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視有約

    寧夏南部山區,涇源縣,彭陽縣,西吉縣,海原縣,都是地處大山,靠天吃飯,沒有林木,沒有水源,草場等自然條件差,需要搬遷到寧夏北部黃河水能澆灌的的川區,但是搬遷的地方也很苦啊,到處是黃沙,沒有樹木沒有灌渠沙土地需要慢慢養,打工靠近自治區幾個工業區,基本都是重工業和能源消耗大汙染大的企業,其實國家已經儘可能的幫百姓致富,搬遷移民是件大事,後面還會有源源不斷的山區百姓遷往寧北,畢竟有水澆地,打工方便,比起大山好點,生活會上一個臺階!!

  • 2 # 黃土地之戀

    有,山裡分散的人就近集中搬遷到鄉政府所在地(還是在山裡),或者把山裡的搬遷到川裡(就是兩山夾一很平攤的谷地),相對集中一點住宿,重新給蓋的好一點的房子,整體規劃引接上下水。

  • 3 # 好年景972

    山海情講述了一個東部發達省區幫扶西部落後省區寧夏,共同在銀川市西南部永寧縣賀蘭山腳下的戈壁灘上共同開發建設了閩寧鎮的故事。

    故事中的西海固就是中國知名的西部極度貧困三西地區(甘肅河西,定西和寧夏西海固)之一,這裡當時隸屬於固原地區,管轄固原縣,西吉縣,海原縣,隆德縣,涇源縣和彭陽縣,這裡地處黃土高原腹地,境內黃土丘陵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年平均降水量從不足300毫米到600毫米,十年九旱年年春旱是這裡的現狀,農業生產條件極其惡劣。

    九十年代時境內共有旱作耕地800多萬畝,農業人口比例近90%,回族人口占當地人口70%以上。由於生態環境條件差,乾旱制約著農業生產發展,當地主要農作物以小麥和馬鈴薯為主,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人們生產生活用水困難,全靠天然降水蓄積解決。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在國家政策支援下,閩寧合作先期在永寧縣玉泉營農場邊上開發建設了異地移民搬遷區,起初稱閩寧村,周邊包括豫海村,原隆村等幾個村,因為移民主要來自西吉縣,所以當時是西吉縣的派出機構,所有管理人員都由西吉縣派出並直接受西吉縣領導,這也是寧夏最早易地移民的通行做法。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隨著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管理要求,所有移民新村都劃歸屬地管理。閩寧村也毫不例外劃歸永寧縣管理,人口和社會結構也和早期發生巨大變化,後增設閩寧鎮。當然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不論福建還是寧夏都投入了大量財力物力人力,這裡如今也成了永寧縣最具活力的鄉鎮。

    原來的西海固,在國家退耕還林還草政策支援下,大於25度的坡地都退耕還草還牧,在大山深處最不適宜人居住區的村民基本上透過易地搬遷在縣內易地或移民搬遷到引黃灌區各地了。移民退出區寧夏自治區都透過生態治理專案進行了生態恢復治理,加上退耕還草和旱作農業技術推廣,過去的坡耕地都開發整治成了水平梯田,旱作保墒集雨農業技術大面積推廣應用,如今這裡的農業產業和30年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多化,肉牛養殖,冷涼蔬菜,小雜糧,馬鈴薯是這裡的特色主導產業。2020年西海固地區農民人均收入較上年增長近10個百分點,西海固地區也早已實現從貧甲天下到生態發展的轉變。2020年12月寧夏宣佈最後一個貧困縣西吉縣如期實現脫貧摘帽。

    2021年作為十四五開局之年,寧夏西海固地區必將在近兩百萬各族兒女艱苦努力下,在奔小康路上創造更加輝煌的成績。

  • 4 # 平凡的滬漂

    當然有很多,我在寧夏西吉縣支教,這裡還是有很多沒搬走的人,隨著國家扶貧政策的幫助,這裡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了,很多家裡都養牛羊增收,玉米杆子全部都打碎做成飼料。

