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個西瓜呀
-
2 # 莫小邪
用現代的眼光判斷,廖立不是謀士,應該是行政人員。他並沒得罪劉備,就是喜歡批評別人,說話不說讓人高興的話,後來被諸葛亮壓制,但從廖立被貶後的作風來看,確實是名士風範,也曾一人多愁善感過。劉備沒死的時候對他不錯,他做過長沙太守,巴郡太守。
廖立的名聲在三國中不凸顯,估計因為負責內政的名氣不高。比方說,荀彧這樣的能力,也不如郭嘉有名,更何況廖立還是蜀國的內政人才。
諸葛亮為何對廖立打壓,分析如下。
第一,批評向朗、郭攸之、文恭等很平庸,平庸得無可圈點。諸葛亮不等於一個國家,把國家作擋箭牌,只能表明政治手腕。廖立批評諸葛亮用人不當,並沒有一概否定所有人。
第二,廖立對劉備的指責,並非敵對者的誹謗,而是針對東三郡爭奪戰,漢中爭奪戰,襄陽爭奪戰三次失敗的總結。以這些教訓做借鑑,試圖組長諸葛亮“北伐”,正好反映廖立清醒的政治頭腦和戰略目光。如果諸葛亮一系列人認為廖立有誹謗劉備的嫌疑,那麼廖立也是在誹謗諸葛亮。
第三,軍隊是打仗用的。訓練有素與否,需放在戰爭上,無數次浴血奮戰的實踐中檢驗一支軍隊。孫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然而,諸葛亮“北伐”五戰五敗,正驗證這一失誤。諸葛亮本身不是軍事家,他是謀士。廖立對諸葛亮訓練的軍隊不看好,既是希望正視蜀軍本身的不足。
-
3 # 圖說三國
提起諸葛亮,沒有人感到陌生,他是劉備麾下的頂尖謀士,也國蜀漢的頂樑柱,不管是軍事謀略,還是政治謀略,他都有過人之處。除此之外,他還長於巧思,有過很多偉大的發明。如此看來,他幾乎可以被譽為全才。可是,人無足赤,金無足赤,諸葛亮也有令人詬病的地方,例如無知人之明。他不聽劉備之言,執意起用馬謖,最終導致街亭之失,被迫結束第一次北伐,就是最好的證明。然而在歷史上,除了馬謖之外,他還對一個人看走了眼。這個人非常不簡單,不但得諸葛亮錯愛,還得到了劉備的重用,最終被為關羽之死埋下了伏筆。這個人是誰呢?劉備和諸葛亮又是如何對他看走眼的呢?
此人名為廖立,字公淵,是荊州武陵郡人氏,在劉備被舉為荊州牧時,他便已經在劉備麾下效力,並被任命為從事了,而且這個時候,他尚不足三十歲。而劉備對他的賞識,並不僅此而已,因為不久之後,他便升任為了長沙太守。《三國志》記載:“廖立字公淵,武陵臨沅人。先主領荊州牧,闢為從事,年未三十,擢為長沙太守。”當時劉備在荊州的地盤,僅有零陵、長沙、桂陽、武陵、南郡,這其中又以長沙最為富庶,劉備讓他擔此地的太守,可見對他的看重。
至於諸葛亮對他的欣賞,則體現在口頭上,畢竟劉備時代,諸葛亮的地位遠不及在劉禪時代。據記載,諸葛亮在提起廖立時,曾道:“龐統、廖立,楚之良才,當贊興世業者也。”意思是說,廖立在荊州名士中的佼佼者,才能可比龐統,有輔世之才。這一評價不可謂不高,畢竟龐統是能得水鏡先生認可的人物,入川之戰中,他體現出的軍事謀略也不容小覷,諸葛亮卻道廖立能與之齊名,可見諸葛亮對廖立的賞識。可是廖立接下來的表現,卻讓劉備和諸葛亮大跌眼鏡。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南郡之地,是劉備向孫權借來的,他得了益州之後,孫權便派人討要了,可是劉備在此地經營了數年,怎麼甘心乖乖歸還呢?再說了就算劉備同意,坐鎮荊州關羽也不可能同意。兩方在談不攏的情況下,只能用戰爭來解決問題,於是孫權下令,讓呂蒙攻打零陵、長沙、桂陽三郡。經孫權勸學之後,呂蒙早已不是隻知橫衝直撞的猛將,他開始運用起了智慧與謀略——在發兵之前,他給這三郡太守各自寫了一封恐嚇信,而且效果非常好,其中兩郡太守選擇了投降,其中就是守長沙的廖立。雖然廖立逃回成都之後,劉備沒有太過責備他,還將他派為了巴郡太守,之後還讓他擔任過侍中一職,但是對他的信任和好感,應該早已全部被磨滅了。
