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吉炫

    接到您最誠摯的邀請我回答“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組風?”,說實話,我既受寵若驚又誠惶誠恐,何德何能有資格參與探討如此高深的學術問題啊?只得硬著頭皮上網搜尋了一下我認為自己最應該弄懂的皮毛:“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包括道家、儒家、法家等等,並且各有其自己的代表人物。”

    對我而言,其中稍微漂皮知曉一些的僅有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莊子所代表的道家而已。以我對他們力所能及的瞭解和理解,我認為你說的這句話非常正確,不管是百家中的哪一家、不論諸子裡的哪一子,都在力圖探索清楚作為一個挺立於天地之間、徜徉於世界裡面的人,最應該怎樣跟自己相處,如何同自然萬物融為一體,他們探詢的宗和祖無論如何都應該是同宗同源的。但我自認為沒有能力把自己認知到的道理有條不紊地論述清楚,只好把自己的一些零星的感受和體會呈獻給您,權當冒充一下作答案吧!

    相傍孔子,走近老子

    七八歲入學讀書,老寧湖小學在老城區溫泉街上,現在的文廟所在地。我們的教室就在莊嚴肅穆、端莊靜穆、大門緊閉的夫子廟旁,每天與它相依相伴總覺得會無來由地感到很害怕,當然也不知道里面應該供奉的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孔子及他的七十二位賢士弟子。才剛念得清楚,還不太想得明白隨處張貼的"深揭猛批孔老二的克己復禮”等大字標語的時候,可能就已經註定我會成為孔老先生最忠實的弟子,有一天能順利從容地接過他的衣缽,當他的再傳弟子繼續解讀他一生的心血。 勿庸置疑,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得以傳承,縱橫幾萬裡的儒家傳統得以弘揚,歷經世代風雨的中華文化得以延續,孔仲尼功不可沒!他是泱泱大國精神、靈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頭活水。他創立的“仁"“禮”學說把黃土文明推上頂峰,讓龍的傳人鑄就輝煌。為官者學習他的“仁者愛人",勤政愛民,反對苛政,清政廉明;為民者學習他的“克己復禮”,禮賢下士、彬彬有禮;為師者學習他的“因材施教”,諄諄教誨、循循善誘,並且義無反顧地象他一樣身體力行,教導學生要有仁愛之心,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真誠待人,嚴於律己;堅持嚴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有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夠自厚而薄責人”等等他所推祟的做人準則。

    我勤奮好學十五年,愛崗敬業三十載,殫精竭慮四十五個春秋傍著他的臂膀前行,不惜先生畏後生地專心專意搭人梯,刻苦努力地孜孜不倦、誨人不倦。工作之餘,教學閒暇,也和每一個普通勞動者一樣喜歡親近自然、縱情山水,可惜最大限度地為所欲為、力所能及地率性而為的也僅只是攀爬溪登村、登臨綠茵潭,並且五六年來也僅只是深迷溪登村、厚粉綠茵潭而已。要想成為溪登村通、綠茵潭透可能還得至少要花十年的散碎光陰。

    難得老羅很樂意地給我當嚮導,帶我去看溪登村本主廟裡飽經八百年滄桑,歷經多世代風霜的古樹群。站在人類生態文明活化石的高山栲、高山櫟旁,轉來轉去仔細端詳,心情久久難以平靜。中國古代另一位偉大的思想家老子又悄無聲息地走進了我的心房,讓我自覺不自覺地懷想他所主張萬物的本源“道”,及他所倡導無論做任何事都應遵循的“道法自然"以及他所推崇的“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還有他極力強調規避的“物極必反”。眼前的古樹遒勁粗壯,斜生橫長,屈曲盤旋,虯枝稀少,葉片蕭條,實在難以雄壯地吟誦“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或者深情高歌"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參天、偉岸、挺拔,繁花似錦、枝繁葉茂、碩果累累……都與它們無緣,可是你又不能不心悅臣服地盛讚它們是絕對直正的英雄,概嘆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功告成!或許從小出類拔萃早就已經灰飛煙滅,肯定在世世代代的眼裡連當柴燒的資格和能力都不具,深遭萬人嫌棄才能挺立至今。古樹上無一例外地寄生了很多其它的植物,它們和古樹相依相伴,古樹與它們相親相愛,和睦共存、和諧共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還會莫名其妙地思索世間所有的有形與無形、有聲與無聲、有心與無心、有意與無意、有為與無為、有志與無志、有用與無用、有力與無力……甚至還會很奇怪地聯想到孫行者與如來佛,然後竟出其不意地於無聲處、無意之中通曉了老子的思想主張! 孔丘先生誓要教會我們與自己相處,與他人相和,與社會相融;老聃先生旨在勸慰我們萬事不要一意孤行、一味強求,要與自然共生共榮,要與天地合而為一……

    更讓我難以釋懷的竟然是令人敬畏的聖賢先哲,與聖人相傍要一生,與智者相近要一世!

    相遇,相逢

    突然覺得很奇怪,也很意外;又既不奇怪,也不意外,我這個年紀,這麼容易與聖賢相遇,這麼輕易與先哲相逢。莊周,這個以瀟灑無為名冠天下,對待任何事物都毫不在乎的哲人,又於不經意間,悄無聲息地闖進了我的心靈世界,撫慰我千瘡百孔的精神,幫助我真正意義上的拯救自己的靈魂。

    讀完文章,也才終於知道我經常深刻體驗著的“哀莫大於心死”來自莊子的語錄。靈魂知己惠子的存在對於莊子來說無異於是另一個潛在的自己在思索。惠子死後,莊子“哀莫大於心死”,在精神世界中忘記了“自我”的存在,進入了“無我”的境界。在他看來,在對於靈魂知己的無望等候中,一萬年的時光恍如晨慕;沉重的時間長河永遠無法澆灌孤獨寂寞的心靈荒漠。可以說,靈魂知己惠子的死亡,使他達到了一種無言之境,心甘情願全身心與自然相融。經歷了親友亡故之後,他從來不糾纏於他人,而永遠都是自我糾纏,情願一個人進入思想的爭戰,最終沉浸於追求自我心靈自由的絕對執念中,真正進入了無言之境。

    莊子認為,自然給了人類容貌,環境給了人類形體,情是人不因為好惡而損害自己的本性,不因為外物所累的順其自然。與世俗之情相比,莊子的情是大家眼中的“無情”,是感情抒發的一種另類狀態,其實,“無情“也是一種情,是一種至愛真情。

    所以,莊子一生,狂放不羈,了無掛礙,以天為蓋,以地為鋪;可以駕一葉之扁舟,飄飄乎而浪跡天涯;可以於拒絕榮華富貴的誘惑之後依然保持心境平和,始終也沒有放棄生活,泰泰然然、坦坦然然、從從容容、淡淡定定地看待生死。在自我的思索和交流中,獲得了一種近乎逍遙的理想境界。

    慨嘆莊先生的一生,一直在有情與無情之間徜徉,始終於他人同自我之間徘徊,永遠在爭取人我兩忘無所傷,但是,要真正能修完這一生一世的功課該有多難!

  • 2 # 自然流進我的心

    儒道佛都是對大自然的解讀,側重點不同:儒講怎麼做人:釋從心使:道將人放在大自然裡面作考量。總之,都希望人們生活的幸福快樂!顯然,他們留有餘地,讓後人繼續破譯大自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偷了錢是不是必須得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