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藍風24

    桑菊飲

    【方名】 桑菊飲

    【出處】 《傷寒論》

    【分類】 解表劑-辛涼解表

    【組成】 桑葉(7.5克) 菊花(3克) 杏仁(6克) 連翹(5克) 薄荷(2.5克) 桔梗(6克) 甘草(2.5克) 葛根(6克)

    【方訣】

    【功用】 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主治】 風溫初起。但咳,身熱不甚,口微咳。

    【用法】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禁忌】 斟酌。

    【方解】 風溫襲肺,肺失清肅,所以氣逆而咳。受邪輕淺,所以身熱不甚,口微渴。因此,治當辛以散風,涼以清肺為法。本方用桑葉清透肺絡之熱,菊花清散上焦風熱,並作君藥。臣以辛涼之薄荷,助桑、菊散上焦風熱,桔梗、杏仁,一升一降,解肌肅肺以止咳。連翹清透膈上之熱,葦根清熱生津止渴,用作佐藥。甘草調和諸藥,是作使藥之用。諸藥配合,有疏風清熱,宣肺止咳之功。但藥輕力薄,若邪盛病重者,可仿原方加減法選藥。

    【化裁】 如“二、三日不解,氣粗似喘,”是兼氣分有熱,可“加石膏、知母”,若“肺中熱甚”咳嗽較頻,可“加黃芩”清肺止咳。口渴者“加花粉”清熱生津。此外,若肺熱咳甚傷絡,咳痰夾血者,可加茅根、藕節、丹皮之類,涼血止血;若有痰黃稠,不易咯出者,可加瓜蔞皮、浙貝母之類,清化熱痰。至於原書還有“入營”、“在血分”之加減法,相去已遠,且另有治法,可置之不議。

    【附方】

    【附註】 一般治輕微咳嗽

    銀翹散

    【方名】 銀翹散

    【出處】 《溫病條辨》

    【分類】 解表劑-辛涼解表

    【組成】 連翹(9克) 銀花(9克) 苦桔梗(6克) 薄荷(6克) 竹葉(4克) 生甘草(5克) 荊芥穗(5克) 淡豆豉(5克) 牛蒡子(9克) 蘆根(9克)

    【方訣】

    【功用】 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主治】 溫病初起。發熱無汗,或有汗不暢,微惡風寒,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用法】 按原方配伍比例酌情增減,該作湯劑,水煎服。亦可制丸劑或散劑服用。“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此說實為解表劑煎煮火候的通則。

    【禁忌】 斟酌。

    【方解】 溫者,火之氣也,自口鼻而入,內通於肺,所以說“溫邪上受,首先犯肺。”肺與皮毛相合,所以溫病初起,多見發熱,頭痛,微惡風寒,汗出不暢或無汗。肺受溫熱之邪,上燻口咽,故口渴、咽痛。肺失清肅,故咳嗽。治當辛涼解表,透邪洩肺,使熱清毒解。吳氏宗《素問·至真要大論》:“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之訓,綜合前人治溫之意,用銀花、連翹為君藥,既有辛涼透邪清熱之效,又有芳香闢穢解毒之功。臣藥有二,一是辛溫的荊芥穗、豆豉,助君藥開皮毛而逐邪,桔梗宣肺利咽,甘草清熱解毒,竹葉清上焦熱,蘆根清熱生津,皆是佐使藥。

    本方特點有二:一是芳香闢穢,清熱解毒;一是辛涼中配以小量辛溫之品,且又溫而不燥,既利於透邪,又不背辛涼之旨。方中豆豉因製法不同而有辛溫辛涼之異,但吳氏於本方後有“衄者,去芥穗、豆豉”之明文。在銀翹散去豆豉加細生地、丹皮、大青葉,倍元參湯的方論中又明確指出:“去豆豉,畏其溫也。”(《溫病條辨·上焦篇》第十六條)所以本方的豆豉還應作辛溫為是。

    【化裁】 “渴者,加花粉(清熱生津);項腫咽痛者,加馬勃、玄參(清熱解毒);衄者,去荊芥、豆豉(因其辛溫發散而動血),加白茅根9克,側柏炭9克,梔子炭9克,清熱涼血以止衄;咳者,加杏仁,利肺氣。二三日病猶在肺,熱漸入裡,加細生地,麥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黃芩、梔子之苦寒,與麥、地之甘寒,合化陰氣而治熱淫所勝。”此皆銀翹散證常見諸兼證之治法,體會其精神即可,不必拘執於一證一藥。

    【附方】 銀翹湯

    【附註】 銀翹散為“辛涼平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麻煩給《死亡詩社》的故事內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