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磚家

    中國古代迷信盛行,認為人死後會在陰間過著類似於陽間的生活,所以在喪葬方面講究“事死如事生”,帝王更是如此。在這種思維的支配下,帝王們去世後,其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築和陪葬品,均仿照生前的規格。比如,秦始皇陵的地下寢宮中,便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見《史記·卷六》),並埋有用金銀珍寶雕刻的鳥獸、樹木,可謂極盡奢華。

    然而,也正是因為帝王陵墓中埋有無數奇珍異寶,令盜墓賊趨之若鶩,再加上巨大的人工封土很容易成為辨識地宮方位的標誌,所以針對帝王陵墓的盜掘活動很容易得手,雖然歷朝歷代均有禁令,但依然難以阻止盜掘陵墓的現象。比如,董卓曾指揮士兵遍掘漢朝諸帝的陵墓,由此獲得大量的金銀珠寶,而民間的盜掘活動,收穫也是頗為豐厚。

    正是鑑於前朝帝王陵墓被盜掘的事實,所以漢文帝難免會擔心自己的陵墓-霸陵(位於西安市東郊白鹿原的東北角)的結局。經過深思熟慮後,漢文帝最終決定“因山為陵,不復起墳”,也即依山鑿挖墓室,使得地宮無封土可尋。如此一來,雖然工程量浩大,但卻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陵墓被盜掘。由此,霸陵也成為史上第一座“因山為陵”的陵墓,併為後世帝王所效仿,一直沿用到唐朝。

    漢文帝對霸陵的創意很滿意,曾自信滿滿的說道:“用北山的石頭做棺槨,用切碎的苧麻、絲絮堵住縫隙,再用漆粘塗在上面,難道還能有人開啟嗎?”群臣聽後紛紛稱是,唯有中郎將張釋之說道:“如果陵墓中有能引起人們貪慾的東西,即使封鑄南山做棺槨,也會有縫隙;如果裡面沒有引發人們貪慾的東西,即使沒有石槨,也不必憂慮。”漢文帝聽後大驚,但很快便覺得張釋之所言極是。

    (漢文帝)顧謂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為槨,用紵絮斫陳,蕠漆其間,豈可動哉!”左右皆曰:“善。”釋之前進曰:“使其中有可欲者,雖錮南山猶有郄;使其中無可欲者,雖無石槨,又何戚焉!”見《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後元七年(前157年),漢文帝駕崩於未央宮,終年47歲,太子劉啟即位,是為漢景帝。漢文帝臨終前頒佈遺詔,要求自己死後不許把金銀珠寶埋入地宮,陪葬器皿一律使用瓦器,並且不立墳,地宮內部不進行豪華裝飾(“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史記·卷十》),盡一切可能做到薄葬,既為國家節省費用,又可以避免被盜掘。

    事實證明,漢文帝臨終前做出的決定,果然非常明智。更始三年(25年)夏,由樊崇率領的數十萬赤眉軍攻破長安,弒殺更始帝劉玄,並擁立宗室劉盆子為帝。在此後大半年的時間裡,赤眉軍在關中肆意劫掠,並盜掘帝陵及達官顯貴的墳墓,包括長陵(漢高祖)、茂陵(漢武帝)在內,幾乎所有的帝陵均被盜掘一空,令海內不禁為之震動。

    等到光武帝劉秀收復關中、重修諸帝陵墓時,發現只有漢文帝的霸陵、漢宣帝的茂陵,因為墓中沒有多少值錢的玩意兒而倖免於難(“赤眉遂燒長安宮室市裡,害更始。民飢餓相食,死者數十萬,長安為虛,城中無人行。宗廟園陵皆發掘,唯霸陵、杜陵完。”見《漢書·卷九十九下·王莽傳》)。由此可見,漢文帝臨終前做出的薄葬決定,使得他免於死後受辱,可算是有先見之明。

  • 2 # 小太拾

    杜陵和霸陵因為崇尚薄葬,傳說因山為陵,所以未被赤眉軍盜掘。

    但是到了西晉末年被流民盜掘了。

    現在已經被考古發掘的“西村大墓”即有可能是漢文帝霸陵,因為“西村大墓”與當時記載霸陵地理位置相差無幾,而且墓室規格是高於所有已發掘的漢代諸侯王墓的,只是沒有找到確切的文字證明而已,因為裡面連黃腸題湊都被人用火燒光了。

  • 3 # 我是周天子

    漢武帝的茂陵應該也沒有被盜,至於所說漢文帝霸陵,漢文帝一生勤儉愛民,崇尚薄葬,都沒有確切的訊息說明已經被找到。

  • 4 # 史無止境

    漢文帝劉恆絕對是歷史上最節儉的皇帝,沒有之一。他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個兒子,西漢王朝第3任(或第5任)皇帝。開創了“文景之治”的“文”帝,說的就是他(“景”是他的兒子劉啟)。

    漢文帝節儉到什麼程度呢?

