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大大小小的心理學測試真的有用嗎?
20
回覆列表
  • 1 # Q先生的生活記錄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心理測量工具可以真正準確地預測一個人成功的可能性。成功是多項個人素質綜合作用的結果,我們對這些素質瞭解得還不是很全面,而且,一些社會性的機會因素( 也就是所謂的運氣) 也往往會對成功與否施加決定性的影響。過分地相信這樣的心理測驗的“預測性”,在很大程度上就跟相信算命沒有什麼區別。

  • 2 # 醫聖時珍故里

    心理測量的結果具有暗示性,對一個暗示性很強的人來說,測量的結果會對他的情緒、行為和看法產生影響,從而使測驗結果顯得“很準確”。但這樣的“準確性”對人是不利的。如果說心理測量是反映我們心理狀況的一面鏡子,那它也只能算是一面模糊的鏡子,反映的是不清晰、不精確的心理狀況。它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取代一個受過專業訓練並取得正式資格的心理師的作用。要很好地瞭解自己的心理,就需要跟心理師好好談一談,在與心理師的交流中,心理師會像一面清晰的鏡子,把你真實的心理狀況和性格特點展示給你看。

    那麼,心理測量還有用嗎?當然有用,因為這年頭不戴頂“症”,都不好意思出門嘛。有點病,但病得很輕,基本上等於社交談資,證明我們都是有故事的人,所以這測量那測試,我們還是要玩,尤其是隨身一本心理小測驗,簡直是治療人際間尷尬癌發作的良藥,氣氛立刻就會活躍起來。而且,我們都有對自己的好奇,有時一個小小的測試可能就會不經意地點醒我們的慾望,從這個角度來說,各種的小測試也是蠻好的自我覺察工具。不過工具也是分等級的,一般的心理測驗遊戲與專業的心理測量工具之間的大不同,就不用廢話了吧。最後還是收起笑臉說一句,如果做了很多測試,真的覺得自己不好了,就憑你的主觀感受也值得去看看心理醫生。

    “如果有人送你一盆花,你會把它放在家裡的哪個地方?請立刻用直覺回答。選項:A客廳,B臥室,C陽臺,D餐廳,E玄關。”

    而對應的答案只有一個,這個答案是從網上摘抄的,與5個選項完全沒有關聯:

    “你很需要別人喜歡並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你有許多可以成為你優勢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儘管你外表顯得很從容,其實你內心焦急不安,甚至有時會懷疑自己所做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確。你有時外向、親切,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

    記者把題目和答案分開,測試的時候,只給被測試人看他所選選項的答案,也就是說,被測試人不知道所有答案都是一樣的。結果,在隨機對15個人進行的測試中,有9個人認為這個心理測試很準,4個人覺得有一半準確,只有2個人認為不準確。

    為什麼心理測試的答案會讓人覺得準確?

    從心理學上來說,這種現象被稱為:巴納姆效應和求同傾向。

    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

    對照兩個測試的答案,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心理測試,還是星座分析,答案的解釋幾乎涵蓋了人格特性的各個方面,而且說辭都比較模糊概括,幾乎任何人都能從中找到共同點。

    比如說“懶,超級怕麻煩”這句話。這樣的話是很模糊的,人總會在某些時候犯懶,也會對某件事怕麻煩。因此,如果單單說“懶,超級怕麻煩”,也就暗示性地提醒了被測試人,讓被測試人想起一些平時犯懶且怕麻煩的地方。這時,被測試人就會覺得這句話對得上自己的性格特徵。

    另外,每個人的思維都有選擇性,會優先選擇和自己相符的資訊,或者選擇一些自己能夠接受的資訊,然後就覺得它很準,這是一個求同傾向。

    相比於專業的心理測試,網上的心理測試都是作為一種娛樂形態存在,如果依賴這些測試和分析,甚至影響了自己的正常生活就得不償失了。

    有一位作家曾講過這麼一個故事:

    直到十八歲前,我弟弟一直以為自己是O型血型。書上說O型對事冷靜,講求客觀。結果他就是那副酷模樣。上大學後,某次檢查他發現自己竟然是B型。他跑去查書。書上說:B型傾向開放、好社交、口才佳、善解人意…他恍然大悟地告訴我:原來我是這種人,我竟不知道。從此他變成了不一樣的人

    所以奉勸各位, 與其相信網上千篇一律的心理小測試,不如正確認識自我吧!

    那麼,很多公司將MBTI測試作為第一輪面試,而且網上看到很多人對MBTI測試賦予很高的評價,MBTI測試真的有用嗎?是否只是類似於XX星座讓你產生傾向發展的心理?

    真相是:

    首先,

    職業建議不重要

    每個人的背景,教育程度,機會,能力不相同,可供選擇的職業就很不同。而且同一個職業,在不同風格的公司,具體到工作內容有很大差異。同一個職業,在不同層級的工作內容也有很大差異。根據性格測試做出的職業建議不能生搬硬套。但是把 MBTI 的維度作為工具,分析自己的職業環境是可行的。

    深度懷疑企業招聘採用 MBTI 或其他任何性格測試是不是靠譜。應聘者很可能作出違心的選擇。舉例,我是 INFP 型人,P 是我最強的維度,比較自由散漫。而在應聘財務時,我很有可能偽裝成J型人,因為我可以猜到J型的計劃性更受招聘者的歡迎。

    其次,交友建議不重要

    朋友間或戀人間 MBTI 測試結果的差異,是摩擦,但也是火花。真正重要的是,透過 MBTI 讓我們認識到除了自己的,世界上還有其他十五種人格。從而更尊重差異性,找到更好的溝通模式。這裡引用大衛凱爾西在《請理解我》裡的一段話:

  • 3 # 辯子

    心理測試,就和人生規劃一樣,是你做決策的參考,也是你沒有辦法的辦法。所以,先理性,再感性,先分析,再測試。

  • 4 # 希樸羊

    真正的心理測驗是透過觀察人的少數有代表性的行為,對於貫穿在人的全部行為活動中的心理特點賦以數值並作出推論。心理測驗的開發需要經過嚴格的程式,如理論基礎、問卷設計、抽樣史冊、統計分析、常模建立和信效度分析,應該說,是值得信賴的。常見的心理測驗有成就測驗、一般智力測驗、特殊能力或能力傾向測驗、自陳式人格問卷、情緒智力問卷、興趣問卷、價值觀問卷、工作行為問卷等。

    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發展,目前心理測驗在國內企業中的應用也越來越普遍。企業可以透過心理測驗,對個體的興趣、人格、能力和技能等多方面進行分析,招募選拔合適的人才,也有些企業將心理測驗用於員工開發等。多年的事實證明,如果利用得好,心理測驗和問卷可以鑑別出有最高銷售量的銷售員工,有最高產量的生產員工,最具民心的領導等等。

    但是,隨著心理測驗越來越普遍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隨意翻閱報紙、觀看電視和瀏覽網站都會發現各式各樣的心理測驗。然後我們應該清楚,在大眾傳媒上看到的大多數測驗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心理測驗。

    所以,面對市面上種類繁多且良莠不齊的心理測驗,如果對相關測驗不瞭解,隨意施測或解釋可能會帶來難以預料的後果。如果你想了解自己某方面的情況,最好能有專業人員的推薦。

    當然,如果純粹是為了娛樂,就不需要顧及那麼多了,開心就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70.80後朋友們,誰在幫我們的父母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