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狂熱歷史

    孟加拉國國土面積14.7萬平方公里,確有1.6億的人口,國土面積比中國的浙江省大一點點,但人口卻是浙江省的四倍。孟加拉國,2019年GDP總量21247.989億美元,世界排名第41位;人均GDP只有1794美元,世界排名142位。由此資料可見,這個國家的貧窮。

    孟加拉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存在感較低,經濟實力不強、軍事實力不強,外交結構也比較簡單,即使人口眾多,對於經濟來說,是資源也是負擔。孟加拉國有印度的“胳肢窩”之稱,原因是在孟加拉在獨立後,一直受到印度的內政外交上的干預,國家三面接壤印度,還有一面接緬甸,外交的主要國家就是與印度、緬甸、巴基斯坦的合作,外交結構比較簡單。孟加拉國看似地理條件不錯,地處恆河三角洲,也是全世界河流最稠密的國家之一,而恆河的上游便是印度和尼泊爾境內,印度在恆河上游砍伐原始森林,剷土為田,種植茶葉,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因此孟加拉國常年受洪澇災害。尼泊爾和印度往恆河裡丟屍體、骨灰,垃圾,這些最終都流入了下游的孟加拉國。而且國內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季風型氣候,常年多雨。受地理環境和氣候環境影響,而如今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孟加拉國可能面臨著部分國土下沉海底的風險。

    綜合人口、地理、氣候、國家實力等因素,這些嚴重影響到了孟加拉華人民的生產、生活,也嚴重阻礙了他們的經濟發展,導致國家的落後與貧窮。

  • 2 # 文史磚家

    對於世界各國來講,要想保持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豐富的人力資源是必不可少的要素,歐美髮達國家便是鮮明的例子。但是,各個國家的綜合承載力不同,如果沒有明晰且適當的生育、經濟發展規劃,過多的人口有時會成為該國的沉重負擔,使其淪為失敗國家。這樣的例子並不鮮見,孟加拉國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孟加拉國,全稱孟加拉人民共和國,屬於南亞國家,位於孟加拉灣北部,東、西、北三面與印度接壤,東南部與緬甸相接,面積約14.8萬平方公里(比遼寧省稍大),首都為達卡。孟加拉總人口約1.7億,在全球人口過億的國家中位列第8,其中孟加拉族約佔98%,主要信仰伊斯蘭教。

    早在前4世紀時,孟加拉便成為印度孔雀王朝的領土,並開始信仰佛教,此後1600多年間,一直接受印度的統治。1338-1576年間,孟加拉一度脫離印度而獨立,並建立起盛極一時的孟加拉蘇丹國,但最終被印度莫臥兒王朝所滅。隨著印度逐漸被英國殖民者蠶食鯨吞,自1757年起,孟加拉也開始遭受英國的殖民統治,並淪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二戰獨立後,民族解放運動席捲全球,列強在亞洲的殖民紛紛宣佈獨立,英屬印度自然也加入這股潮流當中。由於實力的急劇衰退,英國已無力實施鎮壓,但又不甘心就此退出南亞次大陸,遂在1947年推出名為“蒙巴頓計劃”的印巴分治方案,按照宗教信仰的不同,將英屬印度劃分為印度、巴基斯坦兩部分,並向它們分別移交主權。由於孟加拉境內穆斯林占主導地位,所以被劃入巴基斯坦。

    然而,孟加拉(又稱東巴)雖然與巴基斯坦主體部分(又稱西巴)信仰相同,但它們之間畢竟相隔2000多公里,加上民族構成、風俗習慣、經濟發展迥異,因此相互間矛盾比較深,而要求孟加拉獨立建國的呼聲始終存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期間,印度佔領東巴,並積極扶植東巴人民聯盟領袖拉赫曼從事分裂活動。1972年1月,拉赫曼正式宣佈東巴獨立,定國名為孟加拉人民共和國。

