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法眼大師
-
2 # 書生115
太有了!這裡有張圖,這還僅僅是有名有姓的,還有很多很多平民,游擊隊,無名烈士之類的,當然,是俄羅斯的烈士,可以說,蘇聯一代人打光了,到了44年45年的時候,已經一堆十四五和四五十的了,實際上德國放蘇聯的血放的真的是很成功,如果不是英美諾曼底登陸,西西里登陸,北非啥的,吸引了一大票德軍,加上英美的戰略轟炸,讓德國很大一部分的資源造高炮,還有幾百萬的防空軍,德軍能空出這些資源,再加上大部分在西線的空軍,在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波蘭一直給蘇聯放血的話,還不一定啥樣呢,英美真是,應該暫停對德國的轟炸,延期到45年以後再登陸,那樣基本就把蘇聯的中青年全部打空了,然後再去收拾殘局,停掉對蘇聯的援助,嚴格封鎖民用物資,特別是糧食,畢竟蘇聯的產糧區人基本死光逃光了,可惜了!
-
3 # 希隆說事兒
1、首先從國土面積上講,蘇聯具有極大的戰略縱深,迴旋餘地比較大。假如希特勒在戰爭初期,沒有把中央集團軍群的力量分給南方集團軍群而在七月份全力攻打莫斯科,把莫斯科打下來了,蘇聯還可以退往西伯利亞堅守,頂多最後進行遊擊戰殺傷消耗德軍。
2、在國家重工業方面,蘇聯的工業發展已經在國內戰爭結束後得到恢復,工業生產能力在後期已經達到驚人的速度,蘇聯擁有先進的工業設施,可以源源不斷的生產武器,以供戰爭需要。反觀德國其工業生產能力已經發揮到極致。在長時間的消耗中,也無法戰勝蘇聯。
3、在國際上,蘇德戰爭爆發後,英國首先表示要站在蘇聯一方,美國也先後與蘇聯達成同盟,在戰爭物資的供給上源源不斷。而德國沒有像美國那樣強大的盟友,武器生產只能自給自足,盟國義大利作戰能力遠不如德國,生產能力跟美國更是無法比擬。戰爭打的就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
4、在領導人方面,斯大林是個果敢堅毅的領袖,而希特勒則是多疑、善變、性情不定的領袖。他盲目自負,不願聽得進與自己決定不同的建議。這是致命傷,而斯大林相對來說要輕微些許。沒有知名的性格缺陷。
-
4 # 大叔有點胖
當年德國不與英法開戰。,直接入侵蘇聯有多大勝算?
以前很多人認為,即使德國不與英法開戰,也會敗於蘇聯。但是我認為德國不與其他國家開戰,直接與蘇聯開戰的話,蘇聯勝算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從國家實力來分析來看,德國較強於蘇聯。德國在19世紀60年代完成了統一,但是在之前德國的資本主義基本上所有完成。而蘇聯前身沙俄一直是一個封建的軍事國家。它是西方列強中,最為薄弱的一個國家。蘇聯是1922年確立的,明顯晚於德國。在軍事教育上,德國青少年都必須進行軍事化訓練,自然戰鬥能力比較強。
在工業上我們可以看到一下數字,德國遠遠高於蘇聯。
1942年到1944年。鐵路機車產量是蘇聯的135倍。
德國火車車廂產量是蘇聯的643倍。
德國卡車產量是蘇聯的2.14倍。
德國摩托車產量是蘇聯的9倍。
德國鋁產量是蘇聯的6.72倍。
德國煤炭產料是蘇聯的5.36倍。
德國鋼鐵產量是蘇聯的3.09倍。
德國柴油產量是蘇聯的2.89倍。
德國生產的TNT是蘇聯3.25倍。
從一上資料我能很明顯能看出德國的工業產量及數量遠遠大於當時的蘇聯的產量。工業基礎是為戰爭服務的,所以說在工業基礎薄弱的情況下很難產生勝算。
歐洲分為斯拉夫人,拉丁人,盎科魯-薩克遜人。法國屬於拉丁人,而蘇聯屬於拉斯夫人。英國和德國盎科魯-薩克遜人,所以說,假如二戰德國不去打,法國和英國的話。而是直接攻打蘇聯。英國和法國應該不會去摻和。
