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看透江湖
-
2 # 我沒忘記home
先來說一下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明成祖朱棣時期,開疆拓土,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國勢達到頂峰,史稱永樂盛世。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明朝的疆域達到極盛,根據《明史》記載“北窮沙漠、南極溟海、東西抵日出日沒之”,“幅員之廣,遠邁漢唐”。
明朝鼎盛時期的疆域:核心領土囊括漢地,鼎盛時期東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北達戈壁沙漠,西北至新疆哈密,西南臨孟加拉灣,並在今中國東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此外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
附圖,明朝最大疆域(永樂時期)
東北地區:明太祖設定遼東都司以經營遼東並多次進軍黑龍江流域,明成祖永樂七年(1409年)在黑龍江地區設定奴兒干都司,明朝在東北地區的勢力達到極盛,明宣宗宣德九年(1434年)廢棄奴兒干都司。西北地區:明成祖永樂年間,西北疆界達到今新疆東部哈密地區並設定了一系列衛所,16世紀後半期西北諸衛全部喪失,明軍退守嘉峪關。西南地區:1381年雲貴地區劃入疆域,邊界達到緬甸中北部、寮國北部、泰國北部一線。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明軍進攻安南,南線達到日南州一帶。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放棄安南。明朝初年在青藏高原地區設烏思藏、朵甘衛指揮使司,萬曆以後明朝對邊疆的控制日益鬆弛,蒙古人攻佔青海草原,烏思藏、朵甘都司廢棄。東南地區:明朝前期設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列島,1553年葡萄牙人獲得在澳門停泊船隻權。南海及東南亞地區:明成祖永樂年間派遣鄭和七下西洋,並積極對南海諸島進行勘察和經營。永樂四年(1406年),鄭和船隊剿滅盤踞在舊港(今印尼巴鄰旁)的海盜陳祖義並設立舊港宣慰司,舊港宣慰司是為明朝最南方疆土。塞北地區:明朝初年多次對北元和隨後的韃靼和瓦剌作戰,並在漠南一帶設定衛所防衛,其走向大致為陰山-大青山南麓-西拉木倫河一線。明中葉以後隨著蒙古的再次崛起,邊境南移至長城一線。
明朝鼎盛時期的綜合國力
根據《明實錄》記載,明朝人口峰值在1479年達七千餘萬人,不過考慮到當時存在大量隱匿戶口,所以明朝人口峰值實際上過億。同時明朝手工業發達,其GDP總量所佔的世界比例在中國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總量為960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9.2%。
文治方面,明成祖修《永樂大典》,在三年時間內即告完成。《永樂大典》有22877卷,其中凡例、目錄60卷,全書分裝為11095冊,引書達七八千種,字數約三億七千多萬。
附圖,1582年萬曆年間的明朝疆域,此時北方萎縮至長城一帶,東北地區萎縮至遼東,西北地區萎縮至嘉峪關,青藏地區已不能有效控制。
再來說一下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是中國歷史上由滿族建立的大一統朝代,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1616年,努爾哈赤在今中國東北地區建立後金,定都赫圖阿拉,又稱為興京(今遼寧新賓);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今瀋陽)稱帝,定國號為“大清”;1644年,清軍進入山海關內,並最終統一中國。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達到高峰,史稱康雍乾盛世。
清朝鼎盛時期的疆域
清朝所進行的領土擴張以及對邊疆地區的直接控制,奠定了現代中國的基本版圖與統治面積,清極盛時期面積可達1310萬平方公里,在中國歷史上僅次於元朝,即使在清末也維持在1130萬平方公里。
乾隆時期清朝疆域達到最大:東北與俄羅斯帝國(帝俄)分界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與外興安嶺,一直到鄂霍次克海與庫頁島。正北與帝俄分界薩彥嶺、沙畢納依嶺、恰克圖與額爾古納河。西北與哈薩克汗國等西北藩屬國分界薩彥嶺、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爾喀什湖至帕米爾高原。西南與印度的蒙兀兒帝國、喜馬拉雅山諸國家分界喜馬拉雅山至野人山,正南大致上與現今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分界相同,但清朝尚獲得緬甸北部的南坎、江心坡等地。東與日本、琉球國分界日本海與東海,與北韓王朝沿圖們江、鴨綠江分界,清朝還有臺灣、澎湖、海南及南海的南海諸島(時稱千里石塘、萬里長沙、曾母暗沙)。
