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吾本是真人
-
2 # 雲說414
什麼叫不知足?就是貪,是你的想要,不是你的也想要,或者說貪得無厭。有些人吃在碗裡望著鍋裡,最好這一盆都給他一個人吃的,可以,你一個人吃得下嗎?吃下了以後你要拉肚子嗎?或者還要得病的。
然而,許多自強不息的人,他不是不知足而是不滿足,他想透過不滿足(不滿現狀)來改變這世道,來改變自己生存的處境,給自己有一番新的天地,或者透過自己的努力得到房子,得到生活的一切所需,而成為了人上人。
改變不改變,這都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你可以改變世界,你也可以改變自己,但是沒有一點本事,你有沒有能力去改變他,如果沒有能力改變他,你就不要去改變。我經常講的一句話,一個你改變世界,一個你被世界所改變,兩種人都沒有錯,真正錯的就是不切實際的,想改變一切東西,一沒有能力, 二沒有財力, 三沒有本事的,他能改變什麼呢。(王壽雲)
-
3 # 未晝時的超級粉絲
雞與鳳能相提並論?
雞們一家人在一大堆稻米上啄,刨個不停且滿頭大汗,稍一抬頭便是:餓死了,餓死了……
鳳凰於烈火中得到重生!
-
4 # 一凡569134610
不知足的人,不能說大家都不喜歡,有模糊概念之嫌,必須結合場景方可下此斷論。
如果在科研上不知足,孜孜以求,不應該提倡且受到大家的喜歡與尊敬嗎?
在事業上不知足,則可能讓你達到更高的高度,成就一番偉業。反而要鼓勵不知足,形成良性競爭氛圍,怎麼可以固步自封呢?
在學業上不知足,則會助你勇攀學術高峰,取得更大的成績。怎麼可以淺嘗輒止,取得一點點成績就止步不前呢?
生活上不知足,則讓你有了追求更好生活的動力,能促進生產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那種小農思維,自給自足,自得其樂,不思進取的心態是不利經濟的發展,文明的迭代的,完全不可取。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當然,如果片面追求待遇,不講奉獻,一味索取,這種不知足是要不得的。結果必然是德不配位,才不堪任,淪為笑柄。
自強不息當然是不知足,這是一種奮發有為的精神,這種不知足,讓你不會泯然眾人,反而有可能讓你脫穎而出,出類拔萃。此不知足是奉獻而非無休止的索取,可讓你充分調動自身的聰明才智,不講究畢其功於一役,而是追求持之以恆,持續付出以達成人生目標。應當讓大家奉為圭臬,趨之若鶩。
-
5 # 夢溪田園
我覺得題主混淆了“不知足”和“自強不息”兩個概念。
我們常說的“得隴望蜀”、“吃著碗裡的看著盆裡的”、“這山望著那山高”等等,這都是不知足。
二者的不同點在於:
一,詞義褒貶不同。不知足,是貶義詞,自強不息是褒義詞。
二,適用的人群不同。不知足的人往往是貪得無厭的自私而又缺少愛心奉獻人,不懂感恩回報,只是一味索取無度。所以他們不討人喜歡。
自強不息的人針對的是那些出身貧困或有身心殘疾(先天或後天意外造成)的人,或遭遇過重大挫折、經歷坎坷,不服輸的人們。
三,兩種不同境界、不同精神狀態的人。
二者追求的出發點不同:不知足,更多的是物質、名望等貪求,達到一定階段還要再上一臺階,需要的是別人吹捧、讚美,人前虛榮心的滿足。為達目的可以置法律、法規、道德、信譽等等於不顧,只為滿足一己之私,三觀扭曲、沒有度量、格局。
自強不息的人們,不僅僅滿足於物質的改善,在物質基礎上更多的是開始精神追求,他們的動力來自於悲天憫人的家國情懷或者想要突破自身先天缺陷或束縛,證明自己一樣甚至比正常人更有價值和對社會的貢獻!
