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
2 # 澹奕
恰恰相反,北愛爾蘭如今的160萬人口中,有60%以上都是英國移民的後代,而並非愛爾蘭人,愛爾蘭後代僅僅佔據40%。英國後代信奉新教,而愛爾蘭人信奉天主教,兩個族群互相都是老死不相往來。土著的愛爾蘭人既不是主體,也不是主導群體。
愛爾蘭人本來屬於凱爾特人的分支,與蘇格蘭人的血統更加親近,而英格蘭人屬於盎格魯撒克遜人。12世紀,愛爾蘭島成為了英國的第一塊殖民地。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元氣大傷,被迫同意了愛爾蘭的自治。出現了北愛爾蘭與南愛爾蘭,1937年愛爾蘭獨立的時候,北愛爾蘭仍舊留在了英國。
幾個世紀的移民,使得英格蘭與蘇格蘭移民後裔成為了北愛爾蘭的主體,而信奉新教的新移民,佔據了北愛爾蘭的權力主體。所以當初愛爾蘭獨立的時候,北愛爾蘭自然不願脫離英國加入愛爾蘭。最終,北愛爾蘭問題至今都讓英國非常頭疼。
-
3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宗教、民族仇恨、歷史情感,都是北愛沒有成為愛爾蘭領土的原因之一。
宗教信仰:一個陣營內部的分歧愛爾蘭首次見之於歷史,是羅馬帝國崩潰前後。在日耳曼人侵襲的浪潮中,愛爾蘭作為歐洲大陸西北部的一處世外桃源,接納了大批來自歐洲大陸,特別是高盧和不列顛的學者,使這裡成為古典文化的重要承繼中心,獲得了“學者與聖徒之島”的美譽。然而,愛爾蘭並沒有有效地利用這些智力資源,努力讓自己成為歐洲西北部的文化中心,而是在封建割據的混戰中日漸沉淪。從北到南,愛爾蘭不大的土地上分佈了十多個各自為政的封建主勢力。
從公元476年世紀到公元1171年,除了來自北歐的金髮海盜和黑髮海盜惦記這個貧瘠的海島,成群結隊地佔領並建設了現在的都柏林附近的區域,作為進一步向內陸掠奪的據點外,世人都已忘記了愛爾蘭的存在。在反抗海盜的過程中,英華人和法國都形成了民族共同體,而分裂的愛爾蘭人卻沒有。這樣分裂的政治局勢,讓一海之隔的英格蘭嗅到了機會。
第一批來到愛爾蘭英華人佔據了現在都柏林附近的一塊區域,並且聲稱對整個愛爾蘭擁有宗主權。但是,由於愛爾蘭的分裂太過徹底,英國侵略軍一直都沒有完全擊敗這些封建勢力。英國統治的地區,一直侷限在都柏林地區。直到1603年,英格蘭才最終透過各種限制愛爾蘭當地封建貴族的特權的努力,經過了9年戰爭,以軍事相威脅,才徹底征服了愛爾蘭。
恰在這個時候,英國進行了從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英王亨利八世的老婆沒有生兒子,亨利八世要離婚,可是教皇不同意。亨利八世很是憤怒,就以基督新教對教義可以有自己的理解為由成立了聖公會,宣佈脫離羅馬教廷,將英格蘭教會變成了英國的國教。
這樣,原本信仰天主教的愛爾蘭,被來自英格蘭的國王強制命令改信新教。愛爾蘭人是角度叫“原教旨主義”信奉者,對來自英王的命令拒不執行,由此爆發了起義。
愛爾蘭沒有在宗教的問題上讓步,依然堅守天主教為正宗。英王派遣了軍隊來鎮壓,來自天主教同盟的西班牙和法國也派兵前來協助愛爾蘭。雖然英軍最終擊敗了天主教聯軍,但此次戰爭引發的大規模的反抗浪潮也讓英華人最終放棄了讓愛爾蘭改信新教的做法。
再到後來,又由於英國國內的宗教迫害,很多清教徒也被去驅趕到愛爾蘭。清教徒對天主教的排斥,更甚於新教,使得愛爾蘭的局勢更加複雜。直到1869年,這個問題才在起義的烽火中得到最終裁決。
