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千里不留行48
-
2 # 寒鯤
諸葛亮的接班人並非姜維,所謂“諸葛亮把畢生所學傳授給姜維”的說法,也是毫無歷史記載可以支援的。
諸葛亮操勞國事,不可能有時間傳授徒弟劉備夷陵大敗之後,季漢政權元氣大傷,從此時起直到五丈原,諸葛亮一直以丞相(或右將軍行丞相事)操勞在國事上,短短12年(222年-234年),先後在白帝城、成都、漢中,操辦劉備喪事、平定蜀地叛亂、休整益州軍力、南下平定南中、三次大舉北伐、三次偏師出擊,軍國大政一肩挑,哪裡會有時間傳授徒弟?
諸葛亮用人,除了馬謖那次失誤以外,往往都是“量能授職”,有什麼樣的才幹就幹什麼樣的職位,姜維便是在諸葛亮用不同層次職位考察下,一步步提拔起來的中層武官(倉曹掾-虎步軍統帥-中監軍),除去諸葛亮拉攏涼州人士用人方針的加成,姜維的履歷其實與王平等人相彷彿,並未能在諸葛亮生前達到決策層的地步。
諸葛亮有意培育的接班人另有人在在諸葛亮主政早期,“忠清款亮、憂公如家”的蜀郡太守楊洪、“天姿明察、長於治劇”的丞相府參軍留府長史張裔、“才器過人,好論軍計”的丞相府參軍馬謖才是諸葛亮在軍國大事上最為倚重的物件。只可惜,楊洪、張裔均先諸葛亮一步而去世,馬謖則因街亭大敗而被處死。
在諸葛亮主政後期,蔣琬、費禕成為諸葛亮內定的接班人,且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重之時,也把這兩人交代給了劉禪派來探病的特使李福。日後的蜀政,無論是成都的政務,還是漢中的軍務,也確實先後在蔣琬、費禕手上接力。至於,蜀漢四英相的第四位董允,雖然未被諸葛亮在李福面前提及,卻早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離開成都前,便委任主管宮中之事。在諸葛亮北伐時期,蔣琬負責丞相府政務、董允負責劉禪皇宮事務、費禕則穿插在宮中、府中、軍中之間,偶爾還會出使東吳搞外交。
至於諸葛亮北伐軍中事務,劉備得漢中後負責營建漢中防禦工事十年的魏延與諸葛亮北伐軍中第一參謀楊儀,才是諸葛亮北伐軍事務的第一梯隊負責人。
總之,無論是軍中、府中、宮中還是外交,姜維都不曾在諸葛亮生前做到第一副手,也並未在諸葛亮死後的蔣琬時期主抓任何一方面的事務,僅僅是大將軍蔣琬手下的營司馬(238年)、鎮西大將軍(243年),直到費禕時期(247年),方才以衛將軍的身份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這才抓到了一半軍事實權,而且還在名位上低於費禕(衛將軍低於大將軍),而此時距離諸葛亮去世已經又過去一個13年了。
-
3 # 歷史簡單說
可以來看看下面這段記載:
【亮與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書曰:"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又曰:"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
大概的意思如下:諸葛亮給張裔與蔣琬的信中說,姜維這個人忠心,勤奮,思維縝密,這個是連李紹和馬良都比不上的,是涼州的上等士人,又說,應該交給他五千禁中兵卒,姜維擅長於軍事,又有膽有勇有義,很會用兵,又很會武力,應該將軍事大權教給他,應該派他去晉見皇上。
從這段記載,諸葛亮對姜維極為的推崇,
再看看鐘會對姜維的評價:
【會與維出則同輿,坐則同席,謂長史杜預曰:“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
公休就是諸葛誕,太初是夏侯玄,可見鍾會也對姜維極其推崇。可以得知,在諸葛亮的心裡姜維,基本就是個完美的繼承者。
雖然我們沒有直接證據表明諸葛亮有在教導姜維。但是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就可以判斷這個事情是存在的。
一,從建興六年收服了姜維之後,到建興十二年諸葛亮逝世,諸葛亮是一直把姜維帶在身邊的。言傳身教,是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二,諸葛亮臨終的時候,開了一個秘密會議,參加的人有楊儀,費禕,姜維。沒有魏延,而且如果魏延不肯斷後,姜維來斷後,說明諸葛亮對姜維是極其的信任的。
三,蔣琬,費禕繼承的是諸葛亮政治上面的地位,而真正繼承諸葛亮軍事權力的是姜維。或者可以認為是隔代傳,這種事情就很常見吧,好聖孫的道理也是如此。
另外,我們在看看諸葛亮與姜維平時的處事如何。
【郤正著論論維曰:“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談,常譽成毀敗,扶高抑下,鹹以姜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削,不復料擿,異乎《春秋》褒貶之義矣。如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這個再參照一下諸葛亮的【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還有諸葛曾經的表書
【初,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羸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我們看姜維,是不是看到了一個另外的諸葛亮?諸葛亮當時是不是也看到了一個年輕時候的自己?諸葛亮的北伐,姜維的北伐,又是何曾的相似?
