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徐鵬遠

    今天對於女性的審美越來越多元化,但最庸俗、最遍常的審美標準還是不外乎——胸大、腰細、屁股翹、腿長這些,總而言之就是前凸後翹。

    這是一種傳統男權文化下的女性審美,所以17、18世紀蓬鬆裙也是為了滿足這種審美。撐起的裙襬,讓女性下體顯得更加豐滿、高翹,再配合緊身胸衣塑造出的大胸和細腰,共同放大了女性的身體曲線。

    變形的骨骼和移位的臟器

    之所以這種裝束在17、18世紀流行,是因為文藝復興打破了教會的禁慾,提倡人性解放,所以女性的身體美也要更符合人性原始慾望。只是解放其實只是屬於男人的,女人的所謂”解放“不過是為了滿足男人的喜好,本質上不僅沒有獲得解放,反而遭受了更大的束縛。緊身胸衣就像中國的裹腳布一樣,從女孩小時候就要開始穿,利用外力的捆縛進行塑形,長年累月會造成骨骼的變形和器官移位;蓬鬆裙則由於裙襬太大又內含裙撐,必然會給行走坐臥帶來不便,而且那個時候,有一些女性的死亡正是因為裙襬過大而不小心沾到火星後的燃燒,王爾德的兩個姐姐就是這麼死的。

    蓬鬆裙的裙襬是由內部的骨架支撐起來的,多數情況下骨架是用鯨魚須製作而成的,因為鯨魚須柔軟而有彈性,能增加一些坐立的便捷,也減輕了衣服的重量。有時候也用鐵絲等金屬製成,當然重量和柔軟性上就要差一些了。

  • 2 # 三鹿娛樂

    歐洲十七~十八世紀,衣服風格深受當時的社會風氣影響。總得來說,當時最流行的是兩種著裝風格。

    哥特式藝術風格 “哥特式”原本是起源於一種極具特色的建築風格——筆直的立柱,高挑的天頂,多尖的拱門,這些均可見於中世紀的一種以尖頂大教堂,特點為尖拱、小尖塔、垛牆、飛扶壁和彩色玻璃鑲嵌等典型元素。這種風格影響到整個歐洲,反映在不同的藝術領域,如繪畫、雕刻、裝飾、音樂等藝術形式上。其特點是誇張的、不對稱的、奇特的、輕盈的、複雜的和多裝飾的,以頻繁使用縱向延伸的線條為其一大特徵。

    巴洛克藝術風格 巴洛克代表了路易十四的精神。它具有氣勢雄偉、生氣勃勃、色彩豔麗、線條優美、富麗豪華的風格。它把人類精神從古典主義的枷鎖中解放出來,使其沉溺於無邊無際的、令人神往的夢幻之中。它一開始主要針對17世紀義大利的建築風格。後來,巴洛克風格影響到建築、美術、音樂、文學及染織藝術各個領域。巴洛克藝術風格最基本的特點是打破文藝復興時期的嚴肅、含蓄和均衡,崇尚豪華和氣派。洛可可藝術風格18世紀的法國仍是西歐的文化藝術中心,由於沙龍文化在法國的蓬勃興起,使女性成為了男性世界注目焦點,形成了一種不同於巴洛克時期那種莊重豪華、拘泥虛禮的宮廷文化的文化形態,那就是洛可可藝術風格。洛可可風格的鼎盛時期是路易十五時代,它主要是指路易十五時代的一種室內裝飾風格:C形、S形曲線或漩渦狀花紋的裝飾風格。另一個特色則是甜美輕快、精巧華麗,而沒有巴洛克藝術的宗教氣息和誇張的情感表現。這種特色影響到當時的服裝,甚至以“洛可可”一詞代表法國大革命之前18世紀的服裝款式。新古典主義藝術風格 新古典主義藝術風格興起於18世紀的中期,其精神是針對巴洛克與洛可可藝術風格所進行的一種強烈的反叛。它主要是力求恢復古希臘羅馬所強烈追求的“莊重與寧靜感”之題材與形式,並融入理性主義美學。哥特式風格 哥特式風格深深地影響了中世紀法國服裝的服飾審美及服飾創造。受建築風格的影響,哥特式服裝風格主要體現在服飾形象是高高的冠戴、尖頭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鋸齒等銳角,在面料上表現出與哥特式教堂內彩色玻璃的效果是一致的光澤和鮮明的色調。裙飾多采用縱向的造型線和褶皺,使穿著者顯得修長,並透過加高式帽來增加人體的高度,給人一種輕盈向上的感覺。女裝上裝緊身合體,下半身的裙子寬大、上輕下重,形成一種圓錐狀造型,具有極強的裝飾性。尖尖的埃寧帽就像一個小尖塔,還有兩個褲腿顏色各異的緊身褲,尖尖的翹頭鞋,飾以不對稱圖案的上衣等。巴洛克風格 由於受到巴洛克藝術風格的影響,在西洋服裝史上,“巴洛克風格”代稱17世紀歐洲的服裝款式。其著裝特點是大量的使用蕾絲、花邊,並配以奢侈豪華的裝飾,如絲綢帶、大釦子、刺繡、珠寶等,所以這種風格的時裝和配飾表現出來的盡是奢華和古典的面貌。裙子是巴洛克女裝的重點。衣裙特點是松垂、多褶、曳長,比文藝復興時期柔和、