民族矛盾:為富不仁的英國侵略者愛爾蘭人與英華人的戰爭一旦開始,就沒有了終止,英華人派遣到當地的官員,橫徵暴斂,貪汙腐敗,在愛爾蘭擁有大量土地,向愛爾蘭人收取地租,成為所不在鄉地主。大多數愛爾蘭人則淪落為窮苦的僱農,到十八世紀初,愛爾蘭人自己擁有的土地只佔愛爾全部土地的5%。 愛爾蘭人全部成為了佃戶,生活悽苦不堪。
愛爾蘭土地貧瘠,出產不多,能吃飽飯的日子很有限。西班牙人從南美洲帶來了一顆馬鈴薯,在法華人偶爾的改良中,從豬食變成了餐桌上的主食,愛爾蘭的土地好像特別適合土豆的生長,愛爾蘭人獲得了大豐收,人口增長迅速。
可是最為嚴重的一次災荒,毫無預兆的來了。馬鈴薯好像發生了瘟疫,塊莖都爛在了田地裡。愛爾蘭農民驚慌莫名,趕忙進行下一輪播種,然而情況依然沒有好轉。馬鈴薯的收成降低到往年的三分之一。愛爾蘭全國性的災荒發生在1844年到1845年,有上百萬人餓死,另外有一百萬人移民美國。
英華人在這場災荒中反應遲鈍,救災不利,甚至有意逃避國家賑災義務。當奧斯曼帝國的蘇丹表示要捐贈1萬英鎊給災民時,英國女王說不需要這麼多,只要1000英鎊就可以了,因為英國女王之捐了2000英鎊。
英華人希望這次災荒能夠打擊桀驁不馴的愛爾蘭人對天主教信仰的虔誠,同時以大英帝國的傲慢,對作為殖民地的愛爾蘭人的苦難聽之任之。
這在遷徙到美國和倖存在當地的愛爾蘭人心中,除了宗教和經濟壓迫,又增加了一道為富不仁、見死不救的原罪,使得愛爾蘭人對繼續留在英國的意願更加降低。愛爾蘭人的反抗烈火,再次熊熊燃燒起來了。
1869年,經過愛爾蘭人持續不斷的鬥爭,議會廢除了新教在愛爾蘭的國教地位。至此,愛爾蘭人的天主教信仰得到真正的尊重,愛爾蘭民族,也經過了1000多年的折騰,終於以天主教為精神邊界成型了。
兄弟鬩牆:北愛問題進入到20世紀以後,愛爾蘭的反抗鬥爭更加激烈,成為一戰前後世界反殖民主義、爭取民族解放運動的組成部分。
到1912年,愛爾蘭自由黨政府提交了一個關於整個愛爾蘭島自治的法案。1913年,該自治法案在下院獲得透過,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打斷了愛爾蘭自治的程序。
1918年的大選中,在愛爾蘭,主張愛爾蘭獨立的新芬黨贏得73%的選票;然而在阿爾斯特9郡中新教徒佔優勢的6郡,新芬黨都輸掉選舉。
1919年,英國政府將天主教徒居多的南部愛爾蘭和新教徒居多的北愛爾蘭地區分割開來,分別在都柏林和貝爾法斯特成立兩個自治政府和兩個議會。這種分裂愛爾蘭的行徑遭到愛爾蘭人的堅決反對,他們與隨後派駐愛爾蘭的英國軍隊進行了長達兩年的英愛戰爭。
1921年12月,由於民眾的反英情緒愈發高漲和為了維護地區穩定需要持續投入的人力,最終,英國與愛爾蘭簽訂了具有歷史性意義的《英愛條約》。根據條約,愛爾蘭成為完全自治的自由邦,同澳洲、加拿大等享有同樣的英帝國成員地位。
大多數北愛爾蘭人(聯合拍)希望留在英國,但一個舉足輕重的少數派(民族派)希望加入愛爾蘭共和國。這些人組成了天主教的愛爾蘭自由軍,繼續與英國駐屯軍作戰,暴力衝突不斷。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8年,愛爾蘭通過了廢除君主制法案,成為共和國,正式脫離了英帝國,獲得完全的獨立。英國政府在二戰後虛弱無比,又因為《大西洋憲章》對戰後民族自決的約定,英國再也無力阻止愛爾蘭的獨立,在留下了北愛6郡,方便以後摻沙子後,也默認了事實。可直到如今,北愛問題也沒有完全得到解決。
英國用了300年時間教化了印度;可是用了1000多年時間,卻始終馴服不了愛爾蘭。
-
4 # DDG的老船塢