諸葛亮說他秉先帝之遺志,北伐中原,光室漢室,還於舊都。姜維又何嘗不是繼諸葛之遺志,將北伐進行到底?
-
4 # 南門太守
姜維初次見到諸葛亮,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當時姜維27歲,諸葛亮在隆中初次見到劉備也正好是這個年齡。諸葛亮跟姜維交談後大為驚異,認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諸葛亮在寫給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的信中對姜維作了專門評價:“姜伯約此人忠於職守,勤於理事,思慮周密,這些都是他的長處,永南、季常等人都不如他,堪稱涼州一帶的一流人才。”
永南是李邵,曾擔任諸葛亮的丞相西曹掾,季常即馬謖的大哥馬良,他們都是蜀漢的一流人才,但在諸葛亮眼中姜維比他們都強,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諸葛亮任命姜維為丞相府倉曹掾,主管府庫倉房等,但很快便升其為奉義將軍,並奏請後主,封姜維為當陽亭侯。奉義將軍屬於高階將領,品秩與九卿相當,又封侯爵,一向用人講求法度的諸葛亮在姜維身上一再破例。
還不止於此,諸葛亮不久便派姜維回了成都,對於他的工作諸葛亮也進行了細心安排,他再次給張裔、蔣琬寫信:“可以把虎步監的兵士五、六千人交給他帶領,姜伯約很有軍事才幹,他膽略過人,又深通兵法,心存漢室,才能超過眾人,等他全面掌握了軍事本領後,就讓他進宮朝見主上。”
姜維這個27歲的年輕人此時只不過是一名普通的曹操降人,諸葛亮為什麼如此重視他甚至之後又把他指定為自己軍事上的接班人呢?
論職位,姜維當時不過是曹操雍州刺史部的一名從事;論名氣,出了天水郡估計當時並沒有多少人知道他;論實績,在此之前姜維也沒有幹出過多麼大的事業。
這就給了人們以想像的空間,有人甚至推斷,諸葛亮早就在物色、培養在軍中的接班人,之前看中的是馬謖,不過就在這次北伐中馬謖出了事,兵敗街亭,諸葛亮於是矚意於姜維,所以不惜從各方面刻意培養。
姜維後來確實成為蜀漢軍事方面的統帥,但如果說諸葛亮初次見見面就打定主意選他為接班人,那未免有點過於誇張了。
應該說姜維身上有很多諸葛亮欣賞的地方,正如諸葛亮在寫給張裔、蔣琬的信中所說,姜維精通軍事,是一流的人才,又忠心漢室,與諸葛亮一貫追求的政治理想相符,選這樣的人繼承自己的事業,諸葛亮放心。
還有一點,那就是姜維出身隴右地區,對那裡的情況比較熟悉,在地方上也有一定影響力。在諸葛亮看來與曹魏的戰爭將是一場持久戰,佔領隴右、徐圖東進是他既定的作戰方針,所以他才會多次兵出祁山,姜維的背景有利於未來的軍事鬥爭。
由於歷史原因,蜀漢的官員歷來分為若干派別,有的是隨劉備、諸葛亮一同入蜀的舊人,有的是益州本地出身的人,益州人士中也分益州土生土長的人和劉焉、劉璋父子所帶來的人,儘管諸葛亮一向注重團結和包容,用人上廣蓄並收,但這種固有的區別一時難以改變。
姜維是蜀漢政壇的新人,與蜀中各方面的人士素無瓜葛,這是他的不足,但換個角度看又是他的優勢,如果說諸葛亮重用姜維有平衡各方面力量的考慮,那也是可以理解的。
這些原因決定了諸葛亮對姜維的重視,但要說初次接觸諸葛亮就把姜維當成了自己的接班人,倒也不符合諸葛亮的做事風格,諸葛亮對姜維的瞭解和考察應該是一個很長的過程,透過考察諸葛亮才逐漸堅定了對姜維的認識,從而大膽使用,破格提拔。
-
5 # 一個貝殼兒
