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萱草依依

    聽說她的育兒做法是非常專業的。對孩子的態度溫和而堅定,包含著愛、自由、規則等,是非常科學的育兒方法。

    而且蘭海本人也是內在非常有力量的人,這個不僅僅是學習知識能夠做到的,我想跟她原生家庭的教育分不開。

    這些理念和做法其實多半都是源於深度心理學,首推就是精神分析心理學。她肯定是有深度心理學知識背景的。精神分析把孩子的心理講得極為透徹,基於次,我們才知道怎麼對待孩子是好的。你有能力可以去學。

    如果尚不想學這麼深的理論,也可以學習《正面管教》等實操性比較強的家長課程。

    蘭海:做這個行業十一年,所有父母找到我解決問題時總是帶著結論性,“我的孩子比較自私、我的孩子喜歡打架、我的孩子自信心不夠”等等。父母帶著結論去尋求幫助,其實結論本身就是非常危險的假設,因為帶有主觀色彩。父母不太瞭解孩子行為的科學規律,可能會錯過一些東西,對於我來說重要的一點就是用完全客觀的角度以一個觀察員的身份去看家庭發生了什麼,看他的環境什麼樣,因為行為背後最重要的是原因而不是結論。觀察讓我能以客觀的角度去看究竟發生了什麼,是什麼讓孩子出現了這樣的結論,更重要的是去判斷將要發生的事情。所以觀察這個角色非常重要。

    蘭海:沒有捷徑,只有一個秘訣,父母要做的就是改變,珍惜孩子給的(改變自我的)機會。父母分為四個層次,最基礎的是肯花錢,上面一層是肯花時間,再上面一層是肯學習,但是最高階的父母是肯改變。“改變”其實是一箇中性詞,父母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一定不要放棄自我,如果純粹圍繞孩子去轉,這樣對孩子的影響力會變弱,這種“改變”是指因為孩子的出現,對自己的人生有了另外一種領悟。

    蘭海:百分之八十的父母是當孩子出現了問題時才來解決問題,才想到要學習,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家長能想到讓自己沒有問題的孩子成長的更好。這就類似於治病和養生,如果養生比較好的話,生病的機率會下降,放在教育上來說,可以透過聽講座、看一本書、接觸孩子的同學……這些都有可能成為一個機遇,父母會意識到我應該這樣來教我的孩子。如果父母缺乏科學規律的認識,只有孩子的行為出現了難以控制的點的時候,就喪失了太多能夠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的機會。

    蘭海:培養的方向和目標。在整個西方教育過程中更重視的是獨立的人。在中國整個教育中更重視的是聽話的人。我在德國上學時有一門課程是國際教育比較,老師會讓每個人寫下從小到大經常被表揚的詞,你會說什麼?

    蘭海:我當時也是,從小到大最經常表揚的詞,就是乖,聽話,而我的許多國外的同學寫下的是勇敢,愛冒險,承擔責任有創造力,他們都是強調的自己,而我們聽話聽的是別人,從小聽到的讚揚是基於別人而被讚揚的而不是你自己獨立的狀態。

    別讓學校成我們“不為”的藉口蘭海:我們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呢?一方面,覺得學校太應試化,另一方面,(因為)社會教育選擇的是應試化教育,最後,父母還把責任推給了學校。事實上,家庭是有選擇權的,儘管這種選擇需要冒險,但是這些並非不可為。我的學生中有很多對應試很適應同時思想也非常自由的,因此這兩點不是相排斥的而是你需要高人一等的去面對它,這才是家庭教育的希望,而現在,學校成為了家庭迴避困難的藉口。家庭教育一點一點的改變都會推動大環境的改變。

    蘭海:人在成長過程中有非常多的關鍵點,就像他應該學跑的時候,你把他關在籠子裡,他將不可能學會跑。一個例子,發生在美國的八十年代,一個女孩被爸爸虐待,從出生一直被關在一個屋子裡,14歲才被解救出來,這個時候專門派心理學家去教她,但是從14歲經歷專業訓練和教育也不能完整地說出一句話了。因為很多東西只在特定的時間發生,只在特定的時間帶來價值,如果錯過了關鍵期,後期再來彌補,是做不到的。

    蘭海:首先父母應該瞭解安全感的價值和重要性,第二要知道哪些行為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哪些行為是在增強孩子的安全感。

    親你知道你的自以為是嗎?

    蘭海:我認為中國家長最大的問題是比較自以為是。父母的自以為是體現在:一是對於孩子的自以為是,我什麼都是對的;再有一種是對於教育者的自以為是,第三是對於社會的自以為是,非常的不謙卑。當你面對一個生命的時候,我們應該非常的謙卑,我們不能狂妄。比如我剛剛在回答你的問題的時候我提出了非常多的假設,會有很多人會想當然的作出判斷,我認為這就是不謙卑的表現,因為回答是與否是容易的,但想到你的回答對於一個家庭的影響(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了)。

    蘭海:從觀察的角度來說,我們是有專業的方法的,比如說當孩子出現某個行為的時候我們首先要獲得的資訊是他是偶然行為還是長期行為,第二是這個行為是家庭環境產生的還是非家庭環境也存在,首先要對行為做一個判斷。經常性,偶然性,所發生行為的周圍環境,哪些人文環境,物理環境,心理環境發生了變化,才會有所激發。對於父母來講,沒有父母能夠做到把自己抽離出來,這太難了,而且我認為這不太可能做到,關鍵是父母需要理智的做一些分析。

    蘭海:當孩子問題首次發生的時候,一定是最好的機會,讓你去找原因是什麼。第二個是老師或者教育機構老師反映的時候,一定要藉助老師老師幫你去改變,需要重視。比如孩子第一次吃手是緊張,一個月之後還吃手,這就是一種習慣,事件發生的前十天是最佳的糾正期,之後可能會有些困難,所以還需要靠父母的細心程度和父母和老師的溝通是不是充分,老師是否跟你傳達。你會發現,越謙虛的父母,越容易從老師那裡得到反饋。

    蘭海:孩子在不同時段的時候對父母的依賴是不一樣的,小的時候需要的是時間,隨著青春期你會發現他不再想跟你在一起,他有朋友,這時候他會更強調你對他的精神上和思想上的支援。如果畫線,那麼“時間”這條線會越來越低,但是“含金量”這條線會越來越高。

    蘭海:有啊,比如丟東西,手機不斷的摔,不會做飯。對於我來說,在孩子面前,當一個老師不再在意你在孩子面前是否有權威性的時候,實際上,你是個最可愛的人。真實是最有力量的,如果你是個虛偽的,孩子在你這裡是獲得不了什麼的。

    “生活中,我也喜歡各種玩,還會犯迷糊,但當一個老師不再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是否有權威性的時候,實際上,就會是個最可愛的人。”採訪完畢,蘭海的這句話一直在記者腦海中揮散不去,她甚至不避諱說自己胖,說自己畫畫很爛,跟熒屏上“超級育兒師”的冷靜睿智完全不同的感覺。

  • 2 # 牧田郎中

    這幾天比較關注育兒這方面的事情,惡補了育兒知識,也算有了一點發言權吧。

    蘭海老師做的事情,我歸納了一下:

    1.不只是糾正孩子本身,而是針對整個家庭做出調整。

    2.對於比較小的孩子,制定規則和講道理都是用遊戲的方式完成,並且注重鼓勵和記錄?

    3.非常注意聆聽孩子心聲,把孩子作為平等個體對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七子之歌的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