我不明白誰告訴題主北愛爾蘭是天主教愛爾蘭裔佔據多數的,從公元12世紀不列顛開始入侵愛爾蘭起,北愛爾蘭就是不列顛人入侵的大本營,在英國佔領愛爾蘭的時代,北愛六郡更是不列顛移民最主要的落腳點,到愛爾蘭脫離英國獨立時,北愛六郡主體民族已經不是信奉天主教的愛爾蘭裔,而是信奉新教的不列顛移民後代,北愛六郡不列顛裔(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裔)人口已經大大超過愛爾蘭裔,愛爾蘭獨立時,北愛人口中,以愛爾蘭裔天主教徒為主的共和派(獨立派)只有大約1/3,而以不列顛裔新教徒為主的聯合派(保皇派)佔將近2/3,這也是為何愛爾蘭獨立時,北愛六郡堅決要求留在英國的原因,同樣,愛爾蘭裔天主教人口人數不夠多到足以讓北愛六郡與愛爾蘭南部一起獨立,但是又多到足夠給聯合派和英國政府找麻煩,而共和派,聯合派和英國政府的訴求差距又非常之大,這也是北愛長期動盪的根本原因。
-
5 # 肇英
以愛爾蘭獨立戰爭結束後的情況來看——
《英愛條約》於1921年12月6日簽訂。其中北愛爾蘭六郡歸屬英國(聯合王國),單獨實施地方自治。這是南愛爾蘭二十六郡得以成立“愛爾蘭自由邦”【1】的主要條件。但這並不意味著愛爾蘭的共和派領袖們真心接受這個條件。
注1:現在的愛爾蘭共和國的前身,當時擁有與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南非聯邦等英國(聯合王國)自治領同等的地位。
在丘吉爾的安排下,時任愛爾蘭自由邦臨時政府主席的邁克爾·約翰·柯林斯,同時任北愛爾蘭首相的詹姆斯·克雷格進行了幾次會面。他們於1922年3月30日釋出了一個“宣佈和平”的共同宣言,但就連他們兩個人自己都沒把這宣言當回事兒。
柯林斯在接下去的4-6月裡,發動了一連串針對北愛地區的遊擊攻勢,卻大體以失敗告終。而克雷格則加緊派遣部隊到民族主義、共和主義明顯抬頭的阿馬、倫敦德里、蒂龍、弗馬納四郡去進行鎮壓。因為這四個郡在當時有加入愛爾蘭自由邦的傾向,而倘使失去這四個郡,只剩下唐、安特里姆兩郡的北愛是難以繼續維持存在的。
愛爾蘭島當時的四省三十二郡。其中厄爾斯特省(Ulster)的卡文(Cavan)、當尼戈爾(Donegal)、莫納亨(Monaghan)三郡歸愛爾蘭自由邦,唐(Down)、安特里姆(Antrim)、阿馬(Armagh)、倫敦德里(Londonderry)、蒂龍(Tyrone)、弗馬納(Fermanagh)六郡歸北愛爾蘭
待到該年8月柯林斯死去後,自由邦的領導人們便悄悄停止了對北愛的遊擊攻勢。而在北愛的愛爾蘭共和軍戰士們,則因為鎮壓力度的不斷加大,一時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以及部分部隊趕回南方參加內戰等原因,就此一蹶不振了一段時間。
由是,阿馬、倫敦德里、蒂龍、弗馬納四郡,自1918年開始萌發的,愈來愈熱烈的民族主義、共和主義勢頭就此被壓制住了。當根據條約所組建的“劃定邊界委員會”,最終劃出一個完整的北愛六郡之時,自由邦已經無能為力,只好勉強收下作為交換的安慰獎,即“英國政府不要求自由邦償還所欠債務”【2】。
注2:當然了,按照愛爾蘭政界中埃蒙·德·瓦萊拉一派人的想法,這些錢他們從來就沒準備還過。
-
6 # 折緣
題主誰告訴你北愛爾蘭人口成分中佔據絕大多數的是愛爾蘭人,從17世紀開始,北愛爾蘭早就成為了英格蘭人和蘇格蘭人的大本營了。
讓華人去理解愛爾蘭之於英國,大概可以從中國臺灣之於大陸的離合入手。這個島上的一部分人認為自己是個獨立國家,而另一部分人認為自己的身份不僅屬於這個島,還屬於對岸的那片土地,英國和愛爾蘭,大概是世界上距離最遠的鄰居,淵源和仇恨相互交織。
