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優己
-
2 # 麥田軍事觀察
潛艇在水面上航行呢,在二戰以前幾乎可以說是一種標準的動作,但是在二戰之後,潛艇在水面上進行航行越來越不少,在作戰時更是要避免進行水面航行了,潛艇技術已經發展了很大的變化。
早期的潛艇呢,只能說是被水淹沒的船,現代潛艇就是完全為水下航行做的設計,對於核潛艇來說,長時間在水下機動幾乎是一種標準行為,戰時在水面上進行機動幾乎可以說是:打死,被禁止的行為。除非能確保不會受到敵方威脅,否則的話在水面上航行,太容易被攻擊了。
這屬於現實所要求的戰術變化,不同時代不同了,現代反潛體系是非常發達的,空中的反潛機四處流蕩,各種反潛艦來回巡邏,反潛直升機也可以經常轉一轉,在這種背景之下,隨隨便便的在水面上航行,那不是找打嗎?
-
3 # 海鏡清
答案是肯定的,會!
在“狼群戰術之父”鄧尼茨的設想中,潛艇應該在夜間從水面發動進攻。因為:一、驅逐艦的聲吶無法發現水面上的潛艇。二、夜色對潛艇是天然的保護,潛艇輪廓很小,很難發現。
一戰、二戰的潛艇都是利於水面高速行駛的紡錘型,和現代利於水下行駛的水滴型潛艇大不相同
而且,“狼群戰術”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一艘潛艇發現敵船後,用無線電呼喚鄰近的潛艇,這些潛艇在夜晚當然會選擇上浮,用最快速度趕往目標海域——因為當時所有潛艇的水面航速都遠遠超過水下航速。
例如1940年10月17-18日夜,6艘德國潛艇在北海結群襲擊了由加拿大駛往英國的“SC7”護航運輸船隊,該船隊在2艘護航炮艦和2艘輕型護衛艦的掩護下竟然損失了59%,被擊沉了17艘商船。
19日夜,擁有2艘驅逐艦、4艘輕型護衛艦、3艘武裝拖船和1艘掃雷艦護航,由49艘商船組成的HX79船隊遭到5艘潛艇圍攻,連續兩日夜襲,有12艘商船送入了海底。
在不到30個小時內,10艘德國潛艇擊沉了29艘商船,自己毫髮無損,這就是“狼群戰術”下水面夜間進攻的威力。
按照德國潛艇艇長的回憶錄,夜間進攻時,商船形狀非常明顯,而潛艇輪廓幾乎看不見,護航軍艦像無頭蒼蠅,對在船隊中間瘋狂行駛的幾乎看不見的潛艇無能為力;而潛艇則可以發揮速度和機動性的優勢,在儘可能近的距離開火。
但是英華人為自己的護航軍艦裝上了雷達之後,潛艇就沒那麼猖狂了。1941年3月16日,王牌潛艇U-100成為夜間被艦載雷達搜尋到的第一艘潛艇,驅逐艦全速撞在指揮塔的部位,艇長斯基克當場喪命,潛艇不久沉入大海。
雷達與探照燈的密切配合,使得盟軍終於奪得在夜間和低能見度下的主動,並組成了一支能日益限制德國潛艇行動自由的真正有效的反潛部隊。
1942年,英華人又為自己的飛機裝上了雷達和超強度探照燈。飛機先用雷達搜尋到潛艇,當接近後雷達無法探測時(當時雷達對於近距目標無法發現),就用探照燈照射,讓轟炸手看到目標,然後投下炸彈。為此,潛艇不得不在大部分時間裡在水下航行,水下速度很慢,範圍也很有限,潛艇只有在水面才能高速並長時間地追趕運輸船隊。
XXI電力潛艇,可以在水下以17.5節高速行駛,並可不充電從德國開到南美,不過她誕生得太晚了
隨著越來越多針對性的技術裝備被研製出來並裝備部隊,潛艇的日子就越來越不好過。德華人為此開始研製能夠在水下高速遠距離航行的電動潛艇。不過這種潛艇直到二戰結束也只有一艘開始服役,其他的還沒有完成訓練,新技術只有便宜了盟國。
-
4 # 軍武雜談
仔細看一下現當代世界各國海軍的潛艇航速,就會發現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大部分潛艇的水下航速是比水面航速要快的。但是查一下二戰時期的潛艇,又正好反過來,水面航速比水下航速高。
這又是為什麼呢?
