到後臺又給她關靜蘭指點,比方說“行圍射獵”這場,柴郡主她戴的是蝴蝶盔,兩邊都有穗子,張老師就給她講怎麼樣處理這個穗子和手上戴的鏈子,就不會颳著,另外就強調說根據柴郡主這個人物的身份決定,在總體的表演上,身段動作手勢不宜過多,而且引導她說學戲不要死學,不要以學得像為目的,而是接力賽,要眾收博採多學多看。透過跟張老師學演《狀元媒》這齣戲,使她自己對張派藝術的理解和感悟可以說又進入了一個新的層面,而這時候她還沒正式拜師呢,是這樣,真是受益匪淺。但是現在很多戲迷朋友和戲曲觀眾喜歡張大師的藝術,都是覺得張大師,當然是唱唸做舞都好啊,但是這個唱最有特點,行雲流水一般,她呢也是在舞臺上更多展現這個張派藝術唱腔的優長了,那她覺得張派藝術尤其在唱腔方面應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特色。第一始終要唱情、第二要唱出意境顯出品位;第三就是恰到好處這四個字了,這是三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椅子瑜伽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