二戰中之所以蘇聯能戰勝德國,就是源於盟軍對蘇聯的大量的援助。當時英國根據《租借法案》向蘇聯提供一定量的坦克。美國提供大量的謝爾曼坦克和p39戰鬥機等裝備。僅如此,當時蘇聯和從美國和英國獲得大量的工業裝置。大型的車床裝置。如果沒有這些裝置,蘇聯也就造不出來T34坦克。在二戰之前,蘇聯的工業基礎比較薄弱。假如沒有這些援助的話,很難保證蘇軍在戰場上的優勢。
在戰爭中,雙方不僅僅比的是兵力。也有資源地緣政治以及綜合國力的比拼。假如德國不對於其他國家開戰,僅僅對蘇聯開戰。我想其他國家也不會在戰爭中幫助蘇聯。所以說,憑藉蘇聯自身的工業基礎以及軍事裝置來說,很難戰勝德國。但是不管怎麼說,我是不希望世界再有戰爭。
-
5 # 追你的小貼士
由於一些政策和經濟的需要,拉動國內經濟及抑制金融危機,二戰的德國已經發展到變態了,不光是軍事方面,而是各方面的強悍。比如說數學方面
哥廷根大學是當時世界數學中心,得了無數諾貝爾獎項,出了大量頂尖的數學家、物理學家,一抓就有:
愛因斯坦
羅伯特·奧本海默(曼哈頓計劃領導者,原子彈之父)
馮 諾伊曼 (我們用的計算機都叫馮 諾伊曼機)
馮 卡門 (航空航天最傑出的人之一,錢學森,錢偉長,郭永懷的老師)
哥德爾(1906~1976,數理邏輯學家)
諾特(1882~1935,抽象代數奠基人之一)
等等不勝列舉。
而軍事上更無出其右,完整的軍事教育體系,先進的軍官制度,就連軍服都比其他國家高出幾個等級。
所以如果快速解決戰鬥,個人認為是可以打敗蘇聯的,但一拖就不可能打過蘇聯了,因為當時德國同時開闢了多個戰場,戰線拉的太長,而且蘇聯太大了,又有美國支援,一個國家的資源畢竟有限,無法長期大規模消耗,所以三板斧沒有把敵人打倒就一定會失敗。戰爭最終打的是資源。
附當時粗鋼產量圖一張
-
6 # 御且白衣
德國根本打不過蘇聯,原因有很多,很多人會說戰略縱深,但如果軍事實力,工業能力,人口基數,人口素質,地理面積不夠強大,有再多的戰略縱深,也難以收回土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軍隊已經到了五百多萬人之多,有各式坦克戰車四千餘輛,飛機上四千架,火炮也是多達好幾萬門,潛艇不到兩百搜;而蘇聯軍隊同樣也有五百多萬人,裝甲車不到兩千輛,火炮三萬多門,飛機也是隻有一千多架。當從這個表面上的資料來看,德軍只有是在人數是和蘇聯差不多的,剩下的都是要超過蘇聯的,但是戰爭不是資料,如果資料高就可以贏得戰爭的話,那麼法國就不會輸給德國,明面上的資料可能只是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蘇聯軍隊的的實力。戰爭越往後進行,蘇聯戰力越厲害。蘇德的大戰爆發之後,蘇聯動員將近三千多萬的人,一直到二戰都結束了,蘇軍的軍力已經是一千多萬的人規模。而且在戰爭中,他們的武器也是在不斷地增多的,工業德國也是還可以的,蘇聯的實力也不弱,蘇聯當時走的就是社會主義體系,總的來說國家人家的工業都是國家統一規劃的,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後,蘇聯的實力也是就比美國稍微差一點,但是蘇聯依託著烏拉爾山的工業,武裝著堅韌的蘇聯人進行戰鬥,再加上補給線短,德軍的補給線至少是蘇軍的幾倍,蘇聯的地泥濘不堪,德軍用著那比黃金還要珍貴的石油開動汽車,也難以將物資送往前線,綜上所述,德軍的進攻難度在於綜合國力,以及工業實力,如果在進攻蘇聯之前就發動總動員,併合兵一處直指莫斯科,德國還是有一線希望,但是打敗蘇聯,佔領蘇聯的人口這麼辦?