二戰時期的潛艇主要採用的是船型的設計,嚴格的說就是一艘會潛水的水面艦艇。甚至為了加強火力,潛艇甲板上還佈置了甲板炮和防空火炮。
這些潛艇在水底下進行航行的時候,遭遇的阻力比在水面航行的時候要大,因此航速自然低,所以大部分時間都在水面航行。當然,給潛艇電池充電也是另一個重要的原因。
而現當代的潛艇大多數時候採用水滴形等流線外形設計,在水面航行時的興波阻力大於水底航行時受到的阻力,所以水底航速反而高於水面航速。
加上蓄電池技術的進步,反偵察的要求等,現代潛艇大多數時候都會選擇在水底航行,而不是在水面上。
-
5 # 薩沙
現代化潛艇無論白天還是黑夜,均不可能浮出海面。
以上是基本常識,稍微有些現代海軍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
這主要是現代化反潛偵測能力強悍,方法多樣,已經沒有白天和黑夜的區別。
不要說整個潛艇,即便小小的潛望鏡也會被偵測到。
一戰二戰時期依靠肉眼和簡易聲吶觀察潛艇的時代,早就過去幾十年了。
現代的潛艇,核潛艇不用說,常規動力潛艇也要儘可能不要付出海面。
即便一定需要大量氧氣給潛艇充電,也儘量採用通氣管方式,減少暴露的可能。
在反潛技術不發達的幾十年前,老舊的柴電潛艇一定要上浮充電,倒是要選擇夜晚。
原南海艦隊296號潛艇政委楊寶林,在我軍033級常規動力潛艇上服役多年。
他有很多有趣的回憶,比如曾經和小鷹號航母遭遇。
楊老的回憶錄這麼寫:一次,潛艇在越南北部灣執行巡邏任務。因測量定位裝置老舊,導致潛艇偏離航線六十多海里。乘著夜色上浮充電的時候,潛艇官兵突然發現不遠處有一個巨大目標,停泊著沒有移動。
他們開始以為是油輪,後來竟然發現是美國小鷹號常規動力航母。潛艇立即對航母進行拍照,並將詳細情況彙報基地,隨後迅速下潛離開。
回港以後,有關方面取走了拍攝的所有照片。
楊老認為:沒有跡象表明,小鷹號航母發現了我們這艘潛艇。由此可見,即便是過時的老舊潛艇,對於水面軍艦還是很有威脅的。
-
6 # 藍海夢想666
潛艇的作戰方式,是依靠其在大海中的隱蔽性,發動突然襲擊方式對敵人就行毀滅性打擊,因此潛艇不管是在何種情況下,浮出水面都是不明智的選擇,而且潛艇的水上航速並沒有水下航速高,因此在水面遭到對方攻擊的可能性也更高。
如果潛艇在作戰時,在夜晚浮出水面進行高速航行,雖然相較於白天減少了被發現的機率,但是目前海上反潛手段的多樣化,再加上潛艇浮出水面航行,並沒有水面艦艇那麼多的武器裝備來反擊,在水面以上航行其實已經和水面的作戰艦艇沒有太大的區別,甚至在失去隱蔽性的情況下,綜合能力遠不及水面艦艇。因此在夜晚高速航行的潛艇依然難逃反潛機的追蹤探測,一旦被發現潛艇很難擺脫被追蹤,這樣就很危險了,潛艇可能會遭到隨時攻擊,就算僥倖逃脫,也是勢必會遭到重創,就算遭到擊沉也是大機率事件。所以說作戰的情況下,在夜間浮出水面航行依然十分危險。
隨著科技的進步,潛艇的技術水平也越來越高了。因此除了常規動力潛艇需要定期進行上浮外,常規的AIP動力的潛艇更是幾十天不需要上浮,其他型別潛艇基本都是遠離敵人偵查的範圍外,選在隱蔽的夜晚偶爾浮出水面水地面進行通訊聯絡的,從而有效保證潛艇的隱蔽性,在作戰時才能發揮其重大的作用,讓敵人摸不著看不見,才是給對手最大的心裡威懾。如果潛艇選擇在夜間水面上高速航行,噪聲必然陡然上升,目標也會變得更大,在作戰的複雜環境下,更容易被敵人的反潛手段發現,從而可能不僅暴露了自己,也會喪失了作戰的最佳方式。
眾多周知潛艇在水下通訊是世界級難題, 潛艇在水下航行也是依靠聲吶,海圖,導航等多種手段結合的方式進行的,在潛艇下潛的越深,就越不容易被偵查發現,如果再算上潛艇噪聲的降低,就算世界上最先進的反潛機和水下監聽裝置,對於下潛深度在500米以上的潛艇也是極難發現的,因此潛艇為了保持自身最大的作戰優勢,極少會選擇如題目所說,會在夜間浮出水面進行高速航行。