愛爾蘭本來和英格蘭都是兩個獨立王國。公元12世紀,英格蘭的撒克遜–––諾曼人出於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利益開始入侵愛爾蘭,但英國英國的軍事佔領並沒有使愛爾蘭屈服,他們完好地保留了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傳統,特別是16世紀天主教分裂出新教後,愛爾蘭人是虔誠的天主教徒,而英國移民後裔則改信新教,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兩個民族極為仇視,互相把對付視為異教徒。
17世紀時,英國加緊向愛爾蘭移民,大批英格蘭與蘇格蘭移居愛爾蘭北部。這些英殖民者掠奪愛爾蘭人的土地,並在經濟上享有特權,而愛爾蘭人因殖民剝削和壓迫失去了土地。
與此同時,16世紀英格蘭進行宗教革命,又加劇了愛爾蘭當地居民和改奉新教移民之間的宗教對立。1801年英國一合併條例的形式吞併了愛爾蘭,組成了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
自從英國入侵愛爾蘭以來,愛爾蘭人反抗英國統治,要求民族獨立的鬥爭從未停止過。19世紀,愛爾蘭人要求地方自治的呼聲日益強烈,他們一方面為政治目標奮鬥,一方面又提出了維護和發展愛爾蘭語言、民族文化教育以及傳統風俗的要求。
然而居住在北方的英格蘭人和蘇格蘭人後裔的新教徒擔心愛爾蘭自治如果實現,他們將成為地方政府統治下的少數,因此主張自治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間的敵對情緒日益加深。
20世紀初,兩個民族之間的對抗已經發展到一觸即發的地步,雙方的對立在社會各個層面更加激烈地表現出來。1912年,當時的英國首相赫伯特•阿斯奎斯向議會提出准許愛爾蘭自治的議案,為此遭到北愛爾蘭的新教徒強烈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暫時終止了愛爾蘭自治的實現,但英國的對外戰爭並未解決愛爾蘭問題。
1916年終於爆發了都柏林的復活節起義,但是遭到英國軍隊的武裝鎮壓,起義最終失敗。1921年,英國在內外各種因素的推動下,決定在愛爾蘭實行分治,南部以天主教為主的26郡組成愛爾蘭自由邦。後來到了1949年,愛爾蘭自由邦脫離英聯邦,正式獨立,成立了愛爾蘭共和國。而北部以信仰新教的英格蘭人和蘇格蘭人後裔佔絕大多數的6個郡仍留在英國內,作為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個組成部分。
然而北愛爾蘭也存在問題,畢竟6郡並非全是英格蘭和蘇格蘭後裔,北愛內部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間的衝突一直存在至今。
回覆列表
關於領土問題,幾乎世界上每一個國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就連曾經的日不落大英帝國,和隔海相望的愛爾蘭之間,也有著領土紛爭。
英國的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它的主要領土包括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的一部分,國土面積24.2萬平方公里,人口6000多萬。
或許我們會奇怪,為什麼四面環海的愛爾蘭島,其東北方向的北愛爾蘭,沒有成為愛爾蘭的領土,反而是英國的一部分呢?
