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人北行

    《稚子弄冰》

    宋·楊萬里

    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鉦。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好一首童趣天真的詩!

    在兒子稚氣未脫的誦讀聲中,我彷彿也回到那些玩冰弄雪的時光!

    在我童年記憶中,冬天雖然很冷,但我們卻坐不下來,像大人一樣圍著火堂烤火,總要出去瘋玩!但是如果在某個深夜入睡前忽感一陣寒意刺骨的話,往往第二天推門,一抬眼就看見屋簷的一排冰溜子:

    如果上學來不及,就趕緊徒手摘下兩個冰錐來,看著晶瑩剔透,想著肯定如冰棒般冰涼可口,於是趕緊嘬上一口!滋,冰確實是冰,可嘴巴快被凍住了!有時手一滑,冰錐摔地,真真如“忽作玻璃碎地聲”!於是一怔之後開懷大笑,趕緊又抓起碎渣往別人領口塞去。於是有冰錐的早晨,歡樂格外多!

    玩夠了,再抬頭一看,半山以上已戴上了雪帽:

    由於氣溫不夠低,往往只有半山腰以上才存住積雪。如果遇到沒有課,我便一個人稍稍上山,靜靜走進雪林,撫一撫那冰涼晶瑩的冰凌,感受冬雪的冷涓之美!

    讀著《稚子弄冰》,雪趣,稚趣又現於眼前,跟稚子們一樣哈哈大笑吧,冰塊又不是美玉,即便是美玉,碎裂的聲音肯定比音樂更動聽!

  • 2 # 雲鵬視覺研究會

    考古發現古代的兒童也是有很多自制玩具的。稚子弄冰這首詩是是中國宋代大詩人楊萬里的作品。楊萬里被人形容:寫詩內容精妙,描寫惟妙,讓人覺得彷彿身在其中。

    這首詩作於1179年春,當時正是立春前夕。當地的風俗在這一節氣的前一天有打春牛的習俗,是為了給新春秋實祈福的一個活動。該詩作就是創作於此時。詩文中描述了一個一臉幼稚的孩童,在晨曦微光中,把前一天晚上凍在盤子裡的冰塊取下,用線穿起來拿在手裡,一路走一路敲,這個自制的玩具讓他得到了好多快樂,清徹的響聲在林中迴盪,突然,冰塊碎裂在地發出了水玉碎裂的聲音。試想當時正高高興興玩著敲冰鑼的這個孩童,忽然間手中冰塊跌落碎裂,該是多麼惋惜。一種孩子眼裡的可惜躍然紙上。

    誰的童年沒有經歷過類似的事情呢?當你正高高興興和小夥伴一起比賽吹氣球的時候,越吹越大,馬上要奪冠之時,氣球嘭的一下爆炸了,差一點就可以做到最大的,真是可惜了。這種童心童趣即使是經歷了多少年,回想起來仍然會讓人回味無窮,樂趣盎然吧。

    稚子弄冰,這首七言絕句,帶給我們的絕不只是小童玩耍,冰落可惜的感覺,更多的是對童年美好時光的嚮往,人越長大,越不容易像童年之時那般輕易就開心和快樂了,成長之路充滿了各種新奇挑戰也充滿了各種煩惱。即便是如此,我們也逐漸從童年走向了成年,更多的是體會了大人生活的責任和不易,但是如果內心依然留有一些童心,便依然可以找到些許的美好時光和樂趣吧。

  • 3 # 跳跳1608

    稚子弄冰

    宋代:楊萬里

    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鉦。

    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譯文

    兒童早晨起來,將凍結在銅盆裡的冰塊脫下,用綵線穿起來當鉦。

    敲出的聲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樹林,忽然冰鑼敲碎落地,發出美玉摔碎般的聲音。

    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脫曉冰:在這裡指兒童晨起,從結成堅冰的銅盆裡剜冰。

    鉦:指古代的一種像鑼的樂器。

    磬(qìng):四聲 古代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用玉、石製成,可以懸掛在牆上。

    玻璃:指古時候的一種天然玉石,也叫水玉,並不是現在的玻璃。

    冰碎後孩子們可能先是愣住了,捨不得,也沒想到這麼快就碎了,但是估計馬上又哈哈大笑起來,像惡作劇一樣,覺得稀奇好玩。

    孩子們天性快樂沒有憂愁,再難過的事情很快就會忘掉,因為沒有刻意的慾望,所以隨遇而安,有的玩就玩,沒有的玩就想辦法去玩別的東西,能很快轉移注意力。

    孩子天性一張白紙,沒有憂愁傷害苛求,簡單快樂,任何事物在孩子的眼中都是美好美妙的,即便冰碎了,碎又有碎的玩法,可以攪拌化成水,也可以拿在手上當多稜鏡玩,還可以放進嘴裡吃掉。

    倒真不像大人,對事物有佔有慾,冰碎了就代表失去了佔有慾,心情難受。小孩佔有慾不大。

    而且小孩覺得世間一切都是美好的好玩的,玩不了冰可以去玩點別的,太多美好的事物犯不著為一點碎冰而難過。

    大人不一樣,大人對事物因為有慾望,所以有了選擇性,他們選擇所需要的有價值的有利益的,他們對人和事物有了分別心,這就是所說的勢利心。

    勢利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人們。

    孩子們的心像冰一樣,碎前碎後依然純潔,也不覺得失去了什麼,大人的心冰碎前是佔有是高興,冰碎後是難過懊悔失落,然後為再次完整的佔有又去追逐新的慾望。

    做了大人以後,再難迴歸孩子。

  • 4 # 飲墨書心

    小孩子的想法天馬行空,冰碎後在想什麼還真挺難猜的。這裡只能基於我自己的生活經驗,代入其中,揣測一番了。

    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鉦

    作為一個南方人,如果有個冬天能夠雪厚冰沉,那這冬天無疑是十分快樂的,而像“稚子”這樣金盆脫冰的操作,也算得上孩子們是“傳承百年”的老手藝了。

    盆裡裝上一些的水,放在室外,隔個一夜,極容易就能取得一塊圓潤的“冰餅”,當然古今的玩法不一樣,我們小時候一般是中間打孔,穿上木棍,當個小車輪子轉著玩。楊萬里筆下的孩子們則更具藝術細胞,在邊緣穿綵線,拎起來當銅鑼敲。

    古今玩法雖然相異,帶著不同時代的印記,卻收穫著同樣無憂的、純粹的喜樂。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或許是刻意的模仿,又或許只是隨意的敲打,手裡的“銀鉦”在小木棒的敲擊下,聲脆如玉,吸引著周圍人的目光,冬日Sunny下,那兩三個孩子的無憂無慮感染著所有人。

    忽然一聲脆響,那冰制的“銀鉦”,終究是不堪重負,如玻璃般應聲而碎,大人們帶著些許的遺憾,但更多帶著一副“幸災樂禍”的調笑樣子。而孩子們則有些愕然,驟然失去一個“快樂源泉”,難免有點小失落,但這一份失落來得快,去得也快,沒一會他們又找到了一面“銀鉦”,玉磬聲依舊,嬉鬧聲依舊,久久不散…

    對於孩子們來說,身邊的快樂有很多很多,樹上的蟲,腳下的螞蟻,身邊的夥伴,手裡的糖果…孩子們手裡的“銀鉦”無損生靈,無礙他人,只是自然給予的一個小玩具罷了。

    所以,冰碎後,孩子們在想什麼?沒那麼複雜,沒那麼些多愁善感,大機率是想著下一份快樂在哪裡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筆記本Pro適合程式設計師用麼,開發Java,Pyth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