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陽賦》這部電視劇改編自小說《帝王業》,電視劇從一開始就摒棄了原著小說中王子與貴族女子之間的狗血瑪麗蘇情節,取而代之的是認真的史學精神和嚴謹的歷史細節。把一部無聊的架空言情小說進行了重塑,將南北朝末年世家貴族與皇室之間的恩怨糾葛展現在世人面前。在電視劇第一集中,百年大族琅琊王氏的家風傳統就為我們展示了那個時代獨有的家族底蘊,值得注意的是,王儇打手心這種事情還早了一百多年,一起跟白羽瞭解一下。
在電視劇第一集中,宰相王藺帶著一雙兒女在祖宗祠堂裡一絲不苟地進行著祭祀儀式。雖然此時的少女王儇的臉上帶著萬般不情願,卻不敢在這樣的典禮上有逾禮之舉,可見王家的家教是非常嚴格的。在祭祖的儀式上,眾人都要背誦《王氏家訓》。家訓,對於大多數華人來說並不陌生。
家訓的起源,中國學術界已經有充分的研究。劉劍康在《論中國家訓的起源——兼論儒學與傳統家訓的關係》中就把家訓的起源時間追溯到了上古堯舜之時,“源於上古之時人們父子相傳、口耳相授的生產生活實踐”。“家訓”作為一個具體的名詞,最早出現在漢朝的文獻當中。
大家耳熟能詳的著名家訓就有《顏氏家訓》、《朱子家訓》、《家風詩》、《袁氏世範》、以及諸葛亮的《誡子書》等等。它是古人教育子女的基本形式,是向子孫後代傳播為人處世、修身治家的基本方法,它具有勸諭性、勉勵性和約束性特徵,通常也只有在宗族中具有較高的當家地位和社會地位時才有資格訓誡,具有很強的權威性。
電視劇中所展示的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亂時期,政權頻繁更迭,門閥士族卻任憑外界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這就為家訓在魏晉南北朝的繁榮發展提供了環境和氛圍。
《上陽賦》第一集中我們可以看到,電視劇的背景時間設定在公元420年的劉裕時代,此時魏晉南北朝時期計程車族階層崇尚自然古樸的黃老玄學,有著較為獨立的理想人格,以超然的態度過著飄逸的生活。他們的情感豐富細膩,家庭關係和睦,家長在女兒犯錯時的喜怒哀樂表露無遺,到處洋溢著感人肺腑的純真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王儇與皇帝下棋贏得了自己的婚姻自主權,回到家後的捱打戲份其實早了一百多年。此時的人們基本以“胸懷天下”的德育教育為目標,沒有唐朝科舉制大興後將“立志勤學、修身利行”作為子孫學習文化知識為根本目的。
由於唐代貞觀之後科舉考試異常激烈,對於儒家經典的考察大部分以背誦和寫作基本要靠勤學苦練。因此,士族家長們一改魏晉以來的寬容大度,直接變成了以督責為主的虎媽虎爸。孩子的天性是敞開了玩,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喜歡學習的。時代變了,風氣變了,循循善誘的家訓也不好使了,宗族子弟也出現了不接受批評式教育的“熊孩子”。
因此單純的訓導就成了“過耳就忘的噪音”,缺乏強制性和嚴厲懲罰手段的教育方式也成了“耳旁風”。於是,到了唐代中後期,一種操作性強、收效快、賞罰分明的新型教育方式“家法”應運而生。而我們當代人最熟悉的就是“戒尺”“教鞭”也正式登上教育舞臺,由於“粉筆”要在19世紀才能發明出來,當代教育“三件套”在唐朝就沒有湊齊。但是,在唐朝後期,“打手板”這種帶著樸素的、強制性的家庭訓導方式是一種無師自通,傳染性極強的傳播方式在各個家庭當中傳播開來,並一直延續至今。
讓我們把目光轉回到教育環境相對寬鬆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的教育環境雖然還沒有達到後來雞飛狗跳的慘烈程度,卻也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由於統治集團相互傾軋紛爭不止,高門大族之間頻繁來往,言行稍有不慎就會給家族帶傾覆的危險。王儇所處的時代,士族們已經走過了全盛時期,此時的高門士族已經腐化墮落,遠離政治和軍事,正處於被時代淘汰的邊緣時期。
因此,一些高門大族為了在政權頻繁的更迭中保全家族,就會吸收敗落家族的經驗教訓,然後從自身的經歷和感悟出發,加強和重視家族教育。畢竟一個家族的興衰、門第的高下直接關於到了切身利益,個人的言行舉止也影響到了門第之間的優劣。因此,世家大族為了獲得更高的品級和政治特權,格外重視對子弟德、才、言、行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儘可能地向孩子們灌輸讀書修身、盡忠盡孝、養德睦親的思想內容。