在三國時期,諸葛亮就是最強軍師。他的徒弟是姜維,但是並不是最得意的人選。當初周瑜死了,諸葛亮在靈堂痛哭,可以看出,周瑜才是他最完美的人選。可是他們兩人在不同的陣營,再加上週瑜早亡,根本就不能做諸葛亮的徒弟。不過姜維也算不錯,值得被諸葛亮器重。
姜維的膽子很大,做事情心思細膩。自從成為了諸葛亮的徒弟後,天天跟在師父身後,努力學習。在第三次北伐時,姜維不懼風險,利用詐降和暗度陳倉的妙計,獲得了勝利。在最後一次北伐中,姜維靠著勇氣,守住了陽平關。
姜維是智勇雙全之人。有一次,諸葛亮想偷襲天水城,直接被姜維識破,並且反將一軍。與趙雲單挑時,越戰越勇,得到了趙雲的讚歎。正式歸順諸葛亮之後,不僅可以帶兵打敗魏軍,還可以獨自率領三軍去九次征討中原。他就是有智慧又武藝的人,這樣的人才可以統領三軍。既可以團隊作戰,又可以單獨行動,多次以少勝多。
姜維很重視孝道,更是忠君愛國之士。如果放到今天,有能力有戰績,又有愛國之心,做個少將都是卓卓有餘。當他知道母親落於蜀軍手裡時,孤身去尋找母親的下落。看到母親得到了諸葛亮的善待,再加上諸葛亮是自己的貴人,自己又被上司冤枉,於是直接歸順了蜀國。他將母親安頓好,為了報答諸葛亮和蜀國的恩情,將一生都獻給了北伐大業。從這些事情上都能看出姜維很孝順,也懂得感恩。
姜維有一顆鞠躬盡瘁之心。當時,曹魏的人才眾多,可是蜀國很弱小,沒有那麼多的人才。想想朝廷內外都沒有幾個可用之人,姜維為了完成諸葛亮的遺囑,毅然決然地帶兵去北伐。在九次征討中原的過程中,多次都是以弱博強,危險重重。儘管經歷了太多次的失敗,姜維都沒有退縮,更沒有害怕。
當他被鍾會等人逼上了絕路,不是退縮而是背水一戰。死裡逃生之後,再一次重整旗鼓迎難而上。後來劉嬋都投降了,蜀國也滅亡了,姜維卻不甘心。想借著鍾會之手來一次反擊,力爭讓蜀國死灰復燃。這個計策很危險,成功最好,不成功就會成仁。結果肯定是失敗了,姜維以身殉國。
-
6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諸葛亮並沒有選擇姜維做接班人,題主估計是《三國演義》看多了。
諸葛亮的接班人是蔣琬和費禕。
諸葛亮病重時,劉禪曾派人問諸葛亮,誰可接任?
諸葛亮回答是蔣琬。
又問蔣琬之後誰可接任?諸葛亮回答是費禕。
再問費禕之後誰可接任?諸葛亮不再回答。
當時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時,手下首席行政助手是楊儀,首席軍事助手是魏延。楊儀既聰明又能幹但為人狹隘,未能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而魏延剛愎自用,武力稍強文采皆無,更不可能是魏延。
為何是蔣琬、費禕?
蔣琬,荊州零陵郡人,今湖南湘鄉縣人,最初進入左將軍劉備的幕府,後隨劉備入川,平定益州後,任廣都縣(今成都雙流縣)縣長,諸葛亮開府後,任丞相府參軍,諸葛亮北伐都是蔣琬在背後默默支援,為諸葛亮一手提撥的荊州繫心腹,蔣琬為人豁達忠厚,忠心不二,諸葛亮主要培養蔣琬行政能力,而蔣琬不負眾望,得到包括劉禪在內的蜀漢臣民的支援。
費禕,荊州江夏郡人,今河南羅山縣人。費禕與堂叔去益州求學,憑能力及好學與董允齊名,後做了太子劉禪的屬官。後出任丞相府中護軍,費禕這個人很會處關係,與蜀漢所有文臣武將關係都很好,包括楊儀和魏延水火不容的一對。諸葛亮重點培養費禕的外交才能,而費禕也不負所望出使東吳,與東吳交好。但費禕是靠檢舉楊儀上位的,由於檢舉有功出任尚書令。費禕的能力得到了諸葛亮的認可,被諸葛亮排在第二位的接班人。
當劉禪三問諸葛亮,費禕之後誰能接班?