-
7 # 魂舞大漠
潛艇號為最危險的海上殺手,其最大的能力,正在於水下,從不被發現,正因為發現不了。所謂於無聲處聽驚雷,不出手則已,出手即狠而又狠,招招致命。可以反艦,可以對陸打擊,因而成為無聲刺客。
▲反潛作戰體系圖
趁人不意,偷偷探出頭來,過去有,見之二戰德軍“狼群戰術”,但在反潛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不一樣,難以浮出水面。天上巡邏機和無人機,水面反潛戰艦,水下敵方潛艇和聲吶基陣等,構築成嚴密細實的反潛作戰體系,莫說探出頭來的話,即便在水下,也是殺機四伏,不得不時時刻刻小心翼翼。
為此,潛艇技術不斷提高,靜音效能有了質的提升,戰後各潛艇製造大國,無不在極力推進,無論常規潛艇,還是核潛艇,在數質量上都有發展和進步。沒有製造技術的國家,總是想方設法購買最先進的常規潛艇。地位比較有利的國家,如印度,還透過尋租方式,租借了俄羅斯兩艘“阿庫拉”級核潛艇,租金自然相當不菲。
潛艇製造大國,形成了技術壟斷,作為最核心的技術機密,成為不傳之密。潛艇好,價格自然也不斷上漲,如德國賣給南韓的214型潛艇,每艘3.67億美元,土耳其採購214型的價格更高達6億美元。其中一型技術,不依賴空氣動力推進的AIP技術,才使不浮出水面航行成為可能,不過技術只為少數國家所壟斷,即便是科技發達的日本,也並不掌握,其“蒼龍”級改為鋰電推進。
經過幾十年發展,現在的潛艇噪聲,都接近了海洋背景噪聲的水平,很難被發現和探測,生存能力有了大幅提高。續航能力也不斷提高,大致都在1萬海里以上。從出航的一刻,即埋伏在水下,直至出航歸來。
-
8 # 嘯鷹評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潛艇誕生初期,可以把潛艇看作一種能夠下潛的水面艦艇,因為功率低下的電池實在是無法支撐潛艇長時間水下航行,經必須例行上浮換氣充電,而在潛艇上浮階段,是潛艇最脆弱的階段,潛艇沒有任何足以稱道的裝甲,僅僅是藏匿於大海的刺客,一計不成,遠遁千里 絕非正面剛的肉盾。
潛艇在水下的航行速度很慢,需要頻繁上浮充電,所以各國紛紛選擇最為簡單的解決思路。水下的速度太慢,那麼在水上開嘍。
所以在潛艇誕生初期,在那個反潛裝置上不發達的年代。潛艇是晝伏夜出的典型代表。
到了第2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反潛裝置的進一步發展,愈加完善的反潛體系也讓潛艇夜間水面航行成為了一種危險度極高的操作。
所以如何讓潛艇更好的提高,隱蔽性成了各國的選擇,首先就是通氣管能夠讓潛艇在換氣階段更加隱蔽。
也就是說 夜間水面航行的危險越來越高。
提升潛艇的隱蔽效能要求愈發明顯所以在電池能量密度進一步發展之後。
潛艇開始更多地傾向於水下航行,同時兼顧水面航行能力。
接著各國盤算一下,發現潛艇在水面航行時候生命危險比較大。畢竟冷戰時代已經不是一戰二戰那種晚上,沒幾個人能看到你的情況的。
所以拉長水滴形和雪茄煙型的潛艇佔據了世界潛艇的絕對主流。
現代潛艇水下航行速度已經大於水面航行速度,一切設計以水下為主。
除非迫不得已,不會選擇上浮。
但是常規動力潛艇畢竟要依賴於蓄電池組,可以理解為三分鐘可以理解為三分鐘真男人。
所以各國瘋狂追求的續航能力更強,能夠潛航更長時間的潛艇模式。
自然核動力成為了最優先的選擇。
所以在戰爭狀態下,潛艇在夜間浮出水面快速航行至戰區的歷史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這其中還涉及到魚雷的發展 1減17的魚雷位置是不怎麼靠譜,二戰時期靠譜了點,但是美國的鐵棍山藥啊。
在魚雷不靠譜的情況下,除了浮出水面轟擊敵軍還能選擇什麼?