(英國國王亨利八世)
一、愛爾蘭島的殖民史。愛爾蘭島雖然是個島嶼,但是它的人類文明歷史卻非常悠久。大約在公元前7000年,就有大不列顛島上的居民,划著木筏冒險渡海來到這裡定居。
到了公元前6世紀時,歐洲中部地區的凱爾特人,也漂洋過海登上小島,透過戰爭,將愛爾蘭島劃分為五個小王國。所以,凱爾特人被認定為愛爾蘭人的祖先。
後來,愛爾蘭島先後遭到丹麥人、挪威人和英華人的入侵和殖民統治,不過統治時間最久,真正把愛爾蘭各個小王國整合在一塊,形成國家地域概念的,還是它的鄰居,大不列顛島上的英華人。
英華人早在1169年就佔領了愛爾蘭,開始在愛爾蘭的文化和政治中佔據支配地位。但直到1609年,才完全佔領愛爾蘭。
1541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為了加強管理,從英國本土向愛爾蘭大量移民。這些移民既有英格蘭人,也有蘇格蘭人。他們大多定居在愛爾蘭島東北部的阿爾斯特省,和當地愛爾蘭人混居在一起。
愛爾蘭人自然不願接受英華人的統治,也發生過反抗起義,但都遭到英華人的鎮壓。1801年時,英國通過了英國和愛爾蘭合併法案,乾脆將愛爾蘭併入英國版圖。
(紀念愛爾蘭大饑荒的雕塑)
二、愛爾蘭的獨立。隨著英國在北愛爾蘭移民隊伍的不斷壯大,慢慢地,當地的英華人後裔,在人數上遠遠超過了愛爾蘭人。
愛爾蘭人信奉天主教,而英華人信奉新教,信仰和文化上的不同,很難讓愛爾蘭對合並後的英國有歸屬感,愛爾蘭人爭取獨立的渴望從未停息。
1845年,愛爾蘭爆發了大饑荒。英華人不僅見死不救,還囤運大量馬鈴薯在愛爾蘭高價出售,藉機大發災難財。近1/4的愛爾蘭本地居民在飢餓中死去,愛爾蘭人對英國徹底失望。
原本文化信仰不同,被人為拼湊在一起的“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分裂向愈加明顯,愛爾蘭人獨立的星星之火越燒越旺,大有燎原之勢。
1919年,選舉進入英國議會的愛爾蘭議員們,拒絕前往英國下議院任職。並自行組建了愛爾蘭議會,釋出單方獨立宣言,愛爾蘭獨立戰爭打響。
戰爭的結果,英愛雙方達成協議,愛爾蘭獲得自治權,屬於英聯邦下的自由邦。至於英華人佔主體的北方六郡,在公投中選擇跟隨英格蘭,愛爾蘭和英國今天的領土格局得以形成。
二戰之後,英國日益沒落,愛爾蘭趁機宣佈成立共和國,自動退出了英聯邦,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
(愛爾蘭獨立戰爭)
三、分割出去的北愛爾蘭。早在愛爾蘭人發起獨立運動之時,北方六郡的英國移民們就堅決反對。他們知道,如果跟隨南愛爾蘭一同獨立自治,在人數上處於劣勢的北愛爾蘭居民,將會受到信仰不同的愛爾蘭本土人打壓,失去現有的權力和地位。
再加上英國一直對這些移民後裔更加親近,偏愛有加,給予北愛地區強有力的支援。因此,這幫人選擇站隊英國,反對脫離英國獨立。當然,作為英華人的後裔,愛爾蘭獨立之時,英國自然也不會拋棄他們,從而想方設法制造矛盾,將他們留在了英國。
儘管愛爾蘭人將北愛爾蘭視為不可分割的領土,但北愛人當年公投時,自主選擇留在英國,愛爾蘭也只能接受現實。畢竟能從英國獨立已經是最好的結果,北愛爾蘭就這樣成為英國的一部分。
北愛爾蘭對英國有著特殊的意義,它是英國控制和影響愛爾蘭的橋頭堡,也是大英帝國尊嚴的象徵。
英華人不能放棄北愛爾蘭,否則極可能引發連鎖反應,蠢蠢欲動的蘇格蘭、威爾士獨立勢力們,會藉機有樣學樣。到那時,昔日的大英帝國,就真的分崩離析,面臨解體了。這是英華人所不能接受的,所以英國斷然不會放棄北愛爾蘭。
(參考資料:《愛爾蘭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