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路衛兵

    張良想復國不假,但他復國的願望,其實不如復仇的願望來得強烈。張家世代為韓相,受過南韓大恩惠,對南韓也有真感情,國滅等於天塌。不過張良對南韓的情感並不十分具體,依賴度也不高,父親死時他年齡尚幼,也沒在南韓任過職。他怨恨更多的,是秦始皇奪走了他家族的榮耀和安逸的生活,所以要找秦始皇報仇。

    張良刺秦的方式很特別,找來一個大力士幫手,拿著一柄120斤的大鐵錘埋伏在博浪沙,準備砸死前來東遊的秦始皇——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兵器都讓秦始皇收去做銅人了,能找到這麼大一鐵疙瘩就不錯了。未想秦始皇隨駕車輛眾多,一錘砸在副車上。砸完張良撒丫子就跑,就此成了秦朝通緝犯。

    張良能成功脫身,當然是提前做了功課,勘察地形規劃了逃跑路線。但秦始皇“大索天下”都找不到個人影兒,也說明他當時距離車隊比較遠,否則即便不被秦兵攆上也一定有跡可循。之所以離得遠,無法靠近是一個原因,但就張良個人來說,我想他還是把安全放在了第一位,刺殺放在了第二位。遠距離掄錘的準頭有多大呢?奧運會鏈球冠軍都不一定有把握,而且還得一擊必中一錘砸死,成功率幾乎為零。但砸還是要砸地,萬一砸中了呢!

    安全第一本也無可厚非,但卻說明了個問題,就是張良的行刺願望雖然強烈,卻也並未超出生命界限,或者說,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強烈。張良有記載的刺殺僅此一次——當然這也說明不了什麼,畢竟行刺皇帝的機會是不多的,而後便隱匿下邳,直到秦末大亂。

    群雄並起讓張良看到了希望,也聚集了百十號人摩拳擦掌,準備投奔楚王景駒,結果半路遇到劉邦便跟了劉邦,倆人也算有緣分。與劉邦一同投靠項梁後,張良覺得時機成熟了,便向項梁提出擁立韓王成、奪取南韓故地的計劃,邁出了復國的第一步。新組建的韓軍不堪一擊,還是在劉邦的幫助下才打下幾座城池,不過總算有了根據地,南韓大旗也算豎起來了。之後張良隨劉邦平定關中,完事又回去建設南韓,直到韓王成被項羽殺死,才再次投奔劉邦。

    張良建韓、挺韓,自是家國情懷所在,然而這些最終隨著韓王成的死而不復存在了。張良仁至義盡,再堅持也沒啥意思,南韓的爛攤子也就那樣了,時事如此,總不至於殉國吧——也沒那個必要。

    張良其實很適應,也很欽佩劉邦這個新主子,在他事業起步期出了不少主意,劉邦對他也分外敬重和欣賞。二人迅速擦出火花,彼此珍惜依存,比傳說中的南韓要真實得多。至於酈食其勸劉邦分封六國而張良制止,也是出於同樣原因。張良最終投奔劉邦,或許也是另一個復仇計劃的開始,鴻溝議和後,張良力勸劉邦毀約,最終將項羽置於死地。

  • 2 # 旅行詩人安安的曾祖父

    是這樣的,秦末大起義的時候,張良招募了百餘人,打算去投靠景駒,途中正好遇上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張良就和劉邦談了起來,張良自從學會《太公兵法》以來,給別人講別人都聽不懂,結果遇到劉邦,卻發現劉邦能聽懂,張良很高興,果斷地改變了投奔景駒的主意,決定跟從劉邦。作為士人,深通韜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謀略的前提則是要有善於納諫的明主。這次不期而遇,張良“轉舵”明主,反映了他在紛紜複雜的形勢中清醒的頭腦和獨到的眼光。從此,張良深受劉邦的器重和信賴,他的聰明才智也有機會得以充分地發揮。

