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對於明軍來說,松錦決戰是一場不該進行的決戰,是明廷最後一個致命的決策失誤。明軍全面擊敗清軍的機會並不大,能夠讓錦州解圍、保住錦州就是勝利,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
先從崇禎十一年(清崇德三年)說起。這年九月,清軍從牆子嶺進入,分路南下,北京戒嚴,形勢嚴峻。新任兵部尚書盧象升戰死,全軍覆沒。
十月,洪承疇和親信部將左光先、曹變蛟、馬科等人率領甘陝援軍奔赴北京,被任命為總督薊、遼軍務,麾下有八位總兵官,十三萬士兵,四萬匹戰馬,明軍最精華的部分全部萃集於關寧一線。
崇禎十三年三月,清兵開始進駐義州,準備以這裡為基地,攻取錦州、松山等地。
率領明軍駐守錦州的依然是祖大壽,皇太極命令各位親王輪番帶兵圍困錦州,北韓也派兵參與圍困錦州。圍困錦州的真正的目的是殲滅來援的明軍主力,圍點打援。
崇禎十四年春天,錦州告急。
洪承疇進駐寧遠,親赴松山察看形勢。錦州城中的糧草還能支撐半年,有人捎來祖大壽的作戰建議:“宜車營逼之,毋輕戰。”
祖大壽與八旗軍交手二十餘年,熟悉他們的戰術,知道怎麼樣對抗最為有力,就是結成穩固的戰陣,步步為營,慢慢向前推進,不可草率出戰。
這個想法與洪承疇的意見相似,他認為,錦州城防守堅固,目前糧草還足以支撐。只要堅持過今年的秋季,城外清軍的糧餉即將耗盡,北韓方面大概也難以繼續供應。所以明軍最好的策略是且戰且守,和清軍打持久戰。
但兵部尚書陳新甲一直催戰,認為明軍應該兵分四路出擊,夾攻清軍。
洪承疇認為此一戰關乎國家命運,最佳的策略是等待,等待對手陷入困境。清軍的很大一部分糧草由北韓水師運送,洪承疇派水師擊敗北韓水師。清軍的騎兵每天吃兩餐,步兵每天只能吃一餐。有情報說,清軍正在商議退兵之事。
陳新甲把自己的意見秘密上奏崇禎皇帝,崇禎皇帝密令洪承疇進軍。
另一方面,清軍放出訊息,準備再次從薊鎮三協進擾北京。陳新甲催促洪承疇,稱他消耗兵餉幾十萬兩,錦州之圍毫無進展,一旦北京有事,他就是第二個袁崇煥。
至此,洪承疇不敢再堅持自己的意見,誓師出兵,七月末親自率軍抵近松山。
八月初,雙方在錦州、松山之間交戰,錦州城中的祖大壽向外突圍,連續突破清軍的兩道防線,卻在最後一道防線前功虧一簣,沒能衝破清軍的鐵圍。
清軍向瀋陽求援。馬紹愉建議迅速進擊,破除錦州之圍,洪承疇不同意。
有一條長嶺山從塔山伸向錦州,大同監軍張鬥認為,應該在長嶺山上派駐一支軍馬,防止清軍抄襲我軍後路。洪承疇不以為然,輕蔑地說:“我十二年老督師,你一個書生懂什麼?”
