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鬧肚子拉
-
2 # 為了看短劇才註冊這號
膠囊胃鏡就是把鏡頭做成膠囊樣吞服,全過程拍照,最大優點是舒服而且可以檢視喉嚨,胃,大腸小腸等部位,缺點就是貴,一個膠囊2,3千而且是一次性的。做普通胃鏡難受主要是胃鏡的那根纖維鏡在喉嚨讓人不舒服作嘔,只能檢查至十二指腸部位,而且跟操作的醫生技術有很大關係,技術好能讓你嘔吐感減少很多,他檢查起來也輕鬆。反之會影響他的檢查,優點就是便宜,普通胃鏡只要300塊左右。就我個人做過幾次胃鏡的經歷而言,比較推薦大家做全麻胃鏡,基本就是睡一覺醒來就做完,比普通胃鏡舒服的不要太多,做完2個小時以後才能進食。價格600多,做完當天沒法開車,整個人暈乎乎的。可能各個醫院的價格有所差別,不過估計不會差的太多
-
3 # 懸壺小兒科
早在公元460年,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曾經描述過一種直腸診視器,這種診視器就是今天內窺鏡的鼻祖。在義大利古都龐培(Pompeii,義大利古都,公元79年因火山爆發而被毀)古遺蹟,曾經發現類似的診視器,曾用於窺視陰道、子宮頸、直腸、耳道、鼻腔等。可見,人類很早就懂得利用這類工具來探索人體內部器官的病理生理情況。
內鏡技術是人類現代醫學史上的一次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的革命。而胃鏡的誕生,最初是從江湖吞劍術中取得靈感。最早的胃鏡是德華人庫斯莫爾在1868年從江湖吞劍術獲得啟發而發明的庫斯莫爾管,它其實就是一根長金屬管,末端裝有鏡子。但因為這種胃鏡容易戳破病人食道,因此不久就廢棄了,但胃鏡的發展從此一日千里。
自此,內鏡技術發展一日千里:
1932年,Wolf 和Schindler 共同研製成功半可曲式胃鏡,能觀察到大部分胃黏膜,為胃鏡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50年,日本醫生宇治達郎成功發明軟式胃鏡的雛形——胃內照相機。
1957年,美國Hirscho Witz 研製成了第一臺纖維胃鏡,利用冷光源和光導纖維進行傳像。1984年Olympus 公司推出大鉗孔全防水內鏡系統,標誌著纖維內鏡的發展趨於成熟。
1983年美國Welch Allyn 公司首先研製出電子內鏡,透過CCD 經光敏積體電路攝像系統,將影象清晰顯示在監視器上並可透過影片處理系統對影象儲存、編輯和傳輸,使內鏡的應用進入全新時代。
……
早期的硬管式內鏡會咽喉、食管內壁,產生噁心、不適甚至疼痛感。隨後更新換代的纖維內鏡由於柔軟、可彎曲的特性,其帶來的不適疼痛感有所減輕。
膠囊內鏡是一種全新的醫學檢查方法,只需吞服顆膠囊,檢查過程無痛、無創、無導線,也無需麻醉,不耽誤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做膠囊內鏡和平時吃一粒膠囊藥物沒什麼區別。而且,膠囊內鏡採用耐腐蝕醫用高分子材料,對人體無毒、無刺激性,能夠安全排出外。相比管式內鏡,膠囊內鏡可以實現全小腸段真彩色影象拍攝,清晰微觀、突破了小腸檢查的盲區,大大提高了消化道疾病診斷檢出率。
可以說,膠囊內鏡是目前人類最高醫學水平的結晶。胃病病人應該感恩活在這個時代,因為今天的現代人比幾十年前的人幸福太多,不用像江湖術士一般把長長的管子一把眼淚一把心酸地吞進肚子。
-
4 # 容兒8754
可以通俗的理解為,吞一顆攝像機到胃裡,對胃部進行拍攝,醫生觀察有沒有異常變化。當然實際上這是一顆智慧機器人,有很多的高科技專利技術,以保證拍的全面,清楚,準確。現在膠囊胃鏡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很多醫院都有裝置,需要可以選擇
回覆列表
膠囊胃鏡就是吞服一粒膠囊大小的膠囊內窺鏡,透過體外控制膠囊移動,拍攝胃部及小腸等消化道各部位的影象。相對傳統插管胃鏡而言,膠囊胃鏡一次性使用可以避免交叉感染,而且無痛,沒有創傷,適應年齡寬,適應症廣,是最有效的健康管理內鏡。目前國內有千家醫療機構廣泛使用。廠家是安翰公司,他們的NaviCam™膠囊胃鏡機器人是唯一擁有CFDA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的膠囊機器人。具體的你可以去他們的官網瞭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