眾所周知,此事發生於公元215年,從此之後一直到關羽被擒殺,他都一直沒有再出益州,那麼為什麼要說他為關羽失荊州埋下了伏筆呢?其實這與他獻出長沙有關。剛剛有前文中,我們提到長沙是荊州最富庶的地區,在糧草供應方面,有著極重要的意義,長沙一丟,關羽再發動對外戰外,則很難迅速集齊戰略物資,正是因為此事,關羽才擅自搬空了孫權的兩座糧倉,惹得孫權大怒,並堅定了孫權與曹魏勾結的決心;也正是因為此事,糜芳和傅士仁在襄樊之戰時,才無法及時向前線供應糧草,從而被關羽威脅,並因害怕果斷降吳。試想,若江東不與曹魏結盟,甚至只要糜、傅二人不降,關羽還會直接被擒殺嗎?小編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分析到此處,我們不得不承認,廖立僅是徒有虛名,不堪大用。那麼他的結局如何呢?據記載,此人雖才疏卻志大,一直認為自己的能力僅次於諸葛亮,地位也該僅次於諸葛亮才對,可是劉備去世,諸葛亮主政期間,他僅是一個徙水校尉,地位還不及降將李嚴,對此,他覺得非常不公平,於是對著李邵和蔣琬大發牢騷,說劉備沒有眼光,先是放棄漢中,與孫權爭荊州,結果沒佔到便宜;之後回來搶漢中,又導致了關羽被擒殺。說關羽有勇無謀,一次又一次的損兵折將。除此之外,當時朝廷中受到重用的人,被他吐槽了一遍。
妄議劉備、關羽及諸多朝廷重臣,此為一錯;不反思自己獻城投降之事,此為二錯;當著諸葛亮親信之面吐槽,此為三錯。因為犯了這三項錯誤,他很快就把自己作死了——諸葛亮上表指責他“誹謗先帝,疵毀眾臣”,把他貶為庶民,流放到了汶山郡,終其一生都未復職。要說他一生中,最能體現自己才華的一事,也不過是料到了,諸葛亮去世之後,自己便註定無緣為官了。《三國志·廖立傳》記載:“(廖立)聞諸葛亮卒,垂泣嘆曰:‘吾終為左衽矣!’……立遂終徙所。”
-
4 # 知常容
廖立他是諸葛亮推薦的一個謀士,很多人可能沒有注意到他,他的能力是跟龐統差不多,荊楚之良士,但是在諸葛亮剛剛執政前期,廖立因為沒有受到諸葛亮的重用,而心生不滿,被諸葛亮廢掉了。
這裡面其實很有玄機的,廖立作為跟龐統一樣的謀士,說明他的才能是很厲害的,這個不是我說的,是諸葛亮對他的評價。原來廖立跟諸葛亮是同一條戰線,但是執政之後可能是因為理念的問題發生了分歧。廖立開始評價諸葛亮了。
因為諸葛亮不用他,所以他直接評價諸葛亮的用人有問題。說王連沒有水準,只會壓榨百姓,王連是誰呢?稅務總長,管鹽鐵稅收的財神爺,向朗,馬良等人都有問題,郭演長也就是出師表提到過的郭攸之,這傢伙廖立沒說錯,的確沒有用。這些人都是諸葛亮重用之人。
諸葛亮執政初期,大權沒有完全握住,所以非常緊張,他馬上過激反應,直接上表,指出他非議先帝,關羽,廖立也真是大嘴巴,把矛頭對準諸葛亮的話還好,要是對準整個蜀漢,諸葛亮怎麼會放過這個機會,自然就上表廢為庶人,流放。廖立這個人水平有,才能有,就是情商不高啊。
-
5 # 紅色星河
廖立是漢末三國時代劉備集團的一個重要謀臣,是武陵臨沅人。諸葛亮起初十分看重廖立,認為是可以與自己和龐統一起輔佐劉備成就大業的荊楚奇才。
【先主入蜀,諸葛亮鎮荊土,孫權遣使通好於亮,因問士人皆誰相經緯者,亮答曰:「龐統、廖立,楚之良才,當贊興世業者也。」】
在諸葛亮的推薦下,廖立受到劉備重用,雖然沒有立下功績,但不到三十歲就被劉備任命為長沙太守。
公元215年,呂蒙襲取荊南,廖立在長沙太守任上不戰而逃,使得劉備集團在荊州事務上陷於被動,又由於曹操進攻漢中、張魯投降,劉備只好與孫權求和,在湘水劃界中做出重大讓步。
當時廖立不僅沒能堅守長沙,反而不戰而逃。如果他真有遠見和實際才能,逃到江陵幫助關羽也好,如此或許不會有“關羽大意失荊州”,但他沒有。廖立直接逃回了成都,而劉備不僅沒有責備他,依然重用他,先後任命他為巴郡太守、侍中。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任用廖立為長水校尉,位高權重。但廖立在自己沒有什麼功績的情況下,對位居李嚴之下心懷不滿。
【長水校尉廖立,坐自貴大,臧否群士,公言國家不任賢達而任俗吏,又言萬人率者皆小子也;誹謗先帝,疵毀眾臣”、“立奉先帝無忠孝之心,守長沙則開門就敵,領巴郡則有闇昧闟茸其事,隨大將軍則誹謗譏訶,侍梓宮則挾刃斷人頭於梓宮之側】