    不過這裡要說一句,張良當時雖然跟隨了劉邦,但他當時並不是劉邦的手下,他一直以恢復南韓為己任,所以一直到南韓給項羽滅了,張良才真正成了劉邦的手下

  • 3 # 遙望燕園

    在太史公的筆下,張良甫一登場,便上演了一場類似荊軻刺秦的好戲。

    張良出身於相國世家,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出任南韓的相國,先後在五任國君的治下擔任相國,此所謂「五世相韓」。「五世相韓」說的是他家曾給連續的五任國君當過相國,而非他家有連續的五代人在南韓擔任相國。

    張良剛剛長大成人,未得進入宦門,南韓便被秦王嬴政的鐵蹄踏破,揹負著國仇家恨的張良選擇刺殺秦王。為了刺殺秦王,他散盡家財以求義士,為了求得義士,他新死的弟弟都沒有被他以當時流行的禮節安葬。

    求仁得仁,張良終於求得義士,刺秦的戲碼如約上演。博朗沙刺秦王,張良一戰成名,但刺秦的工具是人工投射且只有一顆,或許是義士手抖,或許是秦王嬴政命大,百二十斤中的鐵椎只砸中了副車,張良刺秦,功敗垂成。

    十年後,張良再次出山,擁立韓王成復國。

    因而,在人們的眼中,張良的人生使命便是復國。可奇怪的是,張良最後卻追隨漢王劉邦,幫劉邦一統天下。一統天下的劉邦,本質上就是第二個秦始皇,劉邦既滅了秦,也滅了韓。以復國為己任的張良,為什麼會幫劉邦滅了南韓呢?

    其實,所謂張良以復韓為己任,是對張良的誤讀。

    縱觀司馬遷為張良做的傳記《史記·留侯世家》,張良的使命絕非復韓,而是復仇,一字之差,差之萬里。

    還記得我剛剛提到的,張良剛出場時的操作吧?是什麼?是刺秦,而非復韓。刺秦的目的是報仇,報秦王嬴政滅韓之仇!倘使張良矢志復韓,刺秦絕非首選,擁立南韓公子建立根據地,在韓地跟秦軍拼死抵抗,才是最佳選擇。可張良並沒有這麼選啊,這就說明,張良的志向並非復韓,而非報仇!

    那麼,十年後,張良擁立南韓公子韓王成,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這不是擺明了張良要復韓了麼?是的,表面上看,張良的確是在復韓,但實際上,張良還是在復仇,為韓復仇,張良擁立公子成為韓王,是要跟秦軍對抗,要在六國復起的形勢下,為南韓王室爭一口氣。

    我們注意到,所謂的六國復起,其實只是六國之名復起而已,六國之實幾乎都不存在。

    燕王韓廣非燕國王室後裔,趙王歇雖是趙國王室後裔,但他不過是張耳陳餘的傀儡罷了,同理,楚懷王熊心也是項氏叔侄的傀儡,魏王咎是周巿的傀儡,魏王豹是項氏叔侄的附庸,齊之田氏只是姓田而已,距齊國王室的血緣已很遙遠,真正的齊國王室後裔田安也不過是項氏叔侄的附庸罷了。

    與當時的形勢形成鮮明對比的,便是張良和韓王成,張良是真正的韓人,且張家本是南韓的重臣,因此,張良和韓王成的合作,才是真正的復起。但是,張良和韓王成也是六國中最弱的,兩個人折騰很久,眾不過千人,城卻無一座。

    也是因為韓王成在滅秦時的功勞太小,所以項羽在咸陽主持分封時,雖然名義上保留了韓王成的封地,但卻不讓韓王成回到封地,反而把韓王成扣在彭城,而後殺掉。

    從項羽的都城逃出來的張良,在已經幫助劉邦滅秦、秦王室已被項羽盡數屠戮的情況下,仇敵已由秦王室轉為項氏,尤其是殺害韓王成的項羽,因此,張良投奔了唯一可以跟項羽相抗衡的漢王劉邦,幫著漢王劉邦爭天下,就是借漢王劉邦的手殺項羽為韓王成報仇。

