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大腫瘤張成海醫生

    肝臟常見的良性腫瘤有:

    1、單純性肝囊腫。這個在人群中比較常見,有單發,也有多發肝囊腫。不少患者同時合併有腎囊腫。一般來說,肝囊腫是純良性佔位,不會癌變,一般不需要處理。除非,巨大肝囊腫,位於肝臟表面,可出現壓迫症狀,部分也可有囊內感染、出血、破裂等併發症出現時,需要手術處理,否則不要干預,定期體檢就可以。囊腫由上皮細胞組成閉合腔隙,一般不與肝內膽管相聯絡。多起源於肝內迷走膽管的一種滯留性囊腫,屬於先天性發育異常,很少引起臨床症狀,僅在體檢時或因其他病變檢查時被偶然發現。在CT的表現就是肝臟內有液性暗區,不強化。如圖所示。

    2、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是很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人群發病率在估計0.4%~20%。臨床上以海綿狀血管瘤最多見,病人多無明顯不適症狀,常在B超檢查或腹部CT或MRI檢查時發現。尚無證據說明其有惡變可能。該病特徵是起病隱匿,生長緩慢,對肝臟功能大多無影響。肝血管瘤除了海綿狀血管瘤外,還有硬化性血管瘤和毛細血管瘤等。

    肝血管瘤為間葉組織來源,多數單發,女性患者更多見。絕大多數肝血管瘤無症狀,通常因其他原因的腹部不適或在體檢中偶然發現。血管瘤的診斷通常採用CT或MRI。肝血管瘤呈現特徵性CT表現:平掃時,表現為類圓形低密度佔位性病變,密度比較均勻,與周圍肝實質界線清楚。增強掃描,觀察其動態變化,呈現特徵性所見。增強時,可見先於病變邊緣呈現點狀、斑點狀所形成的環狀增強徵象,其密度明顯高於周圍肝實質密度,持續時間超過2min;以後從外周部向中心部擴散,填充徵象;約於5後,中心部完全被填充,腫瘤與周圍肝實質呈等密度狀態。

    3.肝局灶性結節性增生(FNH)

    臨床上比較少見,女性發病佔絕大多數(約90%)。單發多見,大小一般不超過5cm,極個別可呈巨大佔位。也有少數患者是多發病變,也可與血管瘤同時存在。通常無症狀,腫塊巨大是可出現右上腹不適等非特異表現。該病有時常誤診為肝癌,核磁共振的診斷敏感性高於超聲和腹部CT。

    肝臟的惡性腫瘤

    肝細胞肝癌和膽管細胞癌:就是我們普通說的肝癌。(摘自2017原發性肝癌的診療規範)肝癌的診斷標準:乙型或丙型肝炎以及肝硬化是肝癌的高危因素,對於肝臟佔位性病變的診斷和鑑別診斷有重要的價值。AFP在缺乏敏感的影像學方法情況下曾用於肝癌的臨床診斷,如果AFP≥400μg/L,在排除妊娠、慢性或活動性肝病以及生殖腺胚胎源性腫瘤情況下,則高度提示肝癌。結合肝癌發生的高危因素、影像學特徵以及血清學分子標記物,可肝癌做出臨床診斷:

    1. 有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或者有任何原因引起肝硬化者,至少每隔6個月進行一次超聲及AFP檢測,發現肝內直徑≤2cm結節,動態增強MRI、動態增強CT、超聲造影及普美顯動態增強MRI四項檢查中至少有兩項顯示有動脈期病灶明顯強化、門脈或延遲期強化下降的“快進快出”的肝癌典型特徵,則可做出肝癌的臨床診斷;對於發現肝內直徑>2cm的結節,則上述四種影像學檢查中只要有一項有典型的肝癌特徵,即可臨床診斷為肝癌。

    2. 有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或者有任何原因引起肝硬化者,隨訪發現肝內直徑≤2cm結節,若上述四種影像學檢查中無或只有一項檢查有典型的肝癌特徵,可進行肝穿刺活檢或每2-3個月密切的影像學隨訪以確立診斷;對於發現肝內直徑>2cm的結節,上述四種影像學檢查無典型的肝癌特徵,則需進行肝穿刺活檢以確立診斷。