現代教育界有一句廣為熟知的至理名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古代父權社會中,父親的言行對子女的影響非常巨大。因此魏晉時期的父母大多數都能以身作則(就算在外面乾點壞事也不說),他們在教育子女時喜歡用自己或者家族尊長的人生奮鬥史,作為子弟效仿進取的源動力。自我約束加強了,個人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也就昇華了,方便了統治者的統治與教化,從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因此這種教育方式很值得現代人借鑑。
南朝文壇領袖沈約曾評價琅邪王氏:“自開闢以來,未有爵位蟬聯,文才相繼,如王氏之盛者也。”充分說明了對於世族而言,文化絕不是無足輕重的,而有著重要的意義。白羽在前面《新郎出走,章子怡怒摔鳳冠的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陰謀?》一文中專門寫了處於變型期的琅琊王家做出了哪些重大結構調整,在政壇中全身而退。此處不再贅述。而王氏家訓作為保持家族繁衍、壯大、顯耀於世的根基,使琅琊王氏能夠在亂世中續存1700年不是沒有道理的。
白羽點評:魏晉南北朝的時代背景和思想氛圍比較開放寬容,人們的思想觀念還沒有過分地被儒家提倡的倫理綱常約束太多。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崇尚自由、寬鬆、飄逸的生活方式,所以在王儇的少女時代,觀眾感受到的是濃郁的親情和誠摯的關懷,沒有呆板的說教和嚴厲的訓誡。琅琊王氏的家訓更貼近於血濃於水的親情,這就區別於大部分中國產電視劇中,利用血緣的天然優勢,帶著家長說一不二的權威,對孩子進行面對面的隨時隨地的暴跳如雷式、急功近利、耳提面命的教育方式,令人耳目一新。王藺將自己的經歷以及對社會發展的判斷作為教育子孫的主要依憑,教育子孫如何學習、做事、做人,間接的傳達了南北朝社會的社會風尚、風俗流變,同時也為家族迎接即將到來的變革奠定了紮實基礎。
《上陽賦》這部電視劇改編自小說《帝王業》,電視劇從一開始就摒棄了原著小說中王子與貴族女子之間的狗血瑪麗蘇情節,取而代之的是認真的史學精神和嚴謹的歷史細節。把一部無聊的架空言情小說進行了重塑,將南北朝末年世家貴族與皇室之間的恩怨糾葛展現在世人面前。在電視劇第一集中,百年大族琅琊王氏的家風傳統就為我們展示了那個時代獨有的家族底蘊,值得注意的是,王儇打手心這種事情還早了一百多年,一起跟白羽瞭解一下。
一、琅琊王氏的家訓在電視劇第一集中,宰相王藺帶著一雙兒女在祖宗祠堂裡一絲不苟地進行著祭祀儀式。雖然此時的少女王儇的臉上帶著萬般不情願,卻不敢在這樣的典禮上有逾禮之舉,可見王家的家教是非常嚴格的。在祭祖的儀式上,眾人都要背誦《王氏家訓》。家訓,對於大多數華人來說並不陌生。
家訓的起源,中國學術界已經有充分的研究。劉劍康在《論中國家訓的起源——兼論儒學與傳統家訓的關係》中就把家訓的起源時間追溯到了上古堯舜之時,“源於上古之時人們父子相傳、口耳相授的生產生活實踐”。“家訓”作為一個具體的名詞,最早出現在漢朝的文獻當中。
大家耳熟能詳的著名家訓就有《顏氏家訓》、《朱子家訓》、《家風詩》、《袁氏世範》、以及諸葛亮的《誡子書》等等。它是古人教育子女的基本形式,是向子孫後代傳播為人處世、修身治家的基本方法,它具有勸諭性、勉勵性和約束性特徵,通常也只有在宗族中具有較高的當家地位和社會地位時才有資格訓誡,具有很強的權威性。
電視劇中所展示的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亂時期,政權頻繁更迭,門閥士族卻任憑外界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這就為家訓在魏晉南北朝的繁榮發展提供了環境和氛圍。
二、“打手心”早了幾百年《上陽賦》第一集中我們可以看到,電視劇的背景時間設定在公元420年的劉裕時代,此時魏晉南北朝時期計程車族階層崇尚自然古樸的黃老玄學,有著較為獨立的理想人格,以超然的態度過著飄逸的生活。他們的情感豐富細膩,家庭關係和睦,家長在女兒犯錯時的喜怒哀樂表露無遺,到處洋溢著感人肺腑的純真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王儇與皇帝下棋贏得了自己的婚姻自主權,回到家後的捱打戲份其實早了一百多年。此時的人們基本以“胸懷天下”的德育教育為目標,沒有唐朝科舉制大興後將“立志勤學、修身利行”作為子孫學習文化知識為根本目的。