-
7 # 天下歸心44龍
如果沒有美軍的幫助,德國打敗蘇聯的可能性幾乎為零0,戰爭起初,德國的大軍壓境,使蘇聯損失慘重,那是建立在德國的突襲閃電戰,《也就是偷雞摸狗吧》,在蘇聯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實施打擊,即使美軍不參戰,對於蘇聯而言,最多與德國多幹幾架,但傷亡無疑是慘重的
-
8 # 綠球永珍
作為二戰時期最強的國家,如果只是兩國對戰,可以說打敗蘇聯就是一波推,不過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想打敗蘇聯只是一個夢想,有太多的因素導致德國沒有打敗蘇聯。
一是敗給了聯盟國,二戰期間,不是德蘇的戰爭,而是由幾十個國家組成的聯盟國的戰爭,德國攻打蘇聯期間,美國出錢提供武器,英國出礦產資源,蘇聯出兵出人力,德國一個國家硬抗三國圍攻,能打敗蘇聯才是怪事。
二是環境問題,由於德國有個義大利的豬隊友,導致進攻蘇聯晚了兩個月,雖然取得的兩場勝利,但是等進攻莫斯科的時候已經是寒冬了,導致了德國這場戰役的慘敗,而蘇聯也用巨大的傷亡換取了戰略縱深,讓德國後來的閃擊戰大打折扣。
三是輸在戰略上,在還沒有打敗英國的前提下,就兵分兩路攻打蘇聯,還管不住自己的盟友日本,日本進攻美國導致美國參戰,自己攻打蘇聯更加困難。
四是蘇聯有強大的軍事工業為基礎,雖然那時國力大不如前,但是底子還是有的,德國當時攻打蘇聯沒有全力以赴,導致後來蘇聯工業超過德國,造就了德國的失敗。五是德國戰略資源儲備不足,當時德國能獲取的資源就被限制在歐洲,與英美兩國以全球性的資源相比,完全不在一個等級,而英美透過對德國的資源限制,硬生生的把德國拖垮,再給予致命一擊,導致德國完敗。
-
9 # 博古又通今
沒有可能,蘇聯能打敗德國,不僅僅是軍隊人數龐大。更不存在德軍兩倍於蘇聯的論點,雖然有西方支援蘇聯,但絕不是關鍵點。重要因素只有一個,資源。德國裝備精良,火力很強。但終究面積狹小,資源不足以支撐持久戰。軍隊人數也無法和蘇聯相比,除了德奧捷斯合併外,還要羅馬尼亞,匈牙利,克羅埃西亞等出兵協助。
反觀蘇聯,地域龐大,就算三大城市都丟失,還有大面積縱深,與大型城市供退守。彪悍的俄華人,歷來與西方南方北方不斷的進行戰爭,尤其善於打持久戰,積累了幾百年戰爭經驗。德國的前身普魯士就曾與俄羅斯帝國進行過多次戰爭。以七年戰爭為例,均未佔到便宜。一戰中,東線戰場也是俄德大戰,俄國戰略性勝利,導致一戰扭轉形勢。
根據三大戰役來看,德軍在一鼓作氣推進之後,便沒有了起初計程車氣,開始進展緩慢。尤其在冬季,非常不適應寒冷的天氣,武器裝備也嬌氣的罷工。在防禦蘇軍反攻時,表現出防禦力弱的特點,在敗局已定下,基本不能阻擋蘇軍進攻。
所以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德國最終會輸,除非德國有俄國幾百年的戰爭經驗,有整個西歐領土,加上英國那樣多的殖民地,再經營個上百年,才具備和蘇聯一戰的實力。
-
10 # 麥田軍事觀察
德國取得二戰勝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為德國在1941年時犯的錯誤太多了,應該說,德國沒有準備好打一場真正的硬仗,就發動了蘇德戰爭了。
蘇聯的軍事實力及各方面的條件實際不比德國差,甚至在某些方面還佔據了優勢,擁有德國多一倍的人口,廣大的土地,以及英美在背後的支援等等,在很多方面都有著很好的良好的條件,德國卻沒有做好真正意義上的戰爭準備,1941年時,德國沒有進行戰爭總動員。
事實上,德華人錯誤的估計形勢,在具體的戰役指揮上,也許沒有什麼失誤可言,但是到了1941年底的時候,德軍也失去了真正的推進能力。許多人談及德國沒能取得戰爭勝利的原因,歸結到莫斯科戰役的失利,其實這場戰役的是無法取勝,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冬天到來的問題,而在德軍在此前的作戰當中,已經被連續削弱了,蘇軍反而依然保持著相當的實力。
如果蘇軍的實力不夠強的話,那麼他也就不會有莫斯科大反攻的問題了,德軍已經虛弱到了一定的水平了,不是說前期犯了什麼樣的大錯誤,德軍在整體實力上的出現的問題,如果德華人真正的意識到這將是一場真正的大戰的話,也許會有所改變,但是歷史並不是可以隨便修改的。
