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蟲病是由血吸蟲寄生於人體靜脈系統所引起的寄生蟲病,中國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蟲病。急性期主要表現為發熱,肝腫大,腹痛,腹瀉,便血。慢性期以肝脾腫大,慢性腹瀉為主要表現。晚期表現主要有肝硬化、巨脾、腹水等。多見於夏秋季。病人及保蟲宿主為主要傳染源,經糞便汙染的水源、疫水及釘螺傳播,人群普遍易感,青壯年感染串最高。本病屬中醫“蠱病”、“蠱疫”範疇。
[臨床表現]
1.急性血吸蟲病
(1)潛伏期平均為40日。
(2)主要臨床表現
①發熱:一般在38℃~40℃之間,間歇熱型多見,熱程2周至1個月。
②過敏反應:可見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等。
④其他表現:可有咳嗽,少量咯痰,肺部幹、溼羅音,亦可出現
腎損害表現。
2.慢性血吸蟲病:輕者可無任何症狀及體徵,有症狀者表現為慢性腹痛、腹瀉、大便帶血,或有裡急後重,膿血便,肝腫大明顯,輕度脾腫大,乏力,消瘦等。
3.晚期血吸蟲病分4型
(1)巨脾型:脾明顯腫大,質地堅硬。
(2)腹水型:出現腹水,可有腎損害表現。
(3)結腸增殖型:有腹痛、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不全性腸梗阻,左下腹可觸及條索狀腫物。
(4)侏儒型:有晚期血吸蟲病症狀,並有身材矮小,性器官發育不良或不發育,第二性徵缺失,一般智慧正常。
4.異位損害:主要有肺型血吸蟲病和腦型血吸蟲病。
[診斷]
1.有流行病學資料。
2.有各期臨床症狀及體徵
. (1)急性期:發熱、肝脾腫大、腹痛、腹瀉、便血。
(2)慢性期:慢性腹瀉、肝脾腫
大。
(3)晚期:肝硬化、巨脾、腹水。
3.實驗室檢查
(1)病原學檢查:糞便檢查或腸黏膜活檢發現蟲孵或孵蟲毛蚴。
(2)免疫學檢查:有環卵沉澱試驗、間接血凝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陽性者有助診斷。
(3)血象:急性期白細胞總數增高,嗜酸粒細胞明顯增高。晚期白細胞、血小板數減少。
(4)肝功能檢查:急性期轉氨酶、r—球蛋白增高,晚期血清白蛋白降低,白、球蛋白比例下降。
4.急性血吸蟲病應注意與傷寒、阿米巴肝膿腫、敗血症鑑別;慢性血吸蟲病應注意與慢性病毒性肝炎鑑別。
[治療]
1.西醫藥治療。
(1)病原治療:呲喳酮:急性血吸蟲病10mg/kg,每日3次,連服4日;慢性血吸蟲病成人總劑量60mg/kg、兒童總劑量70mg/kg,2日分4—6次餐間服;晚期血吸蟲病,總劑量40mg/kg,每日分2次服完。
(2)對症治療:巨脾症:手術治療;腹水:限鹽限水,間斷使用利尿劑;上消化道出血,參考有關章節。
2.中醫藥治療
(1)急性期:發熱微惡寒,持續不退,腹痛、腹脹、腹瀉,苔黃膩或白膩,脈滑數或濡數。
治法:清熱化溼,殺蟲。
方藥:青皮10克、川樸10克、半夏10克、草果6克、茯苓15克、柴胡10克、茵陳15克、黃芩10克、滑石30克(包煎)、甘草6克、薏苡仁30克、生山梔10克、檳榔15克、苦參30克、半邊蓮30克。
(2)慢性、晚期血吸蟲病
①溼阻氣滯血淤:腹脹、腹痛、腹瀉,大便不爽或有膿血,腹部症塊。舌紫苔白,脈濡緩。
治法:化溼理氣、活血消症。
方藥:柴胡10克、枳殼10克、赤白芍各15克、甘草6克、茯苓15克、豬苓10克、澤瀉15克、川樸10克、茵陳10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制乳沒各6克、鬱金12克、冬瓜皮15克、炮山甲15克。
②肝鬱脾虛:脅腹脹痛,乏力倦怠,食慾不振,便溏腹瀉,脈弦細。
治法:疏肝健脾。
方藥:柴胡10克、枳殼10克、白芍30克、白朮10克、木香10克、茯苓15克、甘草6克、香附10克、神曲10克、鬱金12克。
治法:滋補肝腎,養陰活血。
方藥:枸杞子15克、生熟地各15克、沙參15克,麥冬15克、-當歸10克、赤芍15克、川楝子10克、鬱金12克、鱉甲15克(先煎)。
④脾腎陽虛:腹脹膨隆,神疲乏力,形寒肢冷,面白少華,舌淡,脈沉細。
治法:溫補脾腎,化淤行水。
方藥:熟附子10克、肉桂3克、桂枝10克、熟地15克、山萸肉15克、山藥15克、茯苓15克、澤瀉15克、車前子15克、澤蘭15克、白朮10克、豬苓15克、大腹皮10克、冬瓜皮30克、莪術10克、木香10克、鱉甲15克(先煎)。
(3)單方驗方:鴉膽子仁0.3克裝入膠囊吞服,每日3次,療程1個月。
[預防與調養]
1.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
2.低鹽軟質飲食。
