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ihongjiu99

    回顧二戰前英法的策略被解釋為“禍水東引”,而蘇聯又何嘗不是想“禍水西引”呢?

    其實當時蘇德之間這種交易和合作,始作俑者是1922年蘇聯與德國簽訂的《拉巴洛條約》:蘇聯與德國放棄一戰賠償,恢復外交關係,開展經濟貿易。蘇聯和納粹這段奇葩的”和平共處、友好合作“的十年,史稱:拉巴洛時代。

    作為意識形態死敵的蘇聯應該支援遏制德國的凡爾賽體系才是,可實際的結果卻是它與德國合作第四次將波蘭從地圖上抹去了。這不僅因為波蘭歷史上同俄國的種種宿怨,更主要的原因還是蘇聯對未來戰略思考的結果。

    無論資本主義或納粹主義,在共產主義蘇聯眼裡都是敵人,確立一概消滅的戰略方針顯然是不理性的,這也是斯大林主義區別於列寧主義的主要特點。顯然,斯大林主義更為靈活、也更具生命力。大戰前蘇聯一會兒聯合英法、一會兒又與德國簽約的兩面性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作為蘇聯,主要考量的是最終與自己生死對決的是誰,而在此之前,終極敵人最好與其它敵人相互消耗得奄奄一息才好。

    斯大林尋思:英法哥兒倆好,處處討好希特勒,想把禍水東移淹死蘇聯,那咱們蘇聯為什麼不可以倒過頭來,整它一傢伙呢?不如干脆和德國簽訂一個新條約 ,你若不搞俺,我就不整你,咱們哥倆兒好。

    在核武誕生之前,各國間的條約是最為有效的戰略威懾,是平衡地區力量的有效手段。凡爾賽體系使德國成為四戰之地,體系誕生的波蘭更是一把抵住德國背心的尖刀。在一戰前,德國優秀的歷屆參謀長苦苦思索破解困局的方向僅是如何擊敗法國;一戰後所面對的局面要比之前的複雜得多。拔出波蘭這顆在背芒刺應該是一戰後所有德國政治家的共識。

    正當此時,天上忽然掉下個大餡餅!希特勒夢寐以求的好事居然從天而降,蘇聯這個令他頭疼的老冤家竟然主動讓道,他征服歐洲的計劃少了塊巨大的攔路石。1939年8月14日,德國大使舒倫堡接到希特勒密電,要給莫洛托夫向斯大林傳達元首的誠意:以波蘭為基本籌碼,乃至波羅的海到黑海的廣大地區跟蘇聯“二一添做五” ——雙方平分或平均承擔“責任和任務”,這自然也是斯大林夢寐以求的天大好事。

    於是乎,1939年8月23日正午,兩架“禿鷲”運輸機載著納粹德國代表團到達莫斯科。斯大林、莫洛托夫和裡賓特洛甫透過兩次會談,當晚,雙方正式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又稱莫洛托夫—裡賓特洛甫條約。

    二戰開始的標誌性事件是德軍閃擊波蘭,而一個月前簽署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改變了歷史本來設定好的軌跡,蘇德條約震驚了世界,讓英法措手不及。但是德華人精準地預判了形勢,認為瓜分波蘭及坐視德國針對西線的戰事是符合蘇聯利益的,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波蘭被瓜分後,蘇聯一方面吞併波羅的海國家以建立最終決戰的東方戰線、一方面積極支援德國西線針對英法的戰爭,就當時格局而言,這種態勢最符合蘇聯的國家利益。

    二戰初期,德華人掌握了戰爭的節奏。直到突襲蘇聯之前,施裡芬、小毛奇終其一生謀劃的避免兩線作戰,希特勒做到了。而且施裡芬“加強右翼、加強右翼”看似唯一的戰略希特勒也並未採用。可以說,納粹德國無論對形勢的判斷還是戰爭的預估都要比前人做得漂亮。如果不是戰爭過程中那些不可預見性導致了災難性的結局,納粹德國可能會超出人們的想象,走得更遠。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為希特勒敞開世界大戰的大門,讓德國戰車轟轟隆隆碾壓了歐洲大陸,把世界投入了血與火的大戰深淵。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有人說第二世界大戰的誘發根源其實是蘇聯,並非沒有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用幾十輛坦克和幾十架戰鬥機和鐳射武器去攻打墨西哥毒販,能不能將墨西哥毒販全部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