    自然

    、大方、富有浪漫氣息,更顯出女性自然的嫵媚。女性除了外邊的羅布以外,還要穿三條不同顏色的裙子(即襯裙、內裙和外裙),以取代裙撐架。下裙穿多層肥大而多褶的裙子,使下體顯得鼓大,以增添體積感和層次感。服裝上不論是整體造型還是區域性造型,都是更多地強調曲線,展露出女士特有的性別魅力。洛可可風格 作為一種服裝的風格,洛可可風格的特點是極致的優雅和精緻,它打破了文藝復興以來左右對稱的模式,創造出一種非對稱的,帶有輕快、優雅的運動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纖細、輕巧、華麗、繁瑣的裝飾樣式。女性服裝內穿束身馬甲,裙撐架再度興起,此時裙撐架的形式為前後扁平、左右對稱,要在裙撐外穿一條華麗的襯裙,外穿羅布,一般前開,領口成一個大的U字型,上面露出緊身的胸衣,胸衣自上而下按大小順序排列著一排緞帶蝴蝶結,羅布下面也成A字型開啟。襯裙外露,襯裙和羅布上也都裝飾著曲曲彎彎的皺褶飛邊、蕾絲、緞帶蝴蝶結和鮮花。袖長到肘部,袖口也有三層的蕾絲花邊。
  • 3 # 了不迪

    您指的女性在17-18世紀的裙襬寬大,可能主要把目光集中在了洛可可風格流行的時代,17世紀早期歐洲還在華麗而盛大的巴洛克時代徘徊,當時在著裝上最明顯的變化集中體現在男裝上,比如寬邊三角帽、男式高跟鞋和捲曲的長假髮,而女性服飾的變化則主要集中在接下來的洛可可時代。如果是巴洛克時代是男性的時代,那洛可可時期就是女性的天下了。

    在這個時代中,女裝的特點就是緊身胸衣加寬大的裙撐。胸前裝飾有倒三角形的胸飾,這樣從感官上來看,女性的細腰和豐滿的胸部就會形成強烈的對比。

    而寬大的裙子內部使用了鯨魚骨支撐,形成了巨大的蓬鬆環繞的狀態。這也是當時歐洲捕鯨活動還在興盛的原因,正是因為鯨魚骨的這種用處。而在裙子的表面,在後側分兩處像幕布似的向上提起,為了把裙子束起,羅布的後腰內側裝著兩條細繩,在裙子的表面同樣的部位裝飾著緞帶,這樣大蓬蓬裙的外側就形成了咱們通常看到的那種華麗的如波浪形的蓬鬆幕布形態。