諸葛亮沒有回答,他是不方便回答。
第三順位接班人是姜維。但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前,姜維作為魏國降將,來蜀漢還不到六年,姜維的能力主要在軍事,諸葛亮也把姜維做為軍事上北伐的接班人,但姜維各方面資歷都不夠,來蜀漢還不到六年,而且是帶兵大將,萬一姜維反了呢?諸葛亮之所以沒有回答原因也在此。
-
7 # 總該有個夢想吧
葛公選拔人才和曹公選拔人才的標準不同。葛公選拔人才的標準“德才並重”,這也是諸葛亮施政用人的一個原則。
他在《出師表》曾經總結兩漢興衰的歷史經驗教訓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因此,用人標準,是國家興亡攸關的大事。諸葛亮任用的大批文臣武將,都是品行純正的智慧之士。
蔣琬“出類拔萃,處群僚之右”,“託志忠雅”;費禕“識悟過人”,“雅性謙素,家不積財”;陳震“忠純之性,老而益篤”,姜維“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楊洪“忠清款亮,憂公如家”;鄧芝“堅貞簡亮,臨官忘家”;董允“秉心公亮”,王平“忠勇而平整”,李恢“公亮志業”。
為了廣攬人才,諸葛亮實行“取人不限其方”的策。蜀漢的官員不出自一方一派,而是來自各地和不同的割據集團。例如,有荊楚人士,如:蔣琬等人,有蜀地人士,如:杜微、楊洪、張嶷、楊戲等人,有劉璋舊部,如:李恢、董和等人,有外集團投奔來的將領如:姜維。
對那些德才不能兼備的人,諸葛亮在使用時往往重德而輕才。如:廖立、李嚴二人,才高而德缺,諸葛亮廢黜不用。
-
8 # 鍾沐芸
其實並沒有讓姜維獨挑大樑,在政治上留下了蔣琬費瑋兩人輔佐劉禪,在軍事上的話試問當時蜀漢的將領中還有不姜維更合適的嗎,其實諸葛亮深知姜維弱點,但在那個情況下姜維似乎是最好的選擇
回覆列表
孔明既然看中的人,必定不是泛泛之輩,肯定有人會提到馬謖,馬謖是參謀型人才,搞策劃、做參贊沒問題,但搞實戰不行,經驗欠缺,是個教條主義者,諸葛亮在運用馬謖的問題上,用其短,而舍其長,當然不排除提拔馬謖的意思,諸葛亮在重大人事任命上,難辭其咎!
再說姜維,首先和諸葛亮認識的太晚了,諸葛亮極其賞識姜維的才幹膽識,明確表示定姜維為自己的接班人並著力加以培養,可惜天不假年,諸葛亮命隕五丈原,姜維在蜀軍中的軍功未著,三軍疑惑,還有一個不容否認實際情況,當時的蜀華人才梯隊斷層,以至於廖化這樣的戰術性將領,坐了自身不能勝任的位置,姜維在軍中地位不穩,朝中根基全無,全憑諸葛亮的巨大威望光環罩著,年與時馳,光環漸暗,朝中奸佞倒槽、忠良志士參奏,以至於姜維九伐中原過程中極少回朝,姜維可謂不得其時,只是感念諸葛亮知遇之恩,明知事不可為,而為之!
姜維肯定是人才,但人才的成長是需要過程的,是需要高人培養和指點的,是需要一個多年合作彼此信任的團隊支援的,姜維三者全無,即使是人才,也終究淪為廢柴,倘若認識諸葛亮很早,經過長期的言傳身教,自身歷練,才幹凸現,同時也培育出一套自己的班子,政治軍事得到方方面面的認可,或許你眼中的姜維會大不一樣。中國有句老話“天時地利人和”,你自己算算姜維佔了那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