-
11 # 嘮叨閣大學士
現在回答這個問題馬後炮的意味很濃。站著1942年的時候,很多人甚至蘇聯的盟友都覺得德國必勝。在蘇聯前面有三個月滅亡的法國,六天滅亡的挪威。歷史並非是完全線性的,資源差的國家打贏資源強大的國家也不是沒有先例。日俄戰爭,日本打敗了強大很多倍的俄國。德國在戰爭前期就消滅了蘇聯主力軍和最一流的部隊,佔據了蘇聯最富饒的土地和強大的工業區,多數觀察家都人為蘇聯投降只是時間問題,連斯大林都做好遷都準備。固然,德國沒有進行戰爭總動員,一直到最後戰敗,德國婦女都沒有像蘇聯那樣上前線,但蘇聯的準備只會更糟,蘇聯一直到開戰前都在進行大清洗,有作戰經驗的高中級指揮員基本都被清洗,五個元帥槍斃了四個。民間的農業合作化造成嚴重官民對立,這些都造成了德國入侵以後被一些人視為解放者,成批官兵投降,民眾爭相充當帶路黨。蘇聯勝利,一方面蘇聯體制的戰爭潛力被嚴重的低估了,在被消滅三百萬部隊以後,依靠著預備役人員速度動員出生力軍。德國的佔領政策又十分野蠻,虐待投降士兵和佔領區居民。一旦閃擊戰沒有成功,德國的劣勢就提現出來,這就是德國兩次發動世界大戰兩次失敗的宿命。德國處於歐洲十字路口,方便交通運輸,一方面是四戰之地,缺少戰略屏障。強敵環飼,人口和土地都受限制,沒有穩定大後方。二戰前期採用的閃擊戰很好的揚長避短,透過戰術技術優勢最終規避掉戰略能力不足,這點上德國高層確實是戰爭天才。但一旦,戰爭朝著長期方向發展,兩線作戰縱深不足人口工業資源制約都紛紛呈現。德國幻想透過閃電戰進攻蘇聯,時間視窗也只有六個月。蘇聯斯大林體制一直都是為戰爭而準備,透過架子師瞬間動員出幾百萬部隊,居民在付出重大犧牲以後才頂住德軍進攻。
德國好比就是刺客組成的菜刀大隊,高攻擊低防禦脆皮裝,一波團戰就想拆家。 蘇聯戰術就是拖後期,前期一直被抓送人頭,但是猥瑣發育補刀沒落下,德國浪到蘇聯門牙塔下方,一波團戰少許失利,就再也起不來了。
-
12 # 史論縱橫
德國當然有機會打贏蘇聯,而且機會很大!
就實際情況來說,德軍如果在莫斯科會戰中取得勝利,那麼蘇聯再想要翻身將極為困難。
很多人認為蘇聯是一個強大的軍事國家,德國綜合實力在蘇聯面前不堪一擊,德國前期能夠取勝完全是因為閃電戰的功勞,也就是,以戰略戰術升級推動了蘇德戰場前期的勝利,這不是真實的蘇德戰爭!
其實,蘇聯當時就是一個紙糊的老虎,外強中乾!這也是希特勒敢於發動蘇德戰爭的根本,希特勒發動蘇德戰爭並非愚蠢,而是一次十分優秀的戰略級軍事行動。
希特勒敢於發動蘇德戰爭,是因為在1939年底的蘇芬戰爭中,蘇聯在投入大量兵力的情況下,卻未能征服當時的北歐小國芬蘭,充分暴露了蘇聯的軍事實力是有問題的,而在1939年和1940年德國對外發動的閃擊波蘭和法國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法國比芬蘭實力強百倍,在德國的裝甲部隊下堅持不到兩個月,而蘇聯竟然沒有打下芬蘭,由此可見,德國想要戰勝蘇聯,不是沒有可能,相反,可能大大的。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發動蘇德戰爭時,出動了190個師,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兵分三路開向蘇聯,在2000多公里的戰線上,德國是全面打擊蘇軍,在戰爭開始的半天之內,蘇聯1200架飛機被炸燬,在戰爭開始後的前18天,蘇聯28個師被全殲,70個師武器損失過半,3000門大炮、2000架飛機、1500輛坦克被打廢,還有30萬蘇軍被俘虜。
在隨後的基輔戰役中,德軍圍殲蘇軍66.5萬人,堪稱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殲滅戰。
僅僅半年,蘇聯2萬輛坦克與自行火炮被擊毀,1.8萬架飛機戰損,將近三百萬蘇軍戰死前線。
一直在莫斯科保衛戰之前,德國的進攻態勢特別強悍,打垮蘇聯也沒有什麼困難。
再來看一組資料,到1941年年底,德軍佔領區囊括了蘇聯的45%的人口,71%的鐵,58%的鋼,57%的有色金屬、63%的煤、84%的甜菜、45%的牛。
半壁江山落入他人之手也就不過如此。
那麼為什麼形勢出現反轉?答案是美援!
