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描述中,你提到兩件事:一是孩子不吃零食,也不好好吃飯;二是孩子不吃飯,就捱罵。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孩子不吃零食,也不喜歡吃飯。
部分孩子天生就脾胃虛弱,吃得少,我家女兒就是這樣,小時候吃得很少,多吃一點又無法消化。因此身體瘦弱,經常感冒,完全屬撫養困難型孩子。
我們的做法如下:
1.找老中醫診斷,辨清孩子的體質。
開始用口藥調理,但孩子小,喝湯藥費勁,最後去做成藥丸,吃了一段時間,短期效果不明顯,後來斷斷續續就沒怎麼吃了。
2.按摩推拿、運動。
白天多帶孩子去戶外運動,既增加消耗又提升免疫力。
每天晩上必做的就是,給孩子捏脊、揉肚子,主要提高孩子脾胃運化能力。如果吃得少,吸收得多,營養也不會缺乏。
3.改變用餐形式。
一是少吃多餐,三餐正兩餐副,副餐加水果、堅果,堅果以核桃為主,外婆每天把一個核桃搗碎給孩子吃,再經常給孩子吃雞內金粉。
二是改變食物的形狀,各種花式吃法,吸引孩子的興趣,提升食慾。
米飯不吃,打碎蒸米糕、米蛋糕,紫米麵包、煎米餅,做雞蛋仔等。
蔬菜不喜歡,打成汁,做麵條、蒸饅頭、包餃子,做餅乾。
肉不喜歡,絞肉餡,蒸肉丸、熬粥、包在瓜果、豆腐中。
有時候讓孩子一起動手做,參與感與成就感,也會吸引孩子的食慾。
第二個問題:孩子不吃就捱罵。
1.改變引導方式。
當孩子不吃飯時,要接納他不想吃的現實。可以給兩個答案讓孩子自己選擇。
一是,吃飯會讓你身體健康,能量滿滿,就可以與媽媽一起出去玩…等孩子喜歡的運動。
二是,不吃飯身體就沒勁,就會生病,生病就不能出去玩,不能上幼兒園…。
2.相信孩子有自我調節身體的能力。
當孩子不吃飯,作為父母會擔心孩子營養不良,生病等等負面思維,這正常。
往往這只是父母對孩子的投射,實際上,孩子們具自我調節能力,實在餓了,他就會吃,吃是一個人生存的基本需求。
3.正強化去塑造孩子的行為。
忽略孩子不吃飯的行為,當孩子主動吃飯時,就表揚他這一行為。孩子一吃就表揚,孩子為了得到表揚就會主動去吃,這樣的正強化最後就形成了孩子主動吃飯的行為。
罵孩子,會讓孩子產生恐懼感,他會把捱罵歸因為吃飯,一想到吃飯就會產生恐懼,越罵孩子就越不吃。
因此,對於孩子吃飯,要順其自然,按照孩子的身體特點去撫養,強制、懲罰不會有效,反而會加懼孩子的反抗。祝好
細節描述中,你提到兩件事:一是孩子不吃零食,也不好好吃飯;二是孩子不吃飯,就捱罵。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孩子不吃零食,也不喜歡吃飯。
部分孩子天生就脾胃虛弱,吃得少,我家女兒就是這樣,小時候吃得很少,多吃一點又無法消化。因此身體瘦弱,經常感冒,完全屬撫養困難型孩子。
我們的做法如下:
1.找老中醫診斷,辨清孩子的體質。
開始用口藥調理,但孩子小,喝湯藥費勁,最後去做成藥丸,吃了一段時間,短期效果不明顯,後來斷斷續續就沒怎麼吃了。
2.按摩推拿、運動。
白天多帶孩子去戶外運動,既增加消耗又提升免疫力。
每天晩上必做的就是,給孩子捏脊、揉肚子,主要提高孩子脾胃運化能力。如果吃得少,吸收得多,營養也不會缺乏。
3.改變用餐形式。
一是少吃多餐,三餐正兩餐副,副餐加水果、堅果,堅果以核桃為主,外婆每天把一個核桃搗碎給孩子吃,再經常給孩子吃雞內金粉。
二是改變食物的形狀,各種花式吃法,吸引孩子的興趣,提升食慾。
米飯不吃,打碎蒸米糕、米蛋糕,紫米麵包、煎米餅,做雞蛋仔等。
蔬菜不喜歡,打成汁,做麵條、蒸饅頭、包餃子,做餅乾。
肉不喜歡,絞肉餡,蒸肉丸、熬粥、包在瓜果、豆腐中。
有時候讓孩子一起動手做,參與感與成就感,也會吸引孩子的食慾。
第二個問題:孩子不吃就捱罵。
1.改變引導方式。
當孩子不吃飯時,要接納他不想吃的現實。可以給兩個答案讓孩子自己選擇。
一是,吃飯會讓你身體健康,能量滿滿,就可以與媽媽一起出去玩…等孩子喜歡的運動。
二是,不吃飯身體就沒勁,就會生病,生病就不能出去玩,不能上幼兒園…。
2.相信孩子有自我調節身體的能力。
當孩子不吃飯,作為父母會擔心孩子營養不良,生病等等負面思維,這正常。
往往這只是父母對孩子的投射,實際上,孩子們具自我調節能力,實在餓了,他就會吃,吃是一個人生存的基本需求。
3.正強化去塑造孩子的行為。
忽略孩子不吃飯的行為,當孩子主動吃飯時,就表揚他這一行為。孩子一吃就表揚,孩子為了得到表揚就會主動去吃,這樣的正強化最後就形成了孩子主動吃飯的行為。
罵孩子,會讓孩子產生恐懼感,他會把捱罵歸因為吃飯,一想到吃飯就會產生恐懼,越罵孩子就越不吃。
因此,對於孩子吃飯,要順其自然,按照孩子的身體特點去撫養,強制、懲罰不會有效,反而會加懼孩子的反抗。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