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正文165395171

    回顧攝影發明的一個半世紀以來,有關攝影的探討文章,大部分是拍攝者的內省言詞,而慢慢演變成用自己的創作觀去批評別人的創作觀。佈列松就批評亞當斯說:“在這麼迸裂的年代中,居然還在拍石頭。”而克萊因又批評佈列松說:“用五十毫米的標準鏡頭拍照,並不代表忠實於物件。事實上它是一種受到懲罰的視覺。”……反正攝影家以自己的觀點去創作,也以自己的觀點去批評別人的觀點。我們先不管這種方式對不對,但是我們可以肯定,這樣的方式無論如何都無法替攝影批評累積成一套可以遵循的標準。小(三)八一九六O年代以後的批評態度——把批評當成詮釋或分析的行為。這一類的批評家通常考慮談論一件創作品,應該由三個角度來說:1.由作者的生活背景來看。2.由作品呈現的形式與內容來看。3.由作品和觀眾及社會的關係來看。這當然是比較正確的方法。

  • 2 # 小杰子愛攝影

    人像攝影與風光攝影要想拍好了,拍的真正專業,都必須學習並投入巨大的精力與時間,自身條件有所限制的話,只能選其一。

    人像攝影相對商業化,相對更復雜一些,對光影、用光把控、構圖、色彩、服裝、美姿、場景、道具、拍攝主題、後期水平與思路都提出了高規格要求,因自媒體時代人們的審美越來越高,另外手機美顏功能越來越強大,擠壓很大商業人像攝影的生存空間,說通俗點,攝影師負責策劃的拍攝主題,拍出來的照片不如人家美顏手機拍的好看,這樣的尷尬現實生活中挺多的!因為每一個女人對美認識與追求都不同,對自身形象滿意的、自信的,一般能接受自己的影像;(那些拍直片不後期的大法師們除外)對自身形象不自信的,一般對影像都持不同的質疑,什麼這裡肥了,那裡胖了,攝影師與被拍者在審美上是有差異的…

    風光攝影師一般也非常辛苦,費時費力、想出視覺大片就得跋山涉水去遠方去別人不易發現的地方,那些網紅打卡地都是攝影機構帶著攝影愛好者攝影團去拍一個場景,這個不在討論之列,風光攝影師要有風餐露宿不但辛苦還要耐住寂寞,可能為了拍好一張照片光線場景要等上一兩天或更長,一般的風光攝影群體以條件優渥的中老年居多,有錢有閒,拍的片能不能賣點小錢無所謂、獲個獎也挺開心的。

    人像與風光不在一個軌道上,想什麼都拍好也是受客觀牽制的。

    (以上文字粗糙不喜勿噴)

  • 3 # 攝影師李博然

    只要功夫夠,你就能全能。下面是我人像,風光,靜物,三項。

  • 4 # 河南喜子2019

    風光拍的好的攝影師,人像拍的不怎麼樣;人像拍的好的攝影師,風光拍的不怎麼樣。人像和風光只能選其一嗎?

    首先,我不贊成“人像攝影和風光攝影只能選其一”的說法,這是人為地“劃地為牢”,阻礙了攝影創作多元化的探索和發展思路。

    風光攝影是以拍攝風光為主,在實踐創作中捕捉自然界萬物生靈之美;而人像攝影是以人為主體拍攝物件,透過光影運用將人的喜、怒、哀、樂或靜或動之美;相對來說,二者在本質上是有區別的。

    正如題主所講,“風光拍的好的攝影師,人像拍的不怎麼樣;人像拍的好的攝影師,風光拍的不怎麼樣。” 事實也是如此,拍攝風光的攝影師,把時間和精力都集中到了尋求和拍攝自然風景上了,爬山涉水, 餐風宿露,在光影交錯中一門心思創作賦予思想情感的攝影作品;同理,人像攝影師則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以人為主體的創造中,或喜,或憂,眉目傳情;或靜,或動,捕捉不同環境下人的體態、氣質和情緒之美;因此,人像攝影與風光攝影還是有一定區別的。

    正所謂“學術有專攻”,攝影也是一樣;攝影人根據自己的興趣、喜好、裝置器材等因素,選擇某一攝影題材孜孜以求,持之以恆,樂此不疲,在實踐創作中以求大成;正因為如此,在攝影界就有了風光攝影師、人像攝影師、動物攝影師、民俗攝影師、體育攝影師等門類繁多的攝影師和攝影愛好者,從而使攝影世界變得絢麗多彩。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對立的,甚至是水火不相融的。攝影也是如此,其拍攝技術、思想情感和藝術形式等等都是融會貫通,且可以融為一體的;比如,風光攝影師也拍攝人像作品,也注重在構圖時將人合理地融入風景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畫面活泛起來充滿生機。專攻人像攝影的也拍攝風光旖旎的作品,尤其是人像攝影師在戶外創作實踐中,也注重把人與自然環境之美相融合,以增強和提升人像作品的感染力和意境之美。

    人像攝影和風光攝影並不是對立的矛盾體,而是相通相融的共同體,喜好風光攝影,也完全可以在人像攝影方面大膽嘗試和創作,同理,專攻於人像攝影也可以在風光攝影中注重融合貫通,借不同的風景襯托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意境之美。

    所以說,人像和風光攝影只能選其一的說法,是不可取的,至少是不嚴謹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松香怎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