當然了(對,沒錯,絮庫夫拉出來捱打)
但是隨著可制導魚雷的推廣,水面航行已經沒什麼意義了,所以自然而然的。潛艇開始向著水下最佳化。
-
9 # 高紅權先生
一戰、二戰時期可以,現代可是不行了。
一戰、二戰時期,軍艦上基本沒有雷達,或者有了雷達也效能不佳。潛艇的外形低矮,浮出水面後,受到海面雜波的干擾,雷達往往也分辨不清楚。
而潛艇浮出水面後,卻會有很多的便利。
第一、潛艇浮出水面,航速更快了。二戰時期的潛艇水下航速普遍不到10節,而水面航速可以達到20節。這樣一來,潛艇到了水面就可以牢牢地咬住敵方目標,不至於像在水下那樣一錘子買賣,只有一次發射魚雷的機會。
第二、潛艇到了水面,站得高看得遠,對敵情觀察得更清楚。不像在水下一樣,只有被動聲吶這麼一種手段。
第三、潛艇在水面,不僅能發射魚雷,而且潛艇當時普遍裝備的甲板炮也可以發揮威力。
因此,二戰中,德國潛艇的基本戰術之一就是在夜間浮出水面來作戰。
但是現代作戰就不行了。現在的雷達水平可是二戰時期不能比擬的。潛艇不要說浮出水面,就是把潛望鏡浮出來都不行,可以說只要稍微露一下頭,那就是找死。
所以現代潛艇戰是絕對沒有浮出水面這一條的。
-
10 # 王司徒軍武百科
這個問題需要參考不同的歷史階段。
潛艇浮出水面,高速航行,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特徵。
當時的潛艇潛航時間短,潛航裝置差,無法支援長時間的水下作戰。
那會兒潛艇還沒有對海聲吶,像德國U艇,它們在1943年才開始大規模的對海聲吶安裝。
那會兒潛艇如何打仗呢?它們只能上浮到到淺水層,伸出潛望鏡進行觀察和測算,然後放出魚雷。
因為魚雷太太太太昂貴,準頭和可靠性也太差,不少潛艇甚至會放棄魚雷攻擊,直接浮出海面用甲板炮攻擊。
這種打法在一、二戰比比皆是,屬於潛艇的標準戰法之一。
當年潛艇的主要作戰物件都是些毫無抵抗能力的商船、運輸船,有大炮足夠了。
一戰時,沒有什麼航空威脅,軍艦的反潛能力也很一般,所以別說夜晚了,大白天潛艇都敢漂浮在水面“突突突突”的遊曳。
遇到目標後,它們會像鱷魚般迅疾潛入水下。
如果來的是軍艦,他們會視情況選擇攻擊或撤退。
如果來的是敵國運輸船,潛艇會借用潛望鏡觀察一會兒。
等運輸船走掉以後,它們會馬上上浮,開足馬力繞圈子到運輸船的航線上,守株待兔進行伏擊。
否則,以潛艇龜爬般的水下航速無法在遠距離追上航船。而上浮追逐航船,則會將自身長時間置於危險之中。
一旦伏擊就位,潛艇便會透過發射魚雷或上浮開炮幹掉來船,然後迅速下潛逃跑。
這種“觀測-機動-伏擊”的戰術讓協約國運輸船頭痛無比,為此專門設立了大量的瞭望員,他們捏著望遠鏡不斷觀察水面,尋找可能出現的潛望鏡或魚雷航跡。
看似笨的辦法實際上卻相當管用,讓不少船舶得以提前發現潛艇,逃過一劫。
而且人們還加強了運輸船的護航,讓大批護衛艦和驅逐艦攜帶深水炸彈四處穿梭,追殺潛艇。
這讓潛艇上浮攻擊失去實用性。即便在水下完成攻擊,潛艇也需要考慮逃跑的問題,水下可跑不快跑不遠。
於是,潛艇的活動不得不變得更隱秘,它們開始選擇在晚上行動。
原因很簡單,晚上看不到潛望鏡,也看不到魚雷航跡,這讓潛艇的行動更安全與詭秘。
