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萬卷縱橫眼欲枯
-
2 # 豬扒界娛樂
聞一多先生曾經稱讚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這首詩何以受到如此高的評價?唐朝是詩歌的國度,一般的作家作品能在唐詩中佔得一席之地就已經是非常不錯的成就,而張若虛何以單憑此篇力壓全唐?我們不妨一起看一下。
一、 音韻之美
《春江花月夜》本為樂府舊題,從創作之初就極具音韻靈動之美。“逐解轉韻”,不僅僅是現代大家都知道的押韻,而且在古音中平仄也是非常講究的。整首詩韻腳為e,配合清麗幽寂的意象意境,讀來如吳儂軟語,吟誦之間音韻繾綣和諧。
月長皎潔下的迷離、朦朧;深邃思考時的深沉、寧靜;怨婦離人的幽怨、煎熬;落月搖情時的惆悵、迷惘……這樣一系列的感情都抒發的恰到好處。整首詩乾淨清麗,大氣典雅,寫到了遊子思婦卻並不哀怨低迷,寫到宇宙人生卻並不故弄玄。
二、 結構之巧
整首詩主要寫“月”,因月而生,因月而落,用時間的線索串起全詩,結構精巧完整。
春江潮水句寫了“月生”;月照花林句寫了“月升”;轉而皓月當空、孤懸如輪,可見是“月至中天”;所謂物盛則衰,月至中天了自然要西落,於是江潭落月而後沉沉藏於海霧之間;最後一句結尾“落月搖情滿江樹”,則極盡爛漫旖旎的寫出了月落之景。
三、 畫面之秀
畫面之秀實際上就是指意象的運用和意境的創造之成功。如果有人問這首詩寫了些什麼景,那麼我們只需要把它的題目拆開:“春”“江”“花”“月”“夜”,將它分為五個意象——張若虛在一個春天的夜晚來到江畔,看江水繞芳甸,看明月照鮮花。開頭兩句春江潮水與海上明月共同鑄成一種闊大卻又十分清麗的意境,一下子就將人帶入一個氣勢宏偉,流光溢彩的畫面中去。
四、 哲思之深
這樣美妙絕倫的意境最能催生一個人的哲思。“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月色如白霜,所以即使在空中流動,也似乎是靜止的。江天一色,沒有些微灰塵。這樣的美景最適合引發作者哲思: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開始照耀著人?我們在很多的詩歌中都能看到寫景抒情的成分,作者卻在這裡引發了對人生以及宇宙的思考,這就把整首詩的境界和格調提高了一個層次。
縱觀全詩,最具有深意的當屬最後兩句:江岸邊究竟是誰最初見到這曼妙的月亮?這月光最初籠罩的又是何人呢?此一句振聾發聵,有一種亙古的大宇宙意識。那麼這樣的問題答案是什麼呢?張若虛自己也是一笑置之。“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太複雜的他不知道,但人類和江月的存在都是綿延長久的。他的問和答都是從宇宙的意識出發,宏觀而偉大。
這樣的一首詩,“孤篇壓全唐”或許有些誇張,但因其“孤”,張若虛一生傳世之作寥寥,而只因這一首便足矣,生於初唐,這以後大神輩出,成為中華文明的無盡寶藏。
-
3 # 醉酒仙翁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南朝陳後主所作,原詞已不傳,《舊唐書·音樂志二》雲:“《春江花月夜》、《玉樹後庭花》、《堂堂》,並陳後主作。叔寶常與宮中女學士及朝臣相和為詩,太樂令何胥又善於文詠,採其尤豔麗者以為此曲。”
後來隋煬帝又曾做過此曲。《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煬帝的兩篇。張若虛的這首為擬題作詩,與原先的曲調已不同,卻是最有名的。具體的創作背景已不可考
張若虛(約660—約720),唐代詩人。揚州(今屬江蘇)人。曾任兗州兵曹。生卒年、字號均不詳。事蹟略見於《舊唐書·賀知章傳》。中宗神龍(705~707)中,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詞俊秀馳名於京都,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玄宗開元時尚在世。張若虛的詩僅存二首於《全唐詩》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抒寫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豔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