沒有美國的援助,大概蘇聯早就堅持不下去了,因為經濟富庶區及重要產糧區的丟失,蘇聯軍民早就已經食不果腹了,為此在蘇德戰爭剛剛爆發後,蘇聯就向美國下了一筆18.4億美元的軍需訂單,當年10月份蘇美達成協議,開始從伊朗、北極航線、太平洋三個方向往蘇聯運送戰略物資。
最先抵達的就是20萬噸的小麥等食品,解決了蘇聯的燃眉之急,而另一邊的德軍士兵卻因為後勤補給不上,穿著單衣走在冰天雪地中。
據相關資料顯示,英美在蘇德戰爭期間為蘇聯交付了1700萬噸的物資,是蘇聯能夠最終戰勝德國的重要力量,就連蘇聯當家武器喀秋莎火炮的地盤都是盟軍援助的。尤其是燃油的援助更是蘇聯能夠取勝的法寶,當時德國的石油夠用的話,坦克在冰天雪地中根本就不用熄火,正是因為怕費油只能熄火,一熄火就很難再啟動了。
德國的失敗是資源短缺的失敗,假如德國本身有充足的資源,在排兵佈陣的時候就不會把重點放在攻打烏克蘭和高加索地區了,假如德軍當時全力攻擊莫斯科,早就完成打擊了。
另一方面,日本沒有加入到蘇德戰爭中,不能說是德國失敗的原因,假如日本參戰的話,想必德國獲勝的希望會更大一些。
假如德國有充足的資源,蘇聯沒有美國的幫助,日本參加蘇德戰爭而非發動太平洋戰爭的話,德國戰勝蘇聯的希望還是很大。
-
13 # 聯合防務
沒有可能。一些說法稱如果沒有1941年提早到來的嚴冬,如果沒有希特勒抽調裝甲部隊南下耽誤了進攻莫斯科的時間,如果德軍有充足的油料、冬裝……這些“如果”都是典型的馬後炮。因為給德軍設立這麼多“如果”的話,那麼蘇聯同樣也可以有很多“如果”。如果蘇聯沒有肅反擴大化,不搞大清洗,蘇軍的指揮能力也不至於在戰爭初期衰成那個樣;如果聽從圖哈切夫斯基的建議發展坦克,組建機械化部隊,如果在邊境地區修築大量永備工事,進行大規模戰場建設等等,那豈不是蘇軍都不會出現基輔會戰的慘敗以及莫斯科會戰前的危機。只給一方進行“如果”加成,卻讓另一方仍舊保持原來的狀態,這種“如果”就帶有明顯的主觀色彩,沒有任何意義。戰爭向來是雙方的動態對抗,一方情況變了,另一方情況必然也隨之改變,哪有隻準德軍加成,蘇軍依然苦逼的道理。歷史沒有如果,這是人類對歷史必須有的敬畏和尊重,也是對今天人們的告誡。正因為沒有如果,沒有重來的機會,所以人類才不能任性。(S)
-
14 # 林曉陸470714
是戰略錯誤,德國軍力隨強但國家太小,資源不夠人太少。前期雖然練練取勝但是進攻莫斯科時已精疲力竭,後勤跟不上,所以失敗。一旦停止進攻蘇聯軍力恢復遠快於德軍,就算沒有美英支援,德國也消耗不起,最後也會經濟崩潰而戰敗。
回覆列表
美帝不參戰,大機率贏,蘇聯糧倉,煉油基地已丟,後勤困難,煉油還可以在後方恢復生產,食品可是季節性的,不是想馬上恢復就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