二戰的德軍“狼群”也是如此,開頭還有U艇頻頻上浮用火炮襲擊商船,但隨著盟軍強化了艦隊護航和航空反潛力量後,U艇不得不用更隱蔽的做法獲取戰果。
它們最喜歡的襲擊時間是大雨滂沱的夜晚,這樣更能隱藏潛望鏡和魚雷,嘈雜的雨聲和海浪對盟軍的聲吶也是種干擾。
膽大的,甚至敢在夜晚進行炮擊,一炮一炮的將運輸船打漏。
後來盟軍的聲吶技術發展很快,對狼群造成的影響非常大,讓U艇差點無所遁形,潛艇戰開始走下坡路。
鄧尼茨等人在研究了聲吶技術後,發現破解這玩意兒的辦法很簡單——潛艇別在水裡潛航就行了。
這一發現暫時影響了德軍的戰術行為,許多U艇都會選擇夜晚水面漂浮的方式接近並發動攻擊。
不過好景不長,盟軍也來個簡單的破解方法——對海雷達和聲吶全部開機,順帶照明彈也給老子使勁放!
這迫使德軍停止了狼群戰術,然後為潛艇升級了搜尋聲吶,這下連潛望鏡都不用升了。
當然,上浮充電和換氣是必須的,二戰潛艇往往會選擇安全的夜晚上浮,在黎明前完成充電再下潛。
如果所處的環境相對安全,這些潛艇也會在白天上浮。它們就像鱷魚一樣,必要的時候才下潛,不會老待在水下。
這種做法在當代依然存在,柴電潛艇無法像核潛艇那樣擁有近乎無限的能源,它們必須定時上浮。
但現代潛艇面臨的生存壓力更大,它們一般儘量選擇待在水下,即便上浮也會隱秘無比。
總之,“夜晚上浮高速航行”這種事在一戰、二戰時期都存在,或為了逮住獵物,或為了快速集結,並不稀奇。
但二戰結束以後,再這麼鬧可就實在太危險了,最先進的聲吶系統能從無數的海洋噪音中把潛艇連它的名字一起識別出來,柴電潛艇在水面開動的聲音就像半夜操場上的拖拉機,再不躲好點還能打仗嗎?
核潛艇比柴電潛艇更安靜,也更加小心,它們絕不會做什麼“夜間上浮並高速航行”的事兒。
核潛艇往往執行的是遠洋任務,它們在整個任務期間都不會上浮,悄悄的來,悄悄的走,堅決不留下任何蛛絲馬跡。
大黑魚們甚至會隱匿掉自己所有的存在資訊,連指揮聯絡都以約定時間的短促暗語完成。
為了在某些敏感水道最大限度的隱身,它們還會關閉全部推力,僅靠洋流推著前進。
就連發射彈道導彈,它們都不會浮出水面。
不然為什麼在當代的海軍摩擦中,核潛艇一旦被逼出水面,就會被視為認慫認輸呢?
你都藏不住了,在現代戰爭中與死無異。
回覆列表
作戰時的潛艇除了補給或者個艇員放風,正常不會在海面上航行的!因為潛艇在海底的行進速度會比海面來得快。核潛艇一般會在150~300的潛深處行進,而常規潛艇則一般會在15~30米的潛深處航行。
大海有洋流跟風,正常來說,海水的流速在3~5節左右,這意味著潛艇如果在海面上航行會導致航速降低(逆流或者逆風),潛艇本身速度就低(常規潛艇的航速正常也就12~27節左右),再被降速之後就開不動了。所以常規潛艇往往會下潛到水面15~30米的深度,用浮動的排氣管進行航行,這是為了增快航速,迅速向戰區靠攏。
其次,除了航速是個問題之外,15~30米的潛深恰恰是潛艇的作戰深度。不管是常規潛艇還是核潛艇,在攻擊水面目標的深度都在這個範圍之內。常規潛艇發射魚雷在這個深度,彈道導彈核潛艇發射潛射導彈也得到達這個深度才可以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