諸葛亮去世後,正與妻子耕殖自守的廖立得知訊息,流下了眼淚,哀嘆自己將終生得不到啟用。後來姜維帶兵經過時,還去看望廖立。發現年齡已經很大的廖立貌似生活得還很自在,精神很好,聊天說話依然都很自如。
【後監軍姜維率偏軍經汶山、詣立,稱立意氣不衰,言論自若。】
廖立最終老死在汶山郡。其妻子在廖立去世後返回了成都。
-
6 # 劉大媽說三農
三國時期總是湧現出來了一大批的人才,除了諸葛亮,還有龐統等人之外,其實還有一些人是我們不知道的,只是因為他們的名氣不是那麼大,所以常常被我們給忽略了過去。比如說當時曾能夠和龐統並肩而提的廖立。
他也是三國時期蜀國少見的人才,當時孫權的一位使者曾經問過諸葛亮,除了諸葛亮本人之外,還能夠治理國家的臣子都有哪幾位呢?諸葛亮回答說,除了自己,還有廖立以及龐統等人。龐統,我們都是有所耳聞的,他還沒活過40歲就過早離開了。然而,另外一位廖立可能就不是多少人瞭解了。今天,我們就聊一下,關於廖立的故事。
廖立是當時劉備特別器重的一位謀士,劉備正在四處尋找人才,就聽說了廖立的名字,所以就把廖立給請了回來,希望他可以成為自己的心腹。一開始給他的位置不是很高,後來見他這個人能夠得到重用,所以就提拔了他長沙太守的位置。但在作戰期間,因為廖立率領大軍沒能敵得過吳軍,所以落荒而逃,因此被很多人看不起。不過,劉備卻沒有因為這件事情而處置他,反而是把他派去巴郡做了太守。
後來,劉備就成為了當時的皇帝,而廖立的位置僅次於當時的丞相,成為了參政大臣,足以見得,劉備對他是有多麼的信任,還有重用。畢竟劉備是一個很能夠識別人才的君主,可後來劉禪繼位之後,就把廖立給調去了其他的地方,讓他擔任長水校尉。他很不滿意這個職位,可是又沒有辦法說些什麼,在他的心裡,他經常拿自己和諸葛亮進行相比,他覺得自己比諸葛亮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可如今他的地位竟然如此遭到踐踏,自然心中生有不滿。
如果,他安心的在這個位置待著也就算了,可他偏偏在這個位置上做一些很不好的事情。每天都在飲酒作樂,有的時候還會發牢騷,認為諸葛亮的所作所為是不對的,還說如果自己站在諸葛亮的位置上,肯定不會這樣去做。這番話,不知道為何傳到了諸葛亮的耳朵當中,諸葛亮聽聞之後大發雷霆,就讓廖立成為了一個平民百姓,並且把他流放到了現在的四川地帶。
因為,當時那番話是廖立酒後所說,所以廖立覺得特別冤枉,也想要伸冤,但最終無果。他就只能在流放之地等著,有朝一日諸葛亮赦免他。可他等來的訊息就是,諸葛亮沒過多久就死掉了,所以他特別的難過,並且大哭不止。因為諸葛亮死了,他也就只能在這裡等死了
回覆列表
首先廖立應該是不算謀士的,而是屬於內政這一塊的人 也就是行政
並沒有不出名,在三國志中有傳記。廖立(生卒年不詳),字公淵,武陵臨沅人,劉備入川的時候,鳳雛死了,於是劉備帶了諸葛亮入川,把廖立放在荊州當長沙太守。當時廖立才二十多歲要比諸葛亮年輕,已經是重用了,曹操培養曹植也不過在他二十多的時候封的太守。
廖立這太守當的還算中肯,沒什麼過錯,呂蒙打荊州時,關羽詐降逃跑失敗被殺,但是廖立成功逃跑了。戰敗後荊州的人不跑即降,也沒什麼辦法。廖立跑回蜀地後,劉備封他侍中,相當於國事顧問,屬於近侍,類似於明朝內閣的大學士,本身沒有權力,但作用不小。後來又當了巴郡太守。
他呀,是個內政人才,。不是謀士也不曾隨軍;喜歡嘴炮,像明朝的言官,估摸著是當顧問時染的毛病;清高正直,敢講敢說,連諸葛亮都敢批評(私下裡),可就是因為批評被人打了小報告,諸葛亮火了,就要拿他下獄,可諸葛亮回頭一想,好歹是老鄉,算了吧!就流放了。
流放後,廖立還想著諸葛亮重新啟用他(畢竟有才),可諸葛亮到死都沒搭理他。廖立鬱悶了,這朝野上下,也就諸葛亮和他是一個資歷的,諸葛亮死後,哪個小輩能啟用他(廖立和諸葛都以內政見長,諸葛死後,廖立可以取代諸葛的內政方面)?
姜維後來去拜訪他,他沒鳥姜維(要想當官不會是這個態度)可見諸葛亮死後,廖立不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