    孟加拉國雖然宣佈獨立,但在內政、外交方面唯印度馬首是瞻,儼然是後者的“小弟”。對於這個由自己一手扶植起來的新國家,印度對孟加拉國也是頗為照顧,考慮到後者經濟落後、軍力薄弱,難以有效地保障國家安全,為此經常向它提供經濟援助,並幫助其發展軍事力量。進入21世紀後,孟加拉國的對外政策雖然有所調整,但跟印度保持特殊、友好的關係,仍是重中之重。

    作為印度的“小弟”,孟加拉國在很多領域都向前者“取經”,甚至在計劃生育方面,都同樣採取較為寬鬆的政策。獨立伊始,孟加拉國便已經擁有7000萬人口,生存壓力已經相當大,但政府卻並未就此採取措施,而是依舊放任人口自由增長,結果到2017年時已經攀升至1.7億,短短45年間竟然激增近3倍。如今,孟加拉國的人口密度為1265人/平方公里,是全球密度最高的人口大國。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講,在生存環境可承受的範圍內,當然是人口越多越好,但如果人口數量過多,遠遠超過環境可承載的範圍,則將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作為失敗的典型,豐富的人口資源並沒有幫助孟加拉國走上富強之路,而是將它拖入貧困的泥沼。據世界銀行統計資料,孟加拉國的經濟總量僅有2740億美元,還不如中國一個二線地級市的水平,更不要說跟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比較。

    平心而論,孟加拉國的生存環境相當不錯,85%的國土都是肥沃的沖積平原,境內水道縱橫、河運發達,加上地處亞熱帶、熱量充足,很適合發展農業。但問題是,孟加拉國常年遭受熱帶颶風和洪澇災害的侵襲,給農業生產帶來很大破壞,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民眾雖然天天操勞,但也僅能吃飽肚子而已。

    農業發展的困境同時也拖累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導致工業基礎薄弱、科技落後、內需不振,再加上孟加拉國政局長期動盪、政策頻繁變動,嚴重影響到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如今,孟加拉國的人均GDP僅有1698美元(約合人民幣1.2萬元),還不到中國的1/5,屬於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該如何利用好人口資源、破除經濟發展困境,使國家最終走上富裕之路,考驗著孟加拉國執政者的智慧。

  • 3 # 廣雅君觀世界

    孟加拉國曾經是巴基斯坦的一部分,1971年才獨立建國。建國後孟加拉國並沒有出現由國家主導的工業化程序,在經濟上孟加拉國仍然以發展農業為主,主要的亮點在於黃麻的生產和出口。但歷史和現實早已不止一次地證明了:一個僅知道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的國家是不可能發展強大的,所以孟加拉國想擺脫國家窮困狀態真的不易。同時,孟加拉國包括旅遊業在內的服務業發展水平也不高,其所獲得的經濟收益也不多。但孟加拉國和印度一樣沒有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口的增長,結果人口增長速度高於經濟增長速度,想擺脫貧窮難啊!

    孟加拉國與印度相似的地方還有就是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高,鐵路系統不太給力,電力設施不足,許多地方髒亂水平遠高於印度,而且勞動力文化素質普遍不高。這樣的環境你就是想吸引外資刺激經濟發展都難呀。更糟的是,孟加拉國一方面有恆河流經本國,另一方面瀕臨孟加拉灣和印度洋,經常不是洪水氾濫就是颶風來襲造成災難,國家好不容易積累起的財富基本上都用於抗災了,想發展再生產困難重重。這也是導致孟加拉國發展艱難的一個重要現實因素。

  • 4 # 普天行

    我們中國近代以來總是有一些仁人志士致力於國家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尤其是毛周朱劉鄧等國家領導人更是初步完成了中國的工業化目標。否則,我們中國就跟孟加拉國,非洲各國一樣的落後貧窮了。當然,日韓等鄰國對我們中國的鞭策也是有一定的影響的,所謂見賢思齊,知恥而後勇罷了。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華人歷來都是重視教育,後來又改革開放,更是如虎添翼,後來居上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諾基亞E71手機總在重啟?