    洛可可時代的女性服飾代表人中最著名的應該就屬蓬巴杜夫人了。18世紀的著名畫家布歇曾為她畫了一幅肖像畫,她在畫中穿的就是典型的洛可可式蓬蓬裙。整個裙子用的是藍色的綢緞做的,胸部呈V字形開啟,從胸口到腰部一共排列著幾個大小不一的粉色蝴蝶結,袖口同樣點綴著蝴蝶結和蕾絲,而波浪式的裙襬邊緣都被粉紅色的小碎花繡花佈滿,這也是洛可可時代女裝的重要特徵,就是從高雅富麗的暗花紋變成了高調而富有女性情趣的小碎花,這一身衣服極盡奢華之能事,同樣也有一種繁複堆砌的豔俗之感。

    電影《絕代豔后》中就完整地複製了洛可可時代的時尚——印著小碎花的大裙襬、奢華的蕾絲花邊、繁複的褶皺、高聳的假髮和羽毛裝飾的帽子,還有女性手中精緻的摺扇,這都是當時的貴族婦女生活的真實寫照。

  • 4 # 糖小姐的閨蜜圈

    不!你會比閨蜜更美!文末有驚喜!

    經常看到歐洲古文藝時期的女性那種蓬蓬的大裙子,看起來非常的好看,歐洲17到18世紀中追求的是人權解放,然而得到解放的大多還是男性,那時的女性裝著為著迎合男性們的審美,讓身體更加的豐滿、挺翹,配合緊身的束衣塑造出飽滿的胸部和纖細的腰部,放大了女性的身體曲線。

    先從十六世紀說起,那時候由西班牙人發明了裙撐法勤蓋爾,一直風靡到十九世紀末,如今重要場合中,裙撐仍然不時出場,例如新娘的婚紗等。那時候分為三種樣式:西班牙吊鐘形裙撐,採用一圈比一圈大的鯨魚須或者金屬縫在厚厚的亞麻布上,從下襬到腰部收縮成圓錐形,在外面罩上裙子;法式則像是輪子一樣的環形填充,圍繞著腰部以下的臀腹部,罩上裙子顯得十分圓滿,相比其他方式更便於活動。英式結構上跟西班牙相似,橢圓形的造型,將裙子左右分撐,左右寬,前後扁,裙子在腰臀的部位出現兩層,裝飾上一層又規律的褶子。

    到了十七世紀的中期,女性們開始使用月型臀墊,稱作巴黎臀墊,在後腰線下裙子裡讓臀部膨大翹起的效果,外層裙子則撩起來,用緞帶或者花結向後拉在臀部繫結,露出裡面的襯裙,剩下的裙襬在身後垂落拉得很長,加上那是的束胸顯得腰細豐臀。

    十八世紀後裙撐多用亞麻布、鯨魚須、金屬絲和藤條做成吊鐘狀,逐漸衍生成橢圓形,這是的裙撐叫做帕尼埃。這是的裙撐前後扁平,左右非常寬大,穿著這樣的裙撐連坐下和出門都非常不方便,為此那些貴婦們的座椅門框都要求特製和加寬,就算如此,當時的女性都爭相穿著這種流行。

    洛可可時代由於那時候沙龍文化在法國興盛,女性成為了男性世界的矚目,不再拘泥於巴洛克時代的莊重豪華,洛可可更顯得甜美精巧。直到十九世紀的新洛可可裙撐叫做克里諾林,使用鯨魚須、鳥羽骨徑、藤條和細鐵絲用帶子將之連結成一個鳥籠狀新式裙撐,前面區域性沒有輪骨,顯得較為平坦,裙後向外擴張開,從而輕盈有彈性,更加方便行動。

    除去歐美那時候的流行,裙撐仍運用到現今服飾,特別是婚紗禮服造型,裙撐可以調整裙子的外形,體現腰部的纖細,女性更顯得嬌小玲瓏,沒有裙撐固然非常自然優美坐立方便,一些裙襬面料較重的話沒有裙撐就很難撐出好看的效果,走路都十分不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天開車,怎麼更好的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