  • 5 # 寧皓論市

    還有不少的,此前的搬遷主要針對地理環境惡劣,不適合生存的還有危房危窯異地搬遷的。不過還有不少家庭城鎮化後山裡的房子都是空著的,一家老小基本都在城市裡,還有的是年輕人外出務工,留老人在家裡。特別困難和急需搬遷的基本都搬遷了,剩餘的有扶貧政策幫扶越來越好了,寧夏地方小,人口少,政策落實相對容易

  • 6 # 索拉哥

    有呢,不過當初先搬條件特別差的,路,水,地質災害等,後來搬遷三北防護林區的,再後來就是勞務移民。現在幾乎不咋搬遷了,沒搬的人生活條件了也越來越好了,路,水都通了。

  • 7 # 北國之狐

    當然有啊,我就是沒有搬出來的“山民”,我也不知道這個“山民”有沒有特殊的意味。國家的政策是將極度貧困、條件惡劣的村民納入易地搬遷(扶貧移民),搬遷至條件好的平原地區(戈壁灘),條件再好的當然輪不到外面人,早就被本地土著佔領了。

    99年中專畢業後,我就回到了固原市彭陽縣白岔村,成為地地道道的擁有城鎮戶口的“農村人”。感謝黨,讓我們有了通向縣城的柏油馬路,全程只需要十幾分鍾就能到達彭陽縣城。

    這幾年我也結婚了,有了兩個兒子,因為村上的教學質量不好,我找人將兩小子都轉到了縣城的小學讀書。因為我有城鎮戶口,所以在縣城申請了廉租房,我父親平時在縣城看著兩孩子上學。我們夫妻兩口子在老家務農。

    雖然是山裡,但是近幾年退耕還林,植被恢復的特別好,漫山遍野都是綠色的,等到桃花、杏花盛開的季節,漫山遍野都是芳香。彭陽縣政府也因地制宜推出了“山花節”。氣候改變了,雨水也多了,改變了以前的靠天吃飯,收成也好了。“坡改梯”將原有的耕地變成了一片片的平原,大型收割機也能發揮作用了。

    這在十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總之生活越來越好。

  • 8 # 張旭語文

    首先,需要說明一點,我是西吉縣回民中學的一名退休不久的高中語文老師。

    其次,需要要強調一點,那裡的老百姓不叫山民,自古以來沒這個稱呼。

    第三,西吉縣目前有49.6萬人,回族28.8萬人,佔58%,是寧夏人口第一大縣。

    第四,西海固是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地貌,與所有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們沒什麼兩樣。

    第五,西吉縣境內目前除了有高速公路外,村村都通硬化瀝青或水泥路。

    第六,西吉縣19個鄉鎮295個行政村7.4萬戶31.6萬名農村人口喝上了自來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9.9%,

    第七,西吉縣境內所有農民,都住著紅磚紅瓦房,沒有一間土坯房。

    第八,西吉縣每年有1000多名學生考入一本和二本。

    總之,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西吉縣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相信未來會更好。

  • 9 # 鹿娃多多

    西海固是解放初期的回族自治區,後來撤銷併入寧夏回族自治區,後行政區劃有了一些變化,大致就是現在的固原市所屬區域,這個區域位於寧夏西南部的六盤山山脈,除寧夏外,還有甘肅的平涼和慶陽兩個市,土地貧瘠、嚴重缺水;移民到閩寧鎮的也就幾萬人,大部分還在當地生活;隨著生態改善,人民生活也有很大的改變,但與沿海地區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 10 # 一劍風情0127

    90年代初,單位承擔西吉縣一個鄉的扶貧任務,當地幹部說西吉縣實際有50萬人口(人口普查沒這麼多數,真實情況不清楚),公開資料,2000年人口普查數40萬,2010年人口普查35萬人,2020年50萬人。

    三西指揮部期間就開始移民搬遷,九十年代1236工程大量移民搬遷,當時目標是搬遷100萬人口,西吉縣搬遷多少不明。網上資料只有2000年以後移民出去10萬餘。估計前後移民和高考出去20萬左右。

    本來因不適合人類生存而搬遷移民,結果是移出去20萬左右,當地人口還是繼續增長。

    生育太旺無解。還得繼續移民,寧夏川區已經被吊莊填滿了,看哪個省能接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崛起於1206年亞洲腹地的蒙古汗國,為啥在1259年最終走向瓦解與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