他們追求自身意志強大、能力不斷提升、體現的價值更高,造福社會更多人和方方面面。以此達到內心平和、滿足感。
體現在精神狀態方面:
自強不息的人有自己的抱負,不會太在意別人的眼光、物質方面的攀比等,為了目標可以捨棄許多安逸、享受和平常人沉迷的種種娛樂。
也許他們落落寡合、不合群、另類,但往往就是他們中,有人不經意間一鳴驚人!有朝一日烏鴉變鳳凰,飛上高枝,讓鄙夷、無視他們的人只能仰望!
四,結果和影響大相徑庭。不知足的人自私、貪婪,沒人喜歡、也不願與其打交道。受到孤立、排斥。損人、損社會只利已。
自強不息的人令人敬佩、贊服、歌頌!
小則改善自身窘境、貧困,或者由曾經倍受蔑視、歧視到處處人皆景仰,歎羨!有的成為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他們一路走來所付出的艱辛、汗水,經歷的挫折、磨難等非常人能受得了、堅持得住的。
他們的執著意念只有一個:證明自己的價值,找回做人的尊嚴!哪怕部分人有出人頭地的想法也是值得欽佩的,因為太多太多人缺乏他們的韌性和剛毅!他們身上散發的強大精神感染力是令人相形見絀的!
自強不息,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屹立於世界的底氣和自信!有著強大的震懾人的氣場!
在這方面身心有殘疾的人尤其令人肅然起敬!
自強不息的人成功後往往能回報社會、無私奉獻。他們以此為榮,覺得人活著,能體現自己的存在價值最光榮、最自豪!
所以這兩種人是不可同日而語、不能相提並論的。
-
6 # 健康養生每日篇
這個問題其實包括兩部分內容,第一是“不知足的人,大家都不喜歡"。第二是“自強不息的人,也是不知足的人,但問者弦外之音是大家喜歡”對此,每個人的“三觀"不同,理解和看法不同,無論何如人民眼睛是雪亮,社會給出答案是正確的。現在談談我的看法。
不知足的人,大家都不喜歡。這裡的不知足指的是那種私心太重,好佔便宜,一切為了自己,以我為中心。有句俗語叫人心不足蛇吞象,慾望過大,以至於忘記了自己到底有多大能耐,這種人,往往花言巧語,無論採取什麼手段,只要能滿足自己目的就可以。這種人往往不考慮別人利益,只考慮自己利益,損人利己最不“養人"的人,最使人討厭的的人,所以,這種不知足的人,大家都不喜歡。
而自強不息的人,雖然也屬不知足者,但這種人不損人不害人,不侵犯他人的利益,而是透過自己努力達到自己的目的,甚至為了達到目的,做一些有利於人民和社會公益的事情。所以,這種人看其來也是不知足的人,但人們是敬佩而喜歡的。
知足者常樂,在個人利益方面常常知足為好。在學識方面與貢獻方面永不知足為最好。
-
7 # 木森丨愛唱的話癆大叔
這是兩個層面的事,不能聯絡到一起。
前者的不知足,通常是形容一個人對別人,對社會的貪婪,是指別人或社會給與了,但還覺得給少了,埋怨別人和社會,所以稱作不知足,這個是索要層面。
這個不知足是貶義。
自強不息通常說的是自身奮進,突破自己,靠自己的努力去追求更高的目標,自立自強,永不停歇,這個是創造層面。
所以後一個不知足是指不懈怠,永遠有更高追求,不滿足於現在的成功,想繼續突破的意思。
兩個不知足不是一個邏輯層面的事。
本身釋義也完全不一樣。
這就好比警察對犯人說:你太壞了!
老婆對老公撒嬌說:你太壞了!
同樣的詞,放到不同環境和語境不一樣。
把不同語境下的詞放到一起對比,屬於詭辯的一種,會混淆邏輯,也屬於斷章取義的範疇,更會造成認知上的誤導!