    《史記·孝文字紀》記載,“上常衣綈衣”。

    “綈”就是質地很粗的厚帶,也就是說,漢文帝常穿的衣服都是粗布袍子。

    有個誇張的說法,說他龍袍上破了個洞,叫皇后補一補就接著穿。

    漢文帝甚至還穿草鞋上殿辦公(北宋吳垧《五總志》”履不藉以視朝”)。

    自己身先士卒了,後宮也不能例外:

    夫人們的衣服下襬不能拖到地上,以節約布料。

    要知道當時貴夫人們長衣拖地是很時髦的,漢文帝這一要求在當時可謂是逆時尚潮流而行。

    漢文帝的節儉跟他的家庭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生母薄姬不受寵,劉恆從小就不被劉邦重視,8歲就被踢到荒涼的山西北部當代王。

    還好薄姬也跟著一起去了,他至少還有母親的溫暖和教導。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劉恆,養成了節儉、謙和的性格。

    陰差陽錯當了皇帝之後,有一次他想在自己的宮殿造一個又大又漂亮的露臺。

    這很能理解,就像我們掙了點小錢錢也想把自己房間捯飭捯飭。

    漢文帝招了工匠,一問,要花費“百金”。

    他計算了下,大概相當於十戶中等人家的財產。

    漢文帝心想,“這也太貴了”,先帝們留下來的宮室也還能湊合住,還修什麼臺子。

    他放棄了這個修露臺讓自己高興的專案。

    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地節省下來,漢文帝在位23年,沒有增加過宮殿、園林,也沒有增添車輛儀仗和玩耍之物。

    他把省下來的錢,用在了百姓身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

    漢文帝要求輕蹈薄賦,與民休息,甚至 12 年免收全國田賦。

    他還下令由國家供養8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發放米肉。

    快要走完他節儉愛民的一生之際,他給自己定下了“薄葬”的要求。

    “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霸陵山川因其故,勿有所改”。

    “不治墳”,就是不起高大的封土堆。(後來發現它用的是“石圍界”,一定程度上節省了勞動力。)

    與後世普遍認識的“皇帝陵墓基本都具有高大封土”或“鑿山為陵”很不一樣。

    這就是為什麼長久以來,具有高聳山頭的鳳凰嘴會被認為是霸陵,而處於平地之上的“江村大墓”卻沒有被懷疑的原因。

    那為什麼這次考古學家們能認定,“江村大墓”就是霸陵呢?

    一大依據就是,江村大墓跟它東北800米的竇皇后陵墓產生了關聯。

    竇皇后,是漢文帝唯一的皇后

    看過《美人心計》的絕大多數觀眾,都為漢文帝劉恆和皇后竇漪房的絕美愛情上頭。

    “漪房,從此刻起,我把我的心都交給你了”;“我劉恆以天地名義發誓,一生一世,只愛竇漪房一個人,如違此誓,天地不容”;“我竇漪房也對天發誓,此生只為代王所有,一生一世,不離不棄”;“朕答應過皇后,此生永不相問”。

    這些臺詞儘管有些許瑪麗蘇和肉麻,但確實體現了帝后的情深,這在歷史上是有記載的。(不過竇皇后的名諱並未見諸《史記》《漢書》,漪房是唐代才有的說法。)

