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以禮觀書
-
2 # 鉅兆弱電服務
感謝邀請,不過我對這個不是很專業,在我的印象中,都一母同胞,康熙皇帝取得應該是四阿哥胤禛,十四阿哥胤禎,四爺上位以後為迴避特改為允禵,其餘兄弟只改一個字,十四阿哥確改了兩個字,顯示出雍正皇帝對這個親弟多厭惡(參照十三阿哥去世被雍正皇帝改回胤祥)作為雍正皇帝的親弟不幫自己的哥哥卻幫八爺黨,允禵確實做的不好
-
3 # 一家1157471176
皇十四子胤禎其母為孝恭仁皇后與雍正是同母兄弟、胤禎聰明過人、才華橫溢、文武雙全、與雍正不和與八皇爺為伍、康熙五十七年與十三爺爭撫遠大將軍勝出、封大將軍王、深受康熙喜愛有意培養為儲君、在康熙傳位遺詔裡四子與十四子成為迷團。雍正即位後賜胤禎為胤題、後為與皇帝同名改為允題(加個布字旁的題打不出來)囚禁於景山壽皇殿內、乾隆十三年封多羅恂王、卒於乾隆二十年
-
4 # 橘玄雅
一般人均知道聖祖仁皇帝第十四子,後來的恂勤郡王,原名【胤禎】,後來在其同母胞兄世宗憲皇帝繼位之後,被更名為【允禵】。這是一般的所謂“通說”。
然後因為【禎】字和【禛】字過於相像,一些支援世宗篡位說的學者也就經常拿這個做文章。
不過近些年,隨著史料的發現整理越來越深入化,這個問題也基本解決了,主要的論文即是馮爾康的《康熙十四子胤禵改名考釋》。
論文中,馮爾康查閱了康熙三十六年、康熙四十五年、雍正二年、雍正十年等年份的《玉牒》,情況如下:
康熙三十六年時,《玉牒》中皇十四子被記為【胤禵】,滿文為“in ti”。
康熙四十五年時,《玉牒》中皇十四子被記為【胤禵】,滿文為“in ti”。但是一些《玉牒》的其他文字,已經提到皇十四子記為【胤禎】,滿文為“in jeng”。
所以,初步推斷,皇十四子初名【胤禵】,滿文為“in ti”,康熙四十五年前後改為【胤禎】,滿文為“in jeng”,世宗雍正帝繼位之後改名【允禵】,滿文為“yūn ti”。
另外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因為繁體字的【禛】和【禎】極為相近,而且在普通話中,【禛】和【禎】同音,所以一些支援世宗篡位說的學者也就經常拿這個做文章。
但是實際上看到《玉牒》的滿文字就可以發現,皇十四子的名字,【胤禵】,滿文為“in ti”,音“印題”,【胤禎】,滿文為“in jeng”,音“印徵”。而皇四子即世宗雍正帝的名字【胤禛】,滿文則是“in jen”,音“印珍”。
如果還覺得像,我們可以把滿文打出來,直接對比一下,就知道這些名字是很難寫錯的了。
圖中,上部兩個詞,是【胤jen】,下部兩個詞,是【胤jeng】,相差是很大的。
-
5 # 愛歷史的小少年
愛新覺羅·胤禵是康熙的老十四,是雍正一母同胞的弟弟。起初他支援八阿哥胤禩,不喜歡自己的親哥哥胤禛。後來康熙皇帝任命他為大將軍王,派他代皇帝御駕親征,去平息西藏青海地區的叛亂。很多人包括胤禵自己,也包括今天的學者認為,康熙皇帝準備讓他建立功勳威望之後,繼承皇位。
雍正皇帝在大義覺迷錄中,是這樣駁斥這種說法的。康熙晚年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心知肚明,胤禵遠征之地距離北京數千華里,往返一次至少要一個月以上,康熙沒有可能在臨死前把要繼承皇位的人派到那麼遙遠的地方去。
胤禵富有才幹威信也很高,雍正繼位後他始終不買雍正的賬。據說他們母親的死,就與老太太對他的疼愛和為他不平有關。對於這個親弟弟雍正還算手下留情,一直將他幽禁在那兒留下了他一條性命。乾隆繼位後被釋放出來,並恢復了所有福利待遇。
回覆列表
很多人因為雍正帝繼位後,為了避自己的名諱,特地將十多個兄弟的名字中的“胤”統改為“允”:允褆、允礽、允祉……老十四叫允禵,故而認為康熙帝給皇十四子為胤禵。
其實不然。康熙帝給皇十四子的名字,為胤禎,與其同胞兄長、皇四子胤禛,雖有一字之差,卻讀音相同。雍正帝即位後,下令其“禎”字改為“禵”。
康熙帝
《清史稿》《清聖祖實錄》都是後世所修,索性早早地按避後世皇帝的名諱的潛規則,改“胤”為“允”,那麼《清史稿·諸王傳六》寫胤禎,開篇就是“恂勤郡王允禵,聖祖第十四子”,卻沒有標註他的原名。
這樣的做法,也導致了史家將康熙書旨下諭,也被強迫性地避了兒皇帝雍正帝的諱。《清史稿·允禩傳》記載,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帝“召諸皇子入,諭曰:‘當廢允礽時,朕即諭諸皇子有鑽營為皇太子者,即國之賊,法所不容。允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黨羽相結,謀害允礽。’”康熙罵自己被大臣們擁護的兒子為國賊,著實無情。但他的諭旨中,絕對不會將兒子們的名字改為“允”開頭。
雍正為兄弟們改名,將其父康熙帝給兄弟們的名字,悉數改過一遍,弄得像胤禎這樣蕩然無存。當將老十三允祥改回原名,也成了一件無上的恩賞。
此事給後來的乾隆帝提了一個醒,他在確定皇十五子永琰為儲君後,改其名為顒琰,其餘弟兄均未改名,仍用“永”,雖然此時要改的生者並不多,死者更可以不被後世改名字。
胤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