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做飯邦

    今天是好姐妹的本命年,幾個人聚一起暢聊人生,是什麼讓我們變的平庸,因為做了媽媽,你不能出去玩,不能出去喝酒,不能夜不歸宿,不能說走就走的去旅行!否則,人人都會說,你沒個當媽的樣,連你親媽都會吐槽!“媽媽”這個身份和少女太違和!她對應的是付出,奉獻,包容和忽略自我!

    而男人呢?結婚就是找了一個不掏錢的保姆加廚師加免費家教!照樣光著膀子去喝酒,勾肩搭背去打牌,回家熱湯熱飯熱被窩等著。所以說中國男人結婚就是又找了一個媽!所以,他不放飛誰放飛?

    男人至死是少年,女人為啥不能至死是少女?

    是時候給自己一點空間,這個社會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當人生又走到一個輪迴,36應該是最美的年齡,12歲的無知18歲的懵懂24歲的惆悵都在36歲釋然。

    為什麼還要活在人們對女人的刻板印象裡:忙碌且按部就班的工作,永無止境的操勞在廚房,除了去買菜就是在做飯。不是在廚房炒菜就是在客廳擦地。

    最近和老媽生活在一起,感觸頗深,我媽媽就是電視劇中傳統家庭婦女:隱忍又任勞任怨,飯都想吃孩子剩下的,衣服都是撿破的穿,她嘴裡經常說的話,男人出去要穿得體,女人在家帶孩子穿什麼都行。

    過了七十歲,卻突然想通了!給我說:再不享受生活,就不知道哪天脫的鞋還穿不穿的上…每次都聽淚目!沉默了70年,開始出去跳舞,唱歌,聽戲,越來越少女!經常開開心心唱唱跳跳!

    前兩天她過生日,讓我給她買個紅棉襖,碰上我這嘴快的:老年人別都穿那種花花綠綠的,你看那些電視劇的貴夫人是不是都買黑白灰!姐妹兒聽見沒打招呼去給老媽買了一件,大紅色,中國風,刺繡的,老媽高興的天天穿著去跳廣場舞,還說阿姨們都羨慕,女兒把自己打扮的和花一樣漂亮…我又錯了!

    前天我買了一條喜歡的白褲子,配個馬丁靴就準備出門,老媽說,我給建議一下,你買個那種黑襪子上面帶白色條紋的,把褲子塞進去,好看,洋氣,現在的小姑娘都這樣穿!

    我都驚呆了!這麼時尚的的裝扮,七十歲的老人居然也能Get到。

    上一期《奇葩說》的辯題:“媽媽瘋狂應援男明星,完全不著家,我該不該阻止?”

    李誕說:“我們完全不懂自己的媽媽,我見她的第一面,她就是我媽媽了。”又有誰知道,這個囉嗦,樸實,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中打轉的媽媽,也曾是追風少女,也曾喜歡劉德華,也曾是同桌眼裡念念不忘的白衣少女!

    願可愛的你能“老婦”聊發少女狂,做一回漂亮自信的少女,人生一場,不虛此行,可好?

  • 2 # 好運日記

    這個問題好。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男女肯定是不同的物種,但又是同一類別。如果完全一樣就沒必要分了嘛。不同在哪裡呢?男性偏創造這一掛女性偏孕育這一掛。正如乾代表執行不殆自強不息。坤代表順勢而為厚德載物。因為這種屬性就像蘋果甜檸檬酸一樣是天生的,所以若是不服,也只能是動動試試。勇氣固然可嘉,逆水行舟大吃些苦頭罷了。

    因為男人偏創造這一掛,所以保有赤子之心,好奇之心這種良好的心態,始終保有衝勁是非常好的。當然這種好心態女人也應該有。但女人是偏孕育這一掛,所以女人最大的特徵是母性,畢竟只有女人能生出少年不是嗎?少女能生出少年嗎?孕育要厚要穩要充滿愛,還得順,順就得審時度勢不能莽撞變來變去,畢竟肚子裡還裝著乾坤呢。所以女人雖然也要有那種少女心態,但不能為主。但可以至死是紅顏,紅顏代表著理解,支援,愛。男人至死是少年,也可以理解成男人內心應該是這樣,或者內心這樣才像個男人。現實中這樣的男人太少啦,所以才會這樣的強調吧。但反者道之動,女人什麼時候可以這樣說呢?更年期以後,陽氣最旺的兩種人,一種是十幾歲少年一種是五十幾歲女人。也可以說這時候女人就是少年,同時女人也失去了孕育的能力。世界真是妙不可言啊。

    這個時代,大女主時代,男人也都挺穩挺順挺柔的,女人也都挺爺們兒的。所以也不能按傳統分男女,按性情分比較準確。畢竟現在生孩子這回事男的也行了。萬一以後智慧代孕來臨,陰陽合一混沌起來了,女人至死也可以是少女,男人至死也可以是少女,那樣是不是也挺賽的

    不知為啥想到關漢卿的不服老,雖然讀著酷酷的,想想這要是老公,那老婆得多上火啊。附上: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我翫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臺柳。我也會圍棋、會蹴踘、會打圍、會插科、會歌舞、會吹彈、會口燕作、會吟詩、會雙陸。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與我這幾般兒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則除是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魄喪冥幽,天哪,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

  • 3 # 法緣石

    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其實致死都是少男和少女。怎麼會呢?也就是一顆心而已!可憐的我家孩子們是根本就沒做過真正的少年。我家三個孩子都生在文革前或文革中,就是這樣的環境裡,我父親也暗地裡逼著我們幾個孩子讀書。像地下工作者一樣,白天上學,跟著大家走過場;晚上回家聽他給我們講書。對,講書,那時候是不敢明目張膽地讀古書的。一邊講一邊把一些字寫在紙上,然後擦掉。明天晚上還要考試。大概是一個星期只能放風一次。這就造就了我們小老頭的性格。這種害處到了我成為真老頭的時候才變成了益處,就是亂七八糟地能記住一點,跟朋友聊天的時候解解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純羊絨和純羊毛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