    竇姬是宮女出身,卻逆襲成為皇后,堪稱中國古代版灰姑娘。

    劉邦死後,呂后稱制,把劉邦沒有寵幸過的宮女分賜給諸王。

    竇姬本來家住河北,她悄悄給負責此事的宦官一些銀兩,想到離家近一些的趙國(邯鄲)去。

    萬萬沒想到,宦官收了禮,卻忘了幫忙的事。

    竇姬陰差陽錯被賜給了代王劉恆。

    具體他倆怎麼相親相愛的過程,史書沒有交代。

    總之,竇姬做了代王的嬪妃,而且深得寵愛,並且陸續生下了劉嫖(館陶長公主)、劉啟(漢景帝)、劉武(梁孝王)。

    神奇的是,在代王被迎為皇帝后,原先病死的代王妃所生的四個兒子也陸續死了。

    劉啟居長,因此被封為太子。

    母以子貴,竇妃也就順理成章被封為皇后。

    跟《美人心計》竇漪房和劉恆一直相愛不同,漢文帝后期另有寵愛的慎夫人,有時甚至可以和竇皇后平起平坐。

    竇皇后之後還生病一場,導致雙目失明。

    但她挺高壽的,地位也一直很穩固,一路升為皇太后(景帝)、太皇太后(武帝)。

    在《美人心計》劇末,竇漪房薨,與漢文帝劉恆合葬霸陵。

    事實上,他倆不算嚴格地“合葬”,應該說是“同塋異穴”。

    考古學家們沿著偶然發現的夯土遺蹟,發現了一圈圍牆。

    圍牆把江村大墓和竇皇后陵圍在一起,二者實際處於一個大陵園之中。

    這種佈局,跟已知的長陵(漢高祖劉邦)、安陵(漢惠帝劉盈)、陽陵(漢景帝劉啟)一模一樣。

    漢代皇帝皇后“合葬”的同塋異穴,說的就是同一個大陵園,不同的墓穴(墳頭)。

    有了(陵園)圍牆這個關鍵證據,江村大墓是漢文帝陵的可能性就非常高了。

    另外還有一個輔助線索是,

    江村大墓西南約2000米處,是薄太后南陵。

    薄太后,就是我們前頭所說的漢文帝生母,薄姬。

    薄姬一生,可以說是坎坷的,但也是幸運的。

    她是沒有當過皇后的太后,是“喪偶式育兒”的典範。

    喪偶式育兒,現在聽起來挺慘,但當時在劉邦的後宮卻是保護符。

    薄姬原本是魏國魏豹的妃子,有相面的人說薄姬未來會生下天子。

    魏豹以為自己能當皇帝,就反了。

    結果魏豹被劉邦一頓收拾,戰死,薄姬被劉邦帶回後宮。

    有呂后這一兇殘大殺器在,薄姬本來應該擔驚受怕的。

    但她沒有,因為她好像被劉邦忘了,根本談不上寵愛。

    還是有一次兩個小姐妹談起薄姬時被劉邦聽到,劉邦才突然對薄姬產生了憐憫,“召而幸之”。

    就那麼一次,生下了劉恆。

    之後她好像又被大家忘了。

    低調、平靜,這不得不說是薄姬的生存智慧。

    從不指著劉邦給啥關愛,薄姬因此為自己和兒子爭取了一線生機。

    在呂后和戚夫人鬥得如火如荼的時候,她毫無存在感。

    呂后不僅沒有把她視為潛在的對手,甚至可能還對她有點同情。

    後來,薄姬順利地跟著年幼的兒子代王出了宮,避開了劉邦後宮的腥風血雨。

    薄太后把代王教導得仁孝寬厚,在後來皇位候選人不多的情況下,代王就成了大臣們眼中當皇帝的最佳人選。

    代王劉恆成了漢文帝,薄姬就成了薄太后,母子倆從此再也不用戰戰兢兢了。

    在考慮薄太后死後葬地之時,因為呂后和劉邦已經合葬長陵,漢文帝為自己的母親另起了陵墓。

    選址就在自己霸陵的南邊,因此稱為“南陵”。

    所以薄太后南陵在江村大墓西南2000米處這一條輔助線索,也有力地佐證了“江村大墓”即為漢文帝霸陵。

    就在昨天,薄太后在南陵陪葬坑出土了精美的金器。

    而漢文帝霸陵的陪葬坑只出土了比較多的陶俑、陶器等,完全比不上母親薄太后南陵的規格。

    雖然霸陵遵循的是帝陵建制,在陪葬品方面,確實像網友所說“漢文帝被母后搶了風頭”。

    漢文帝霸陵被發現,引發了人們的高度關注。

    第一,為什麼漢文帝這麼重要?

    漢文帝劉恆是被低估的帝王。

    他夾在開基創業的漢高祖劉邦和文治武功的漢武帝劉徹之間,乍一看都不如二者耀眼。

    但是,後世史家對他的評價卻超高。

    司馬光稱漢文帝在位時“海內安寧,家給人足”,甚至認為“後世鮮能及之”。

    明代學者謝肇淛認為:“三代以下之主,漢文帝為最;光武、唐太宗次之;宋仁宗雖恭儉,而治亂相半,不足道也。”

    清代學者湯諧也說,“孝文為三代以後第一賢君”。

    這或許是因為他接住了秦末漢初動亂留下的爛攤子,把穩了中國王朝2000年的走向。

    也或許因為他開創了“文景之治”,去除肉刑和重賦,給了百姓休養生息的安寧環境。

    更或許他節儉、謙讓、仁愛的性格特質,給我們的感覺更接近一個普通人。

    不管是做事,還是為人,都容易引起我們的共鳴。

    第二,漢文帝霸陵位置的確認為什麼這麼重要?

    有時候作為老百姓,好像覺得一些考古發現、確不確認的跟自己關係不大。

    但必須要說的是,考古發現跟我們息息相關。

    首先,霸陵位置的確認是對歷史錯誤的一個修正,讓我們對歷史的認知進一步完善。

    其次,霸陵位置的確認也是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可以儘可能減少盜墓賊的光顧。

    對被盜了的歷史遺蹟,如果不進行考古發掘和保護,裡面的文物很容易就被氧化,歷史資訊也就會被錯過。

    而我們在意歷史,是因為有歷史,我們才有文化底蘊和文化自信。

    正像周總理所說,“歷史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就像記憶對於個人一樣。一個人喪失了記憶就會成為白痴,一個民族如果忘記了歷史,就會成為一個愚昧的民族。而一個愚昧的民族是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的。”

    最後,作為一個有為的治世之君,漢文帝被誤認了千年的陵墓得以迴歸正位,是我們後世者應給他的體面和尊重。

    等這一切熱度散去,考古學家們會繼續安安靜靜地做好研究和保護,為我們帶來更多關於漢文帝、漢朝的歷史資料。

    而漢文帝,和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也會繼續安安靜靜地長眠在白鹿原大地上。

    願他們不再被打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中所有金屬與強氧化性酸反應化學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