由於唐代貞觀之後科舉考試異常激烈,對於儒家經典的考察大部分以背誦和寫作基本要靠勤學苦練。因此,士族家長們一改魏晉以來的寬容大度,直接變成了以督責為主的虎媽虎爸。孩子的天性是敞開了玩,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喜歡學習的。時代變了,風氣變了,循循善誘的家訓也不好使了,宗族子弟也出現了不接受批評式教育的“熊孩子”。
因此單純的訓導就成了“過耳就忘的噪音”,缺乏強制性和嚴厲懲罰手段的教育方式也成了“耳旁風”。於是,到了唐代中後期,一種操作性強、收效快、賞罰分明的新型教育方式“家法”應運而生。而我們當代人最熟悉的就是“戒尺”“教鞭”也正式登上教育舞臺,由於“粉筆”要在19世紀才能發明出來,當代教育“三件套”在唐朝就沒有湊齊。但是,在唐朝後期,“打手板”這種帶著樸素的、強制性的家庭訓導方式是一種無師自通,傳染性極強的傳播方式在各個家庭當中傳播開來,並一直延續至今。
三、以身作則的魏晉教育讓我們把目光轉回到教育環境相對寬鬆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的教育環境雖然還沒有達到後來雞飛狗跳的慘烈程度,卻也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由於統治集團相互傾軋紛爭不止,高門大族之間頻繁來往,言行稍有不慎就會給家族帶傾覆的危險。王儇所處的時代,士族們已經走過了全盛時期,此時的高門士族已經腐化墮落,遠離政治和軍事,正處於被時代淘汰的邊緣時期。
因此,一些高門大族為了在政權頻繁的更迭中保全家族,就會吸收敗落家族的經驗教訓,然後從自身的經歷和感悟出發,加強和重視家族教育。畢竟一個家族的興衰、門第的高下直接關於到了切身利益,個人的言行舉止也影響到了門第之間的優劣。因此,世家大族為了獲得更高的品級和政治特權,格外重視對子弟德、才、言、行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儘可能地向孩子們灌輸讀書修身、盡忠盡孝、養德睦親的思想內容。
現代教育界有一句廣為熟知的至理名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古代父權社會中,父親的言行對子女的影響非常巨大。因此魏晉時期的父母大多數都能以身作則(就算在外面乾點壞事也不說),他們在教育子女時喜歡用自己或者家族尊長的人生奮鬥史,作為子弟效仿進取的源動力。自我約束加強了,個人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也就昇華了,方便了統治者的統治與教化,從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因此這種教育方式很值得現代人借鑑。
南朝文壇領袖沈約曾評價琅邪王氏:“自開闢以來,未有爵位蟬聯,文才相繼,如王氏之盛者也。”充分說明了對於世族而言,文化絕不是無足輕重的,而有著重要的意義。白羽在前面《新郎出走,章子怡怒摔鳳冠的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陰謀?》一文中專門寫了處於變型期的琅琊王家做出了哪些重大結構調整,在政壇中全身而退。此處不再贅述。而王氏家訓作為保持家族繁衍、壯大、顯耀於世的根基,使琅琊王氏能夠在亂世中續存1700年不是沒有道理的。
白羽點評:魏晉南北朝的時代背景和思想氛圍比較開放寬容,人們的思想觀念還沒有過分地被儒家提倡的倫理綱常約束太多。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崇尚自由、寬鬆、飄逸的生活方式,所以在王儇的少女時代,觀眾感受到的是濃郁的親情和誠摯的關懷,沒有呆板的說教和嚴厲的訓誡。琅琊王氏的家訓更貼近於血濃於水的親情,這就區別於大部分中國產電視劇中,利用血緣的天然優勢,帶著家長說一不二的權威,對孩子進行面對面的隨時隨地的暴跳如雷式、急功近利、耳提面命的教育方式,令人耳目一新。王藺將自己的經歷以及對社會發展的判斷作為教育子孫的主要依憑,教育子孫如何學習、做事、做人,間接的傳達了南北朝社會的社會風尚、風俗流變,同時也為家族迎接即將到來的變革奠定了紮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