    3. 有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或者有任何原因引起肝硬化者,如AFP升高,特別是持續增高,應該進行上述四種影像學檢查以確立肝癌的診斷,如未發現肝內結節,在排除妊娠、活動性肝病、生殖胚胎源性腫瘤以上消化道癌的前提下,應該密切隨訪AFP水平以及每隔2-3個月一次的影像學複查。

    如果體檢發現肝臟佔位,不用緊張,直接讓醫生給出診斷。對於肝癌的預防,重要是做好對乙肝、丙肝的預防,萬一感染了乙肝或丙肝,也不要太害怕,積極就診肝病科,根據檢查情況,聽從專科大夫建議,積極抗病毒和保肝治療,一般也不會變成肝癌。遺憾的是,有不少乙肝或丙肝患者,平時身體可以,就不放在心上,忘記了規範治療和及時檢查,最終可能導致肝硬化或肝癌的發生。

  • 2 # 康愛線上

    肝臟是腫瘤好發部位之一,良性腫瘤較少見。

    良性腫瘤:包括上皮性良性腫瘤如肝細胞腺瘤、肝內膽管腺瘤、肝內膽管囊腺瘤等,非上皮性良性腫瘤如肝血管瘤、肝間葉混合瘤、肝(血管)淋巴管瘤和淋巴管瘤病等,以及交界性病變、瘤樣病變及假瘤如肝局灶性結節性增生、肝腺瘤性結節性增生、肝炎性假瘤及肝錯構瘤等。

    惡性腫瘤:肝細胞癌、膽管細胞癌、肝細胞膽管細胞混合癌、肝血管肉瘤、肝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等。

    肝良性腫瘤種類很多,如血管瘤、錯構瘤等。腫瘤多較小且有包膜,不引起臨床症狀,常因其他原因作肝檢查時偶然發現。腫瘤較大或出血可造成肝區脹痛。平片可能發現肝輪廓的改變如膈隆凸和升高。

    而常見的惡性腫瘤如原發性肝癌,多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基礎上發生,早期無症狀或只有肝區疼痛、腹脹、不適等。待出現腫塊時病情常已進入中、晚期。

    肝癌普查通常進行甲胎蛋白檢測。甲胎蛋白(AFP)是肝癌最靈敏、最特異的腫瘤標誌物,可在症狀出現前6~12個月升高。但約有30%的肝癌患者AFP正常,因此一定要根據患者的症狀和體徵進行綜合判斷來決定下一步的檢查。B超檢查被認為是普查和隨訪的首選方法。但惡性腫瘤的最終確診依舊需要依靠病理檢查。

  • 3 # 大聖500

    做體外穿刺活檢。

    國內很多醫院在對肺癌、胰腺癌的確診上,不使用活檢方法,而是使用氣管鏡或是腹腔鏡,還有更可笑的是隻是憑藉CT就判斷是惡性腫瘤,這是完全不科學的。

    建議大家經濟條件好的話,來香港大型醫院確診,比如香港港安醫院、香港養和醫院都是很好的。

  • 4 # 肝膽胰劉宇斌醫生

    肝腫瘤的鑑別診斷必須根據患者的一般情況、檢驗結果及影像學檢查等進行綜合分析排查,一般情況包括患者的臨床症狀、既往病史、接觸的危險因素/易感因素、生活或工作環境等等。

    檢驗結果包括三大常規、肝腎功能、腫瘤指標等。影像學包括彩超、CT/MR以及PET-CT等。

    原發性肝惡性腫瘤最常見有兩種,第一種是原發性肝細胞癌,第二種是原發性膽管細胞癌。對於原發性肝細胞癌,中國的主要危險因素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國外則是酒精性肝硬化。

    平常說原發性肝細胞癌的三部曲就是乙肝-肝硬化-肝細胞癌,其他危險因素就是是否有接觸化學物質、環境汙染等等。

    檢驗方面主要包括乙肝兩對半定量檢測、甲胎蛋白(AFP)等。原發性膽管細胞癌的主要危險因素是肝內膽管結石,結石的長期刺激易誘發癌變,檢驗方面主要包括CA199、CEA、血清膽紅素等等。

    影像學方面,彩超一般可發現大於2cm的肝癌,對於小於2cm的肝癌敏感度不高。因此當出現危險因素,例如AFP、CA199升高、彩超提示肝內可疑病灶或可疑肝硬化結節等,建議進一步行增強CT或MR進一步確診,必要時行PET-CT檢查或穿刺活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戰時,潛艇會在夜晚浮出水面進行高速航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