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6年,德國科學家海克爾在《生物體普通形態學》中首次提出“生態”的概念。
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消費模式。”
基本含義: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迴圈、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發展階段:
1992年開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可持續發展階段。從環境保護到可持續發展,黨和國家對生態文明的認識和建設實踐有了重要推進。
1994年3月,中國發布《中國21世紀議程》,作為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計劃的指導性檔案。
1996年7月,第四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召開,提出保護環境的實質就是保護生產力。
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報告強調,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2000年11月,國務院印發了《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強調“透過生態環境保護,遏制生態環境破壞,減輕自然災害的危害;促進自然資源的合理、科學利用,實現自然生態系統良性迴圈;維護國家生態環境安全,確保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002年開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科學發展階段。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2005年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提出了生態文明的概念,指出當前環境工作的重點之一是“完善促進生態建設的法律和政策體系,制定全國生態保護規劃,在全社會大力進行生態文明教育”。
黨的十七大把建設生態文明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1866年,德國科學家海克爾在《生物體普通形態學》中首次提出“生態”的概念。
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消費模式。”
基本含義: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迴圈、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發展階段:
1992年開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可持續發展階段。從環境保護到可持續發展,黨和國家對生態文明的認識和建設實踐有了重要推進。
1994年3月,中國發布《中國21世紀議程》,作為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計劃的指導性檔案。
1996年7月,第四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召開,提出保護環境的實質就是保護生產力。
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報告強調,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2000年11月,國務院印發了《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強調“透過生態環境保護,遏制生態環境破壞,減輕自然災害的危害;促進自然資源的合理、科學利用,實現自然生態系統良性迴圈;維護國家生態環境安全,確保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002年開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科學發展階段。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2005年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提出了生態文明的概念,指出當前環境工作的重點之一是“完善促進生態建設的法律和政策體系,制定全國生態保護規劃,在全社會大力進行生態文明教育”。
黨的十七大把建設生態文明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