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戰生曰中

    《易經》所云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知”,其實指的就是老子的“道”,就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一以貫之數千年的“允執厥中”的“中”。

    如此一來,我們只需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置換為“中”,變身為“得中多助,失中寡助”,最一般的答案也就出來了。

    那麼最典型的案例又是什麼?我想應該就是中原兒女,特別是河南人口口聲聲所言的“中”與“不中”了。

    毫無疑問,得“中”者多助,失“中”者寡助,幾乎就是公平正義的代名詞!

    這個例子聽著有點兒不那麼具體、“具象”,但它仍然不失為一個最典型的案例。

    設想,如果將問題放到一個更大的全球背景上,那麼我們一箇中國的“中”理念、“中”信念(古《精蘊》:“一中為忠,二中為患。”),是不是堪稱世界上一個最為典型的文化案例呢?

  • 2 # 大漠藍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裡所說的“道”,就是“仁政”。這個論斷指出了“人和”的實質。接著又進一步推論,指出“寡助之至”會眾叛親離,而“多助之至”則天下歸順。

    比如:武王伐紂。紂王失道,酒池肉林,親小人,遠賢臣,魚肉百姓,失王道,所以,眾叛親離,可謂寡助。武王姬發,秉承父親姬昌的治國安民之道,讓西岐百姓安居樂業,可謂: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甚至整個西岐都沒有牢獄,而畫地為牢!可謂得道多助!武王討伐紂王時,紂王沒有道義,所以沒有人幫他,而武王姬發恰恰相反,最後成功!個人認為,這是“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最經典的例子。

  • 3 # 了凡心性

    鉅鹿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等,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劣勝強的大戰爭事件都可作典型案例,道是什麼?道是條件,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以色列公開支援印度,軍方是一種什麼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