皇太極親自率兵趕往松山前線,果然派出三千騎兵佔據了長嶺山,聲稱要合圍松山。
至此,雙方在松錦一帶形成決戰的態勢。明軍集合了八鎮十三萬大軍。清軍傾全國之力,集合北韓、蒙古援軍,整體數量與明軍大致相當。但明軍的糧餉集中在寧遠、杏山、筆架山等處,留下致命的隱患。
如果洪承疇能夠頂住北京方面的壓力,穩紮穩打,即使不能擊潰清軍,清軍也會主動解圍。決戰態勢形成之後,如果洪承疇早期能夠更堅決一些,明軍將士能夠齊心協力、破釜沉舟,或者洪承疇能夠聽從大同監軍的建議,防止清軍抄襲明軍後路,明軍都不至於大敗,也許會有獲勝的機會。
扯得更遠一些,洪承疇帶著自己的勁旅前往寧錦,並沒有解決遼東的問題,反而將明軍的精銳力量全部喪失,農民軍趁機而起。假設洪承疇留在陝西,明軍丟了錦州甚至丟了寧遠,明朝也不會如此迅速地崩潰。
首先,對於明軍來說,松錦決戰是一場不該進行的決戰,是明廷最後一個致命的決策失誤。明軍全面擊敗清軍的機會並不大,能夠讓錦州解圍、保住錦州就是勝利,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
先從崇禎十一年(清崇德三年)說起。這年九月,清軍從牆子嶺進入,分路南下,北京戒嚴,形勢嚴峻。新任兵部尚書盧象升戰死,全軍覆沒。
十月,洪承疇和親信部將左光先、曹變蛟、馬科等人率領甘陝援軍奔赴北京,被任命為總督薊、遼軍務,麾下有八位總兵官,十三萬士兵,四萬匹戰馬,明軍最精華的部分全部萃集於關寧一線。
崇禎十三年三月,清兵開始進駐義州,準備以這裡為基地,攻取錦州、松山等地。
率領明軍駐守錦州的依然是祖大壽,皇太極命令各位親王輪番帶兵圍困錦州,北韓也派兵參與圍困錦州。圍困錦州的真正的目的是殲滅來援的明軍主力,圍點打援。
崇禎十四年春天,錦州告急。
洪承疇進駐寧遠,親赴松山察看形勢。錦州城中的糧草還能支撐半年,有人捎來祖大壽的作戰建議:“宜車營逼之,毋輕戰。”
祖大壽與八旗軍交手二十餘年,熟悉他們的戰術,知道怎麼樣對抗最為有力,就是結成穩固的戰陣,步步為營,慢慢向前推進,不可草率出戰。
這個想法與洪承疇的意見相似,他認為,錦州城防守堅固,目前糧草還足以支撐。只要堅持過今年的秋季,城外清軍的糧餉即將耗盡,北韓方面大概也難以繼續供應。所以明軍最好的策略是且戰且守,和清軍打持久戰。
但兵部尚書陳新甲一直催戰,認為明軍應該兵分四路出擊,夾攻清軍。
洪承疇認為此一戰關乎國家命運,最佳的策略是等待,等待對手陷入困境。清軍的很大一部分糧草由北韓水師運送,洪承疇派水師擊敗北韓水師。清軍的騎兵每天吃兩餐,步兵每天只能吃一餐。有情報說,清軍正在商議退兵之事。
陳新甲把自己的意見秘密上奏崇禎皇帝,崇禎皇帝密令洪承疇進軍。
另一方面,清軍放出訊息,準備再次從薊鎮三協進擾北京。陳新甲催促洪承疇,稱他消耗兵餉幾十萬兩,錦州之圍毫無進展,一旦北京有事,他就是第二個袁崇煥。
至此,洪承疇不敢再堅持自己的意見,誓師出兵,七月末親自率軍抵近松山。
八月初,雙方在錦州、松山之間交戰,錦州城中的祖大壽向外突圍,連續突破清軍的兩道防線,卻在最後一道防線前功虧一簣,沒能衝破清軍的鐵圍。
清軍向瀋陽求援。馬紹愉建議迅速進擊,破除錦州之圍,洪承疇不同意。
有一條長嶺山從塔山伸向錦州,大同監軍張鬥認為,應該在長嶺山上派駐一支軍馬,防止清軍抄襲我軍後路。洪承疇不以為然,輕蔑地說:“我十二年老督師,你一個書生懂什麼?”
皇太極親自率兵趕往松山前線,果然派出三千騎兵佔據了長嶺山,聲稱要合圍松山。
至此,雙方在松錦一帶形成決戰的態勢。明軍集合了八鎮十三萬大軍。清軍傾全國之力,集合北韓、蒙古援軍,整體數量與明軍大致相當。但明軍的糧餉集中在寧遠、杏山、筆架山等處,留下致命的隱患。
如果洪承疇能夠頂住北京方面的壓力,穩紮穩打,即使不能擊潰清軍,清軍也會主動解圍。決戰態勢形成之後,如果洪承疇早期能夠更堅決一些,明軍將士能夠齊心協力、破釜沉舟,或者洪承疇能夠聽從大同監軍的建議,防止清軍抄襲明軍後路,明軍都不至於大敗,也許會有獲勝的機會。
扯得更遠一些,洪承疇帶著自己的勁旅前往寧錦,並沒有解決遼東的問題,反而將明軍的精銳力量全部喪失,農民軍趁機而起。假設洪承疇留在陝西,明軍丟了錦州甚至丟了寧遠,明朝也不會如此迅速地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