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元飛說科技

    七零、八零後小時候都吃過什麼零食呢?小豆冰棒、柺棍糖、大大泡泡糖還是麥麗素?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的經濟剛剛起步,很多方面都還處於比較落後的狀態,尤其是醫療衛生方面。在那個物資相對匱乏的年代,農村人都把時間花在了幹農活上,根本無暇顧及孩子,基本上都是“散養”的狀態。

    然而孩子的天性得到釋放,自然是草裡打滾泥裡淌,渾身上下髒兮兮,再加上那個年代並沒有普及“飯前便後洗手”的衛生習慣,因此在孩子身上出現了很多寄生蟲,比如:蝨子和蛔蟲。作為其中之一的蛔蟲非常頑固,為了對付這種寄生蟲寶塔糖應運而生了。

    寶塔糖的主要原料——珍貴的蛔蒿種子

    寶塔糖吃起來很甜,因為外形比較像尖塔的形狀因此得名,是淡粉色的,但它並不是零食,而是一種專門用來打蛔蟲的藥。在農村因為衛生條件差,人群感染比較普遍,而且兒童高於成年人。我記得小時候父母經常讓吃這種糖,而且每一個小孩子都非常喜歡,還記得當時一邊喝著涼水一邊吃寶塔糖的景象。

    “但是我吃了很多寶塔糖,卻沒有象別的孩子一樣拉出蟲子,媽媽發愁地說,我肚子裡的蟲子太“結實”,不好打……終於有一天喜從天降,我大便的時候拉出了一條長長的、蠕動著的大蟲子!我興奮極了,顧不上擦屁股和提褲子,我從茅廁的角落找到一把小鏟子,用鏟子小心地剷起那條蟲子,一手抓著褲腰(褲子在膝蓋處沒有提上去),一手舉著鏟子,雙腿倒騰著小碎步,一溜煙地跑到我家廚房門口……”——荊方《我是六零後》

    寶塔糖最初並不是甜的,這個驅蟲藥的主要成分是從菊科植物蛔蒿中提取的。自古就是良藥苦口,開始的片劑對於孩子來說沒有吸引力而且味道也不好,為了讓容易感染的小孩子接受,在原來的基礎上添加了食用糖,並且製作成了淡粉色和淡黃色的寶塔形狀。

    寶塔糖的主要成分是青蒿素,發明人是屠呦呦,開個玩笑主要成分是蛔蒿,是北極圈內的特有的藥用植物,在植物學上又稱“山道年蒿”,中國主要依靠從前蘇聯進口。

    新中國剛剛成立時,中蘇關係非常好,蘇聯也一直以老大哥的身份援助中國。1952年蛔蒿作為前蘇聯的援華專案,讓中國也實現了“蛔蒿自由”,從當時的蘇聯引進了蛔蒿的種子進行試種。但是蘇聯只給了20克,足以見種子的珍貴程度。

    為避免出現狀況,蛔蒿的種子被分成了四份,由公安人員護送到了呼和浩特、大同、西安、濰坊四個試種點。因為生長環境不同,也可能是水土不服,試種的蛔蒿只有濰坊的成功了。為了保證不被破壞,濰坊農場對外稱它為“一號除蟲菊”。

    後來濰坊不但能大量產出蛔蒿,還有了少量出口,再也不怕蛔蟲了,但是好景不長,很快中蘇關係迎來冰山。

    中蘇關係惡化,撤走提取蛔蒿的機器

    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中蘇關係惡化,蘇聯撤走了技術專家,撕毀了與中國合作的經濟合同,撤走了全部機器,這其中也包括提取蛔蒿原料的機器。而當時中國提取蛔蒿原料一直依賴著蘇聯,這一舉動無疑是晴天霹靂。

    隨後中國研發出了提取器,但由於缺乏技術支援,提取速度要慢很多。這就導致了很多藥廠拒絕收購蛔蒿,而此時正是蛔蒿大面積收穫期,庫存積壓的蛔蒿開始爛掉。

    1964年,濰坊農場因水澇導致蛔蒿絕產,幸而一位老同志在深井內儲存了三瓶。後來蛔蒿重新開始大面積種植,中國也在1982年研製出了新型的打蟲藥,終止了蛔蒿的生產。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經濟水平飛速發展,人民的飲食和衛生水平都得到了提高,蛔蟲病逐漸消失,到了1985年寶塔糖和蛔蒿在中國絕跡了,退出了歷史舞臺,以後再沒出現過。

    寶塔糖雖然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了,但是它豐富了七零、八零甚至一部分九零後的童年,而且是甜蜜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坐旋轉木馬發朋友圈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