初唐詩人張若虛的名篇 《春江花月夜》,被前人譽為 “孤篇蓋全唐”之傑作。被聞一多先生贊為 “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張若虛是揚州人,無可爭議。然而,對《春江花月夜》詩的取景地點,卻有不同的說法。
至今有三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說法是曲江,一種說法是大橋,一種說法是瓜洲。
回覆列表
有一首詩,後人稱之為“孤篇蓋全唐”,清末學者王闓運說它“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聞一多說它“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這首詩就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可惜的是,詩人張若虛和他的這首名作,在很長時間裡一直都默默無聞。
有關張若虛的資料流傳下來的極少。他的生卒年不詳,生平事蹟也只能在《舊唐書·賀知章傳》等典籍裡簡略地看到一些。
《全唐詩》記載,他是揚州(今屬江蘇揚州)人,大約生活於唐高宗龍朔年間到唐玄宗開元初年,他曾經擔任過兗州兵曹,和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
《舊唐書》裡說,中宗神龍年間,張若虛和賀知章、賀朝、邢巨、包融等人,“文詞俊秀,名揚於上京”。
鄭處誨的《明皇雜錄》說他和劉希夷、王昌齡等詩人一樣:“雖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遇,恃才浮誕而然也。”
除此之外,已很難找到其他的記載。我們只能大略猜測,張若虛才華出眾,曾經名揚京都,但由於恃才放曠或是其他原因,仕途坎坷,流落不遇。
不僅是張若虛,連他的這首《春江花月夜》,也同樣差一點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在唐代,張若虛沒有詩集傳世。甚至,一直到元朝,他的《春江花月夜》從來沒有被人重視過。據文史學家程千帆先生考證,今存唐人選唐詩十種、唐人雜記小說,宋代《文苑英華》、《唐文粹》、《唐百家詩選》、《唐詩記事》,元代《唐音》等唐詩選本,都沒有選錄他的詩。
不僅唐詩選本沒有記載,就連從唐朝到明朝的二十多種詩話裡,也沒有一個字提到過張若虛和《春江花月夜》。
最早收錄這首詩的,是宋代郭茂倩的《樂府詩集》。《樂府詩集》裡共收有《春江花月夜》同題詩五家七首,張若虛的這一首也在其中,然而只是作為樂府宮體詩收錄的。直至明人楊高棅的《唐詩正聲》選本,仍然沒有把他的詩選入“正聲”。但幸運的是,這首詩終於被保留了下來。
到了明朝嘉靖年間,李攀龍選編《古今詩刪》收錄了這首詩,其後,萬曆年間的《唐詩所》、《唐詩解》、《唐詩歸》,崇禎年間的《刪補唐詩脈箋釋會通評林》、《石倉歷代詩選》,明末成書的《唐詩鏡》也都選錄了此詩。而最早提到張若虛及其詩歌的詩話,是成書於萬曆年間的胡應麟的《詩藪》。
到了清代,張若虛和《春江花月夜》越來越被人重視。所有重要的唐詩選本,比如成書於康熙年間的季振孫的《唐詩》、徐增的《而庵說唐詩》、《御製全唐詩》,成書於乾隆年間的沈德潛的《重訂唐詩別裁》、管世銘的《讀雪山房唐詩鈔》等等,都收錄了這首詩,有的還附錄了有關的評論。
到了晚清近代,這首詩終於名聲大噪,成為了唐詩裡的名篇。
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下這首命途坎坷的名作吧: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這首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的春江月夜圖。詩人盡情讚歎了大自然的奇麗景色,抒寫了遊子思婦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並把這些擴大開來,和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創造了一個深沉、寥廓、寧靜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