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御印公子

    之前七十年代已然有二次簡化了,結果放棄了那些二次簡化字,沿用了第一次簡化時的字,漢字可以簡化,但現在的漢字已經簡化過度了,沒必要再簡化了,在簡化成了日本假名了

  • 2 # 正道行2818

    繁體漢字難寫難認,這是公認的共識;漢字簡化,幾十年來,己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和喜愛;當一篇文章滿滿的繁體字,讀起來的辨識度困難會增加很多,同樣之文用簡體字,就會顯得疏密相間,很容易一目十行地快讀下去,這就是簡體字的優勢(試比較:繁體漢字>繁體漢字)。

    漢字經過簡化,實際閱讀三千五百字左右幾乎就都包括全了,己基本夠用不成問題了;一些筆畫多而難認的字,多為罕見稀用字,使用頻率不高,非常用字,簡化意義不大,沒必要繼續簡化,使它們擠進常用字中也少用,是徒勞無功的。

    簡化字有個特點,即簡化偏旁部首連帶就簡化了一片。如“車”簡化為“車”,一下簡化出:斬、轎、輸、軋、軌、軍、軒、軔……,“貝”簡化為“貝”,連帶減化出:貞、財、貢、貨、販、貪、質、責……,“言”簡化為“訁”,連帶簡化出:講、讀、詼、說、論、評、議……等等;在這些簡化字中,有的是雙簡化;如:轎>車、喬,論>言、侖,議>言、義,讀>言、賣……。

    漢字近萬計,實用三分之一左右,未簡化的多筆畫字還有不少,如“鄨”18畫,“貜”20畫,“麠”24畫……,像類似的繁體字還有不少,它們簡化與否,意義又有多大呢?這些字在一輩子中都難以為交流所用,除了供閱讀古籍涉用外,真的只能自生自滅,之所以還收集到字詞工具書中,因為古籍中還留著它們的痕跡,不可廢除剔盡;但繼續對這類字簡化,就沒必要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包的風俗從哪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