    所以你看,張良的復仇使命,一刻都未曾變過。

    大家讀《留侯世家》時能夠注意到,在劉邦和項羽劃鴻溝為界的時候,是張良建議劉邦不講信義,撕毀合約,一舉滅項的。

    楚漢相爭,漢已有天下大半,縱使項羽回到四戰之地彭城休養生息,捲土重來,最後也只能是在宛葉之間再度和漢軍拉鋸而已。

    大家都說,項羽年輕,劉邦年邁,但事實上,劉邦雖年邁,但子嗣多,而項羽一個子嗣都沒有,年輕的項羽也有老去的那一天,而年邁的劉邦即便死掉了,還有一幫如狼似虎的子嗣成長起來,因此,楚漢議和後,即便劉邦不撕毀合約,漢的封地也肯定都能保全——但張良卻報不了項羽殺韓王成的仇了。

    我們還能注意到,在劉邦即皇帝位以後,張良便閉門不出,不問政事了,三次為漢的社稷出主意,要麼是被動的,要麼是被逼的,有人說這是因為張良功成身退了,功成是功成了,身退也是身退了,但成的是什麼功?是復仇的功!項羽一死,張良的使命已完成,自然要身退了!

    如果張良一心為漢,那應當跟蕭何、陳平一樣,繼續輔佐劉邦啊!劉邦即皇帝位後,是蕭何繼續操持,為恢復生產而努力,是陳平繼續追隨劉邦,在平定異姓王叛亂和徵匈奴的戰爭中為劉邦出謀劃策!

    張良與蕭何、陳平等人不一樣,張良的使命只是復仇而已。

    參考資料:《史記·留侯世家》、《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蕭相國世家》、《史記·陳丞相世家》

  • 4 # 史學達人

    張良一開始是想復國,但是,在復國無望的情況下,他就改變了原來的想法。既然此路不通,就換一條路來走。然後他遇到了明主劉邦,跟著劉邦開闢了一個新的王朝。

    我們來看看張良在復國以及跟隨劉邦的時候都經歷過哪些磨難?

    一開始的時候,張良是無組織的熱血青年一個,這時候他是自己單幹,變賣了家產的他。開始四處奔走,找奇人異事,謀殺秦始皇,最後他在齊地找了一個大力士,可惜這次的謀殺沒有成功,張良從一個落魄公子變為了逃亡的犯人。

    這一段時間是張良最艱難的時候,也恰恰是在這個時候,他遇到了黃石公。黃石公給了他一本兵法,據說是姜子牙流傳下來的。自此之後,張良開始研讀此書,後來他之所以能幫助劉邦開啟帝王之業,全部得益於此書。

    緊接著就是天下大亂,再一次偶然的機會張良和劉邦意外的相遇了,兩人深談了一次,劉邦覺得張良這個人是個人才,若是能為自己所用,自己肯定能成就一番事業的。

    張良對劉邦的印象也不錯,因為張良每次和別人談兵書的時候,別人都是表現出冷漠的態度,只有劉邦覺得他的談吐不俗,是個智者,有本事的人。

    但是,張良不能跟著劉邦走,因為這時候各國已經開始復國了,南韓又有了公子韓王成做了南韓的頭把交椅,他要追隨韓王成去。

    這個韓王成最後被項羽給殺了,項羽是在統一天下後,覺得韓王成沒有功勞就把他殺掉的。

    韓王成一死,張良就開始怨恨項羽了。

    正好這時候劉邦和韓信要從關中殺出來。等韓信打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戰役後,張良就投靠了劉邦。

    劉邦有了張良的輔佐,如同老虎的身上添加了羽翼一般,他開始和項羽角鹿中原,爭奪江山了。

    在這期間張良為劉邦出了聯合英布、韓信、彭越一起來滅項羽的智謀。正是這一策略,奠定了劉邦勝利的基礎,最後是這三人聯合劉邦打敗了項羽。

    在垓下大戰的時候,張良又為劉邦獻了四面楚歌的計謀,這個計策徹底的瓦解了項羽軍團的軍心,導致了項羽徹底的失敗。

    當然張良為劉邦出的計謀遠不止這麼多。但,他的每一個智謀都有一定的高度。是劉邦能建立大漢能稱帝的基石。

    最後劉邦建立了大漢帝國,張良被封為了留侯,從此他以身體有病為由,功成身退,隱居在山林之中,做了一個逍遙快活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孫立最早的綽號叫“石頭”,後來為何改名叫“病尉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