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了義98
-
2 # 理行之
秦朝滅亡之後,假如項羽要是立即稱帝,估計劉邦會反攻得更快更兇猛。
首先,我們可以看看當時的情況,當時秦朝滅亡,其實天下並非沒有一個類似於皇帝的角色,那就是被項羽與劉邦等反秦主力擁立為天下共主的楚懷王,楚懷王原本是項羽、劉邦等原楚國勢力推舉的領導,由於楚國勢力在所有起義諸侯中最強,於是也就被預設為了天下共主的角色,後來被項羽推舉為義帝,項羽要是稱帝,恐怕也是要將楚懷王給除掉,那樣還是會給了劉邦出兵討伐的藉口,事實上楚懷王死了之後,劉邦也是一直打著為楚懷王復仇的大旗來對抗項羽的。
其次,項羽不稱帝,並非不想,而是不能,從他滅秦之後撇開楚懷王不管,自封西楚霸王以及分封十八路諸侯可以看到,其實項羽已經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但是實際上卻不能夠將這種事情擺上檯面,原因不外乎是自身實力的問題。
項羽雖然具有超越常人的軍事才能,但是事實上鉅鹿之戰中,項羽所率領的楚軍只有5萬人,秦軍人數有四十多萬,即便楚軍作戰神勇,也不可能沒有一定程度上的損耗,所以在分封十八路諸侯的時期,項羽手上號稱的四十萬軍隊之中,恐怕有大半都不是項羽的楚軍本部,而是諸侯的兵力,這些諸侯基本上是看項羽以五萬之眾擊敗了四十萬秦國軍隊,所以才暫時依附於項羽,對於這些人的目的,項羽非常清楚,就是要給他們封一畝三分地,因此西楚實施分封,也是出於形勢的判斷的無奈之舉。
即便是劉邦後來建立了漢朝,也是採用了分封制與郡縣制相結合的方式,在建國之後用了將近六年時間,才逐步消滅了異姓諸侯王,最後才設立了白馬之盟。
所以可見,其實項羽分封的做法與後來劉邦的做法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就是先用分封制穩定各個諸侯的人心,然後再透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削弱其他諸侯,最後達到消滅各諸侯勢力的目的,只可惜,項羽低估了劉邦團隊的能力,以及分封時的利益分割不均,齊國、趙國相繼發生叛亂,以及劉邦利用秦人的力量重返關中,導致西楚政權沒有可以休養壯大的時間,最終才造成了項羽的悲劇。
回覆列表
項羽是逆歷史潮流而動,他是想恢復分封制,而劉邦是順歷史潮流而動,繼續推行秦始皇的郡縣制。所以劉邦能得天下而項王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