-
8 # 月姐雜談
這要分在哪方面。以下是一些個人看法哈。
我覺得一個人對於既得的東西,比如物質生活方面,或者外在的、比較功利的事物上,少些慾望,多知足應該才更有幸福感,或者對於盡力了實在得不到的,就知足常樂嘛,同時這種可能會影響到他人利益分配的不知足,當然大家不喜歡;但人的精神追求應該不知足,唯有不知足,才能不斷進取,越活越優秀,這點,不管是對物質富足的追求,還是精神富足的追求,都是積極地推進。
自強不息,是一個人積極向上滿懷希望的精神狀態,為了未來更美好而積極努力地奮鬥,是一個人生命力、活力的體現,一個人越努力越優秀,越能得到大家的喜愛和讚賞,因為這是正能量。反之,如果大家都整天無所事事,不思進取,那生活怎麼提高,社會怎麼進步。您說是嗎?
希望幫到您。
-
9 # shensuning
人的慾望無窮,因此只有以一種知足的心態來調整,剋制慾望,才能快樂。但我們想追問,慾望剋制了其結果必然是快樂嗎?你想吃紅燒肉,但卻又心想,太貴了,算了知足吧,大白菜也不錯,這時你快樂嗎?你的感受其實是不苦!因為白菜就飯也能填飽肚子。
因此,我方認為知足,即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可以使人擺脫痛苦的煩惱,在個別情況也有短暫的樂,但不能使人常樂。“常”即“經常”,當然是要最大可能連續地貫穿於人的一生。而“樂”則是外在環境的認同反饋於人內心而產生的愉悅感受。脫離了外在環境,除了對人本能的滿足,再無所謂“樂”與不“樂”。設想地球上只有一個人,他的樂從何而來呢?而對自我本能的最低滿足難道也是樂嗎?這只是不苦。
根據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理論,愉悅感受從下到上來自七個途徑: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認知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因此,對方辯友所說的很多“樂”其實正是一種不苦的感受,因為它僅僅停留於下面的幾個層次。而歸屬、尊重乃至自我實現,這些高層次的真正快樂都與外在環境對人的反饋和認同有關。
這裡的“不知足”是指:個人對自己為外在環境所做貢獻及所得環境認同的不知足,也是對外在環境本身發展的不知足,我們不知“足”的標準和上限。因此,懷著這樣一種心態的人,他就會秉持積極向上的態度去完善自我,去不斷追求,去為外在環境的更好建構添磚加瓦。不知足的人永遠保持追求的心態,永遠昂首闊步在追求的程序中。歷史已經證明,追求的人生才是充實的人生,也是精彩的人生。這已被每個外在環境所充分肯定,因而反饋於人的內心,不知足且自強不息的人就能持久地獲得這種追求的快樂,並不斷昇華,最終自我實現,感受高峰體驗。即使偶爾有所挫折,因為追求本身被認同,便使人在更高層面上依然對此充滿樂趣,故人們會百折不撓,直面挑戰,最終克服挫折,快樂又有了昇華。又即使困難不可逾越,但這樣一種追求的精神已為環境所認可,甚而所謳歌,我們又為何不快樂呢?這樣,不知足的“樂”難道不是更長久嗎?具備不知足心態的人,不是才能真正達到“常樂”的狀態嗎?
因此,知足能不苦,但不能常樂;不知足有樂,樂中更常樂!
回覆列表
不知足和自強不息不是一個概念。
不知足的人可以用一個字形容,那就是"貪"。他不看自己貢獻多少,只論自己得到多少。要按金錢衡量的話,就好比他為社會貢獻了一百元錢,國家給他五十元報酬,他嫌少;給他漲到一百元,挺知足,時間一長,又嫌少了,夢想漲到一百二十元。索取大於貢獻了。這種人的特點是,無限誇大自己的能力,誇大自己的貢獻,無限制的索取。就像某些人的退休金,本來自己就花不了,還想有更多退休金,給兒孫攢著。
自強不息的人,也可以用一個字形容,那就是"強"。他透過努力為社會做出巨大貢獻,從而獲得一定報酬,或者是不計報酬。他的著眼點在於貢獻,而不是報酬。就像"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八九十歲高齡還在做水稻良種培育,使中國水稻產量成倍增長。國家雖然也對他重獎,但和他的貢獻相比微不足道。
社會永遠需要的是自強不息的人,厭煩的是本事了了不知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