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樂釋經典

    因為中國字是單音節讀音,這是萬萬不能改變的!(你見過一個字是多音節的嗎?)日本發明的漢字也許是多音節的讀音所以不能這樣作

  • 2 # 一起來叫機

    因為漢字對於我們來說是母語,本身就有讀音,對於日本來說是外來文字,當然要遵循本來的讀法,只不過後來也有了自己的讀法和用法。當日本再用漢字造新詞傳入中國時,我們只用遵循他本來的讀法就好了,幹嘛非要變成日語讀法呢?

  • 3 # 熱的冰

    你這是一個悖論!

    既然日文在引進中文漢字詞時,會盡量遵循原讀音,那麼就不存在中文引進日文漢字詞時卻不遵循日文原讀音的現象。因為日文原讀音不就是中文讀音嗎?

    如果存在你說的,中文引進日文漢字詞時不遵循日文原讀音的現象,那麼就證明了日文在引進中文漢字詞時同樣有沒有遵循中文原讀音的現象,否則就不會有日文讀音一說。

    所以說你這個是一個悖論。

  • 4 # 東來的人

    應該說是看到日本用,而中文不用的漢字,比如:井字中間一點,日文發音dong,和中文冬的發音相同,在中國的日本料理店可以看見這個漢字,但中文裡並沒有這個字,也不需要引進這個字。

  • 5 # 日語答疑

    首先,你問的這個問題本身有很多不正確的地方。

    日本歷史上沒有自己的文字。在漢字開始傳入日本之前,日語只有自己獨立的發音體系,但沒有書寫記錄體系。

    漢字開始傳入日本大致在西漢時期前後。剛開始,日語的記錄和書寫全部使用漢字。當時的漢字在日語中既充當表音功能,同時也充當表意功能。直到數百年之後,大致在8世紀唐朝中晚期日本人才利用漢字偏旁部首創造了只用於表音而不用於表意的日語假名。

    漢字的發音在最初傳入日本時存在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當時的日本人儘可能模仿當時的古代華人所使用的漢字發音去記錄日語。這一點就好象初學英語的華人使用“三克油”來代替“thank you”一樣。舉一個例子,日本人在漢字還沒有傳入之前將“山”這個概念發作“yama”這個音。當漢字傳入日本後,日本人就發音相近的“耶麻”、“夜麻”、“也麻”等漢字來記錄和表達“yama”這個日語固有詞的發音,含義仍然是“山”這個含義。也就是說,漢字這時僅僅起到記錄日語固有發音的功能,與中國漢字本身具有的含義並沒有關係。直到漢字傳入日本幾百年之後,日本人利用漢字的偏旁部首創造出假名,然後就使用假名書寫成“やま”。這也就是現在我們所看到日語的書寫,日本人不再寫成“耶麻”、“夜麻”、“也麻”,而是寫成“やま”或直接寫成“山”這個漢字。

    當古代日本人在理解和掌握了“山”這個漢字的真正含義以後,他們看到“山”這個漢字,日本人就把它讀作“yama”(やま),這種情況就稱作“訓讀”。也就是說:“やま”這個發音是漢字“山”的訓讀。

    第二種情況,同樣以“山”這個漢字舉例。古代的日本人努力地模仿當時的華人讀這個漢字的發音,日本人模仿華人把它讀成“sang”(後來用假名寫成寫成“さん”)(當時並沒有漢語普通話之說)這種情況就稱作“音讀”。也就是說:“さん”這個發音是漢字“山”的音讀。

    訓讀和音讀,是漢字在日語中的兩種基本發音方式。

    簡單說,訓讀的本質是:古代日本人使用日語固有的發音,在理解了漢字含義的基礎上對漢字作出的一種翻譯。比如:使用“山”這個漢字來翻譯“yama”(やま)這個日本固有的概念。

    與此相對應,音讀的本質是:古代的日本人單純地模仿當時傳入日本時華人原有的中文的發音(基於日語基礎發音的一種模仿只能做到近似而不可能完全相同)。比如:將“山”這個漢字讀作“sang”(さん)。

    所以,你的問題中提到“日文在引進中文漢字詞時,會盡量遵循原讀音”的說法是不準確的。

    至於你的問題中提到“中文引進日文漢字詞卻不這樣做”,無法理解你想表達什麼含義。在近代,有大量源自西方的與近代科學技術及社會發展相關的新詞彙,有很多是日本人先使用漢字進行翻譯,然後再從日本傳入中國,例如:科學、文化、地球、文明、自由、民主等等。這些詞彙,事實上,在日語中幾乎全部使用的都是音讀,與你說的情況恰恰相反,也就是說現在的華人在學習這些日語音讀詞要遠比學習其他的日語訓讀詞簡單。也就是說,近代從日本傳入中國的漢語詞彙,絕大多數(90%以上)都是日語漢字的音讀詞,雖然這次單詞的發音聽起來可能與現在的漢語普通話發音有較大差別,但確實是不折不扣的“出口轉內銷”的非常接近古代漢語發音的音讀詞。只不過,這種“出口轉內銷”古漢語發音已經跨越了上千年。比起我們今天的漢語普通話,或許在古漢語發音殘留較多的粵語、閩南語、客家話甚至吳儂軟語等方言中更容易感受到它們依稀可辨的朦朧身影……。

