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秦右史

    早朝,是一種來自明朝的議事儀式,一般分為大朝、朔望朝和常朝。有戲文中說:朝臣代漏五更寒。其實說的就是早朝,一般是凌晨三點開始。

    據大明會典記載:早朝時,大臣必須午夜起床,穿越半個京城前往午門。凌晨3點,大臣到達午門外等候。

    當午門城樓上的鼓敲響時,大臣就要排好隊伍;到凌晨5點左右鐘聲響起時,宮門開啟。百官依次進入,過金水橋在廣場整隊。

    早朝有許多禮儀規定。官員中若有咳嗽、吐痰或步履不穩重的都會被負責糾察的御史記錄下來,聽候處理。朝臣需要在簽到表上簽字,即稱為注籍。

    通常,皇帝駕臨太和門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頭禮。大禮結束後,四品以上的官員才有機會與皇上對話,大臣向皇帝報告政務,皇帝則提出問題或者做出答覆。

    實際上,明朝最勤奮的皇帝應該是崇禎皇帝了,根據史料記載當時崇禎雄心壯志,立志做箇中興之主,每日批改各地奏摺到凌晨1~2點是很常見的,每日早朝必到,比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還要勤政。

    參與早朝的都是所謂“大官”,級別很高。一般來說,一品(包括正、從,下同)官可以站在殿內(太和殿)朝見皇帝,二品官站在殿門口外面,三品官在更外面。三品以下的沒有資格。無論是在京高官還是來京述職之人,都需要上朝,成化十三年一次失朝之臣達1118人,可見參與數量之多。

    至於早朝的人數,其實並不是完全固定的。各省的督撫、提督等,具備早朝的資格,但是由於身在異地,因此雖然位列一、二品,但是也不早朝,來京或承宣則需上朝。

    對於年老但還在朝的高階官員,皇帝有可能“開恩”特許不早朝。

    由於以上原因,故而早朝的人數並不確定。通常情況下,到了清代,軍機大臣,六部尚書侍郎,京城各級重要衙門的主事官是基本上每天都早朝的。

    以上就是早朝概況。

  • 2 # 新氧生活

    明朝大臣們每天“眛爽”時就要上朝,也就是每天天剛破曉時就要到午門集合,等待上朝。而且沒有雙休日,甚至雨天都要穿雨衣參加早朝,只有四品以上的大臣才可以進入大殿面見皇帝,四品以下的就只能默默在大雨中上朝了。一些住在郊區的大臣,午夜就要起床穿越大半個北京城去早朝了。

    凡是所有的在京官員,不論官職大小一律都有上朝的義務,來京述職的外省官員也必須上朝。所以明朝早朝的場面極其壯觀,一次就有上千人。這麼龐大的上朝人數,在管理上是十分費勁的,但並不是無從管理。那時候為了防止有人不上朝朝廷專門設有“簽到表”,叫“注籍”。“注籍”上邊寫明官員的職銜姓名,每天有官吏按照官員真實的出入情況進行填寫,並進行儲存以便核實。在六科可以透過這個查明官員的出勤情況,失朝的就要被彈劾。

    除了早朝,明代還有晚朝。但是晚朝以奏急事為主,不需要百司都來赴朝,只是掌管章奏進呈的通政司官才需要早晚必朝。明代的早朝在朱元璋時期,所有的禮儀規範是最為苛盡之時。英宗即為以後,由於英宗只有八歲,早朝也就失去了處理政事的意義。再到後來嘉靖年間,嘉靖就用處理奏章代替上朝了,萬曆皇帝也並不勤於上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視劇山海情。既然搬遷脫貧為什麼不搬到更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