血吸蟲病是由血吸蟲寄生於人體靜脈系統所引起的寄生蟲病,中國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蟲病。急性期主要表現為發熱,肝腫大,腹痛,腹瀉,便血。慢性期以肝脾腫大,慢性腹瀉為主要表現。晚期表現主要有肝硬化、巨脾、腹水等。多見於夏秋季。病人及保蟲宿主為主要傳染源,經糞便汙染的水源、疫水及釘螺傳播,人群普遍易感,青壯年感染串最高。本病屬中醫“蠱病”、“蠱疫”範疇。
[臨床表現]
1.急性血吸蟲病
(1)潛伏期平均為40日。
(2)主要臨床表現
①發熱:一般在38℃~40℃之間,間歇熱型多見,熱程2周至1個月。
②過敏反應:可見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等。
④其他表現:可有咳嗽,少量咯痰,肺部幹、溼羅音,亦可出現
腎損害表現。
2.慢性血吸蟲病:輕者可無任何症狀及體徵,有症狀者表現為慢性腹痛、腹瀉、大便帶血,或有裡急後重,膿血便,肝腫大明顯,輕度脾腫大,乏力,消瘦等。
3.晚期血吸蟲病分4型
(1)巨脾型:脾明顯腫大,質地堅硬。
(2)腹水型:出現腹水,可有腎損害表現。
(3)結腸增殖型:有腹痛、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不全性腸梗阻,左下腹可觸及條索狀腫物。
(4)侏儒型:有晚期血吸蟲病症狀,並有身材矮小,性器官發育不良或不發育,第二性徵缺失,一般智慧正常。
4.異位損害:主要有肺型血吸蟲病和腦型血吸蟲病。
[診斷]
1.有流行病學資料。
2.有各期臨床症狀及體徵
. (1)急性期:發熱、肝脾腫大、腹痛、腹瀉、便血。
(2)慢性期:慢性腹瀉、肝脾腫
大。
(3)晚期:肝硬化、巨脾、腹水。
3.實驗室檢查
(1)病原學檢查:糞便檢查或腸黏膜活檢發現蟲孵或孵蟲毛蚴。
(2)免疫學檢查:有環卵沉澱試驗、間接血凝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陽性者有助診斷。
(3)血象:急性期白細胞總數增高,嗜酸粒細胞明顯增高。晚期白細胞、血小板數減少。
(4)肝功能檢查:急性期轉氨酶、r—球蛋白增高,晚期血清白蛋白降低,白、球蛋白比例下降。
4.急性血吸蟲病應注意與傷寒、阿米巴肝膿腫、敗血症鑑別;慢性血吸蟲病應注意與慢性病毒性肝炎鑑別。
[治療]
1.西醫藥治療。
(1)病原治療:呲喳酮:急性血吸蟲病10mg/kg,每日3次,連服4日;慢性血吸蟲病成人總劑量60mg/kg、兒童總劑量70mg/kg,2日分4—6次餐間服;晚期血吸蟲病,總劑量40mg/kg,每日分2次服完。
(2)對症治療:巨脾症:手術治療;腹水:限鹽限水,間斷使用利尿劑;上消化道出血,參考有關章節。
2.中醫藥治療
(1)急性期:發熱微惡寒,持續不退,腹痛、腹脹、腹瀉,苔黃膩或白膩,脈滑數或濡數。
治法:清熱化溼,殺蟲。
方藥:青皮10克、川樸10克、半夏10克、草果6克、茯苓15克、柴胡10克、茵陳15克、黃芩10克、滑石30克(包煎)、甘草6克、薏苡仁30克、生山梔10克、檳榔15克、苦參30克、半邊蓮30克。
(2)慢性、晚期血吸蟲病
①溼阻氣滯血淤:腹脹、腹痛、腹瀉,大便不爽或有膿血,腹部症塊。舌紫苔白,脈濡緩。
治法:化溼理氣、活血消症。
方藥:柴胡10克、枳殼10克、赤白芍各15克、甘草6克、茯苓15克、豬苓10克、澤瀉15克、川樸10克、茵陳10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制乳沒各6克、鬱金12克、冬瓜皮15克、炮山甲15克。
②肝鬱脾虛:脅腹脹痛,乏力倦怠,食慾不振,便溏腹瀉,脈弦細。
治法:疏肝健脾。
方藥:柴胡10克、枳殼10克、白芍30克、白朮10克、木香10克、茯苓15克、甘草6克、香附10克、神曲10克、鬱金12克。
治法:滋補肝腎,養陰活血。
方藥:枸杞子15克、生熟地各15克、沙參15克,麥冬15克、-當歸10克、赤芍15克、川楝子10克、鬱金12克、鱉甲15克(先煎)。
④脾腎陽虛:腹脹膨隆,神疲乏力,形寒肢冷,面白少華,舌淡,脈沉細。
治法:溫補脾腎,化淤行水。
方藥:熟附子10克、肉桂3克、桂枝10克、熟地15克、山萸肉15克、山藥15克、茯苓15克、澤瀉15克、車前子15克、澤蘭15克、白朮10克、豬苓15克、大腹皮10克、冬瓜皮30克、莪術10克、木香10克、鱉甲15克(先煎)。
(3)單方驗方:鴉膽子仁0.3克裝入膠囊吞服,每日3次,療程1個月。
[預防與調養]
1.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
2.低鹽軟質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