  • 6 # 進159639878

    首先日本引進中國的漢字時候也分音讀與訓讀。只有音讀是接近中文的發音。訓讀部分是日本原來的發音。中文引進日本的只是片語。木有引進日本的漢字。而片語的每一個字本來就有中文的讀音,根本不需要用日本的讀音。

  • 7 # 阿拓唄822

    哪個漢字是日文的?

    二丫頭結婚前叫做二丫頭

    到了婆家叫張翠花

    回到孃家還叫二丫頭

  • 8 # 日衝資訊 黃

    語言交流融合的過程中,有很多事是約定俗成的,沒法一概而論。

    大約是在唐朝日本大量引入中文漢字和詞彙。當時中國的文化要比日本發達許多,很多詞彙是日文中沒有的,所以,日本人就原汁原味地把這些詞彙混入了日語。

    日文中的訓讀是日文中原來就有的詞,這部分詞雖然寫成了漢字但保留了日文的發音。如,山在日文中讀作yama。日文中的音讀是日文中沒有的詞,這部分詞則同時保留了中文的書寫和發音。日本人也背論語和唐詩,這時候完全都是音讀,類似於浙江上海一帶的方言,日本人叫它吳音。

    二十世紀初,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興起。這一時期,中國引入了大量的日文詞彙,這些詞彙也成了現代漢語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日文詞彙大都是古漢語中沒有的詞彙,因此,直接使用了日語漢字和發音。可是,這些漢字本來就是從中國引進到日本的,所以,很多人誤以為這些詞彙就是中文。最典型的例子要屬“科學”這個詞了,當年華人把它翻譯成“賽先生”(英文的音讀),胡適先生覺得都不妥當把它翻譯成“格致”,最終還是日語的“科學”被保留了下來。或許您不知道,我們現在常有的詞彙裡有70%左右都是日語詞彙。如,科學、民主、革命、改善、製造、經濟、銀行等等等等。現在很多網路流行語中也常常見到日語的影子。比如,鬼畜、社畜、歐尼醬、人氣等等。反過來,日本流行語中也引進了很多中文詞彙。

    多年前聽過一位耶魯大學語言學教授的課,他說語言是世界上最自由的東西,各種語言冥冥之中自有自己的發展道路,並非是人為可以改變的。他的話至今還在耳邊縈繞,回味無窮。

  • 9 # 青州十三秀

    這就好比華人用歪了某個英文單詞,就要求英華人以後再說到這個英文單詞的時候,必須發中式口音才行??不覺得這很可笑?

    而漢字對華人來說不是渡來字。

    日本是派生文化,古代攀附中華文明衍生,近代攀附西方文明衍生,所以日語裡很多詞彙的發音接近漢語和英語,因為本就是模仿和挪用別人的東西。

  • 10 # 新官上任丨三把火

    -綠色環保不復制,我來簡單明瞭回答你:

    +中國是個獨立自主的國家,不可能也不會答應的。中文是獨一無二並且是最完整的文字,無需採用日文的。你這個擔憂不必驚慌。

    另外我說下最幾年來,發現一些人在講中英文混搭,讓人覺得很噁心,這中間也是受到香港的影響,雖然不會侵蝕我們的中文,不過覺得華人說中文就中文,別人不人,妖不妖的。尤其誤以為是喝過幾年洋酒就以為很了不起了,誰知最好喝的酒在中國。

    -簡單明瞭,綠色環保,拒絕複製,是我服務你的原則! -絕不向三百字妥協

  • 11 # 王祖蔭1

    謝謝邀請。本人僅粗識日文,但知日本引過漢字時並未″儘量遵循原讀音″。你到日本問怎麼去DONGJING,人家準一頭霧水。聽一位深深日語老師(文革時差點被當作漢奸)講,明代倭寇並不都是日本人,倒是華人佔多數。官兵平倭時逃到九州一帶,與日女通婚。所以九州一帶不少日語詞彙讀音近吳音,但這類詞彙又有官方規定的讀音。所以日文中漢字的讀音有時很複雜。

  • 12 # ateeb

    因為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本位文字,當然要以中國話讀音為標準讀音。正如拉丁字母文字的沙發、康拜因等等翻譯詞也是以拉丁字母文字為標準讀音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忠孝悌,各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