此外清朝還有大量的藩屬國,康熙時期有北韓、琉球國,到乾隆時期擴充到東南亞地區的安南(即越南)、南掌(琅勃拉邦王國,地屬今寮國)、暹羅(今泰國)、緬甸以及南洋群島的蘭芳共和國;西南喜馬拉雅山有廓爾喀(尼泊爾)、哲孟雄(錫金)、不丹等國;中亞地區有哈薩克汗國、布魯特汗國、浩罕汗國、布哈拉汗國、愛烏罕(今阿富汗)、巴達克山、乾竺特與拉達克等國
附圖,18世紀乾隆時期清朝疆域與藩屬國
清朝鼎盛時期的綜合國力
清朝人口的增長一反華人口過去的波浪式增長型態,呈現斜線上升。據史學家估算,康熙十九年(1680年)前後清朝人口增長到1億,乾隆時期全華人口正式突破2億,鴉片戰爭前夕的道光十三年(1833年)又猛增到4億。清朝人口大增與永不加賦、攤丁入地、士紳一體納糧、廢除賤籍、推廣新的農作物、政治環境穩定等有極大的關係。
清朝在平定明鄭前實行嚴格的海禁政策,對於外國來華貿易仍沿襲明代的朝貢制度。平定明鄭後開始放寬海禁,在“粵東之澳門、福建之漳州府、浙江之寧波府、江南之雲臺山”分別設立海關管理對外貿易和徵收關稅,在此期間逐步建立了一套管理外商來華貿易的制度,主要有公行制度和商館制度。東南沿海地區盛行海外貿易,與日本、琉球、東南亞各國以及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展開貿易,到18世紀英國、法國與美國也參與其中。清朝貿易的極盛時期,其總貿易量可與整個歐洲抗衡。
附圖,1896年清朝晚期的領土範圍
明、清就其本質來說都是君主專制主義下的中央王朝,但作為少數民族的滿洲在處理蒙、藏等問題上無疑要比明朝高明的多,此前漢人王朝始終未能解決的邊患問題得到解決,作為少數民族入住的清朝開始構想“華人”的概念,這無疑都給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明朝巔峰時期和清朝巔峰時期的國力對比無疑是關公戰秦瓊,但我們可以透過前後比較可以發現誰能夠更好解決好國內問題。每一個王朝都有其興衰,最重要的是做好當下。
回覆列表
真懶得回答了,
1600年英國入侵印度,1757年英國正式殖民人口面積大小可觀的印度。而1757年我們做什麼大家看到了。
而英國東印度公司之前,是大航海時代的西班牙。
1576年在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賓,總督德桑給當時在位的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寫了一封信,菲利普二世收到信件之後十分重視,命令德桑嚮明朝輸送大量傳教士用來偵查相應情報為以後的侵華做好準備。
1586年4月,西班牙帝國 駐馬尼拉殖民政府首領、教會顯要、高階軍官及其他知名人士,召開馬尼拉大會,專門討論怎樣征服中國的問題。與會者在完全贊成武力征服中國的前提下,草擬了一份包含有個十一款九十七條內容的征服中國具體計劃的備忘錄,並由菲律賓省督和主教領銜,糾集 51個顯貴聯名簽署上報西班牙國王。與會的有西班牙人,葡萄牙人還有在中國東南沿海猖獗的倭寇,經過一番討論他們得出以下結論,西班牙出兵一萬兩千人,倭寇出兵一萬人,葡萄牙人擔任軍隊顧問,三國聯軍準備對大明朝發動侵略戰爭。
乾隆元年(1736年) 鎮壓古州苗亂
乾隆十年(1745年) 瞻對之役
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大小金川之役
乾隆十五年(1750年) 平定西藏之役
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平定準噶爾之役
乾隆二十三(1758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 平定天山南路之役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平定臺灣林爽文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平定蘇四十三起義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平定田五起義
乾隆六十年(1795年) 平定湘黔苗民起義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 清緬戰爭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廓爾喀之役
乾隆五十五年(